日 期:108年10月03日(四)14:00始
地 點:柯達飯店台北二店咖啡廳
出席評審:李泳泉 (召集人)、江淑琳、余佳璋、馬雨沛、黃乃琦、黃靜蓉、劉慧雯 (按姓名筆劃排列)
第二次評審會議
進入複審後的作品先以得票數排序,例如即時新聞有6件作品進入複審,要先從第一名排到第六名,同票序位相同,再進行討論。各件作品討論如下
即時新聞獎
今年的即時新聞獎經在初審部分,評審共識度頗高。首先對台視的【航向天際 福衛七號發射全紀錄】,評審覺得很難得可以在即時獎項上,看到科普類的作品出現,整體作品的表現值得讚揚,感覺得岀台視動員了大量的人力,整個台用心得把這個報導做得很完善。主播也做足了準備,準備了大量的資料,節奏掌握精準不拖泥帶水,包含在長時間連線時,必須預備好跟現場專家討論的所有相關提問,而現場專家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相對複雜的事情講得淺顯易懂,顯示規劃用心。主播的呈現方式也很棒,把看似單調的議題用輕鬆的方式與現場專家互動,讓生硬的議題變得有趣。整件作品把即時性、顯著性、重要性都完整的表現出來,表現優異。
相較下,公共電視的【福衛七號發射全紀錄】播出的時間已經晚了四個小時,沒有台視來得即時,整體表現比較像歷史記錄片,雖然衛星發射對國家而言是重要歷史時刻,但凸顯嚴肅性也須兼具與民眾的親近性。
評審討論到,這屆的即時類作品有許多都是關於香港反送中事件的報導,各台都在做反送中事件。先前雨傘革命的時候,大家就都就很關注香港的議題,所以這次是在考驗各新聞台在這個議題上鋪陳的能力跟深度,看哪一家能在緊迫的時間內找到關鍵人物採訪,而不只是隨機的因應。其中三立的【反送中關鍵戰役-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啟示錄】跟公視的【反送中暴動香港】可看出都下了一番功夫,這兩件作品也獲得評審們比較高評價。
三立的【反送中關鍵戰役-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啟示錄】,前面用了CNN的畫面,後面才用自己的畫面,這點比較可惜。它的CG一直強調"直擊",也稍嫌多餘。能派出記者深入現場做報導,承擔的風險大,要在狀況不斷變化的現場取材也相當不容易,這些都是強項,但作品中特別強調了記者的努力,其實多關注事件本身就好。
公視很早就關心此議題,平常在節目中也會討論,所以看待事件的觀點能比較深入、多元,受訪者也跟其他台不重覆,在事件發生的當下,記者就已深入現場,蒐集了很多現場的資訊,呈現在【反送中暴動香港】這件作品中,美中不足的是,記者在播報當下,用了自己的預測做判斷,這點就新聞製作來說不是很恰當。
TVBS的【出軌的普悠瑪-翻車究因特別報導】,有評審認為,事件是在下午四點發生,晚上九點就可以做出分析報導,甚至很清楚的分析列車撞毀時為何呈現W型,以及可能的原因是什麼,相當難得。但也有評審認為,有一整個part都一直用乘客的說法,但少了針對"乘客說"去做查證,這種呈現方式容易牽動閱聽者的情緒,卻未必有利真相。評審表示,TVBS新聞團隊在處理這類新聞上的能力其實很夠,所以要用較嚴格的標準來審視。
經過初審、複審評分,評審決定入選四件,四件作品分別是台視的【航向天際 福衛七號發射全紀錄】、三立的【反送中關鍵戰役-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啟示錄】、公視的【反送中暴動香港】,以及TVBS的【出軌的普悠瑪-翻車究因特別報導】。
即時新聞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反送中關鍵戰役-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啟示錄 | 三立新聞台 |
反送中暴動香港 | 公共電視 |
航向天際 福衛七號發射全紀錄 | 台視新聞台 |
出軌的普悠瑪-翻車究因特別報導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深度報導獎
從這次的79 件參賽作品中,評審們從初選先挑選出一部分的作品進行討論。
評審首先討論TVBS【派遣工的正義 — 我不是你的免洗筷】。這個議題有好幾個網媒也做過,不過在電視上就比較少出現。議題深度很夠,記者對派遣工制度的說明很清楚,用原民台為例讓觀眾印象深刻,原來這些主播,螢光幕前的人,居然是所謂的派遣工,反差有做出來。這件作品播出,也直接對原民台帶來影響,顯示其議題的社會價值與貢獻。資料搜集與內容呈現均具有說服力;但也有評審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呈現手法有些聳動、戲劇化,對造成派遣工現象的結構性原因也沒有觸及。
台視【再見,山林朋友】這件作品,評審認為,因為動物的畫面比較難捕捉,如果沒有組織性的計畫跟安排,其實記者很難獲得這些畫面,所以這應該是有相關機構支持的作品。而且還找到保存下來的台灣黑熊的DNA,真是很棒。整件作品不溫不火,平實呈現,該有的細節都有做到。黑熊跟石虎,對照出一些讓人們省思的問題,敘事中肯不囉嗦。類似的作品還有東森的【地球的孤兒-落難人間的台灣黑熊】,記者及攝影團隊上山拍到一隻落入陷阱裡的黑熊,並跟拍救援團隊得整個救援過程,跋山涉水把受傷黑熊抬下山治療,全程拍攝非常難得,也很珍貴。
公共電視【漁港的黑色幽默】篇幅不長,讓人很容易吸收,但卻把漁港幾十年的變化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來,這要立基於記者過去長期蒐集的資料與素材之上,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其他媒體大概無法處理這樣的議題。作品整體畫面調度活潑多元。但有評審認為,在呈現手法上,記者在深度報導中無需一直出現做stand,而是要多一點訪談,囊括更多不同的觀點,該位評審認為,就其所提出的論點來說,作者也需要搜集更多的證據來做為說服。
天下雜誌【海洋台灣夢】,評審認為,前面四則做得不錯,可深刻感受到天下花了很多心力做足功課,有效的從幾個角度切入,去看大面向的問題。整理跟表達的能力都在水準之上,要傳遞的訊息跟理念也讓閱聽者翻轉之前的刻板印象,作品高度也夠。
另外,非凡電視的【搶救台灣無人村】議題深入完整,用"無人村"破題,很能吸引、說服觀眾,整體表現可圈可點。
華視的【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是重要議題,但在單一主題下,內容切割得比較像是各個小傳記,整體看起來較為鬆散。
TVBS【寧靜危機—人口「失能」】雖然議題不是很新,但以往在做類似的議題多是用老人或某個特定族群為對象,但這件作品中所指的"失能"涵蓋各種可能失能的人,去進行現狀考察,也就是重新定義‘失能’,很能引起大眾的省思。
民視【最後一哩路(上)、(下)】牽涉的議題很重要,處理很中肯。中視【沉默島嶼 台灣陷況】的議題比較沒那麼新,也沒有新的發展,或提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國家地理雜誌【《人鳥之間》系列-黑鳶的藥命效應】這件節奏明快,視覺圖表很能掌握準確資訊,但是深度可能稍嫌不足,問題處理上過於簡化。而大愛的【翻轉廢3C】,敘事清楚、面向完整,做得相當深入且準確。
經過討論及投票後,評審決定讓8件作品入選,分別是飛凡的【搶救台灣無人村】、天下【海洋台灣夢】、華視【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聯利媒體【寧靜危機—人口「失能」】、民視【最後一哩路(上)、(下)】、台視新聞台【再見,山林朋友】、公視【漁港的黑色幽默】,以及聯利媒體【派遣工的正義 — 我不是你的免洗筷】。
深度報導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搶救台灣無人村 | 飛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
海洋台灣夢 | 天下雜誌 |
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 | 中華電視公司 |
寧靜危機—人口「失能」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最後一哩路(上)、(下) | 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
再見,山林朋友 | 台視新聞台 |
漁港的黑色幽默 | 公共電視 |
派遣工的正義 — 我不是你的免洗筷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國際新聞獎
今年的國際新聞獎參賽作品不少,經過初審後,作品分數分佈已出現領先群,接這進行討論。
首先討論公共電視【核廢何從系列報導】這件。評審認為,作品中舉出瑞典跟芬蘭的例子,剛好跟台灣有一個對照,因為他們花了很多力氣做核廢料永久儲存、以及核能安全,台灣的核電政策在這部分做得少,觀眾從中可以看到很多新的觀點;另一件公共電視的作品【韓國如核抉擇】,表現也不錯,面向廣、生動,延續了福島事件之後大家對核能的關切,新聞性夠。作品中也告訴我們,韓國的努力儘管可以借鏡,但當地仍有許多反對的聲浪。
TVBS【AI化時代-你我的幫手】這件也獲得評審不錯的評價,作品有注意到台灣團隊在裡面的角色,因為AI將來會是趨勢,這件作品讓觀眾了解,AI科技將來會怎麼融入生活。但因為比較像國際性的科普資訊、知識整理,新聞性比較。前年最大的AI事件是歐盟在6月份發布了AI的規範,但這件作品卻沒有提到AI科技的這個倫理面向,只是介紹新東西,有點像是新產品發表的感覺。但也有評審為這件作品說話,認為或許只是題目下得不好,認為該件作品的重要觀點在於:科技在實驗室裡是線性發展,但應用在社會時,就需考量社會狀態、人類需求,不是線性的。而且還要考慮到該科技對不同社會成員可以提供哪些協助,有些科技雖然早已發展出來,但可能很晚才被用到特定(如弱勢)族群身上。就此而言,雖然科技本身不新,但應用、實際用法可能是很新的,所以實驗室中的發明是一回事,社會應用卻是另一個課題,這個觀點很不錯。
公共電視的【日本地方創生系列報導】,提供的案例很多、很新穎且生動,也很值得台灣借鏡,讓人有啟發。但主要是講日本,沒有提供台灣相對的參照案例。
三立電視的【消失的國界 -觀光產業的美麗與哀愁】一樣讓人想到「那如果是台灣呢?」。我們通常都只會看到觀光產業正面的部分,比較少談論觀光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件作品會可以讓閱聽者有點省思。評審覺得巴塞隆納的部分做得不錯,但其他的案例就比較弱一點,期許可以做得更深入一點,台灣的狀況也可以拿來做參照。
客家電視【伊比利半島的母語戰】這件獲得評審不錯的評價。評審認為,議題可以給特定族群啟示,但也有評審覺得用母語角度不是不好,但伊比利半島衝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文化還有經濟的落差,加泰隆尼亞為什麼要脫離西班牙,如果只用母語的角度切,會不太充份。母語的角度當然也重要,但記者都深入到當地了,如果還一直只用"語言"來看,新聞的廣度跟角度可能就稍嫌不足。不過也有評審為這件作品說話,認為總體而言,"語言"的問題盤根錯節的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中呈現,該作品深度探討這樣的議ㄣˊ題,在不同語言系統中,呈現出巧妙的對比,讓閱聽人有很好的觀看經驗,是少數處理硬題目,卻能吸引人的作品。
東森電視今年也有兩件國際新聞作品讓評審覺得不錯,一件是【侏儸紀的啟示-聚焦火山島】以及【永夜的漂流-聚焦北極凍原】。兩件作品本身都很有質感、很好看,記者很用心到當地採訪,表現沉穩,評審肯定該記者一直在做一些台灣比較少人觸碰的議題,可惜記者入鏡太多,有點像個人秀。而太多道德勸說跟啟示,也容易變成一種生態恐嚇。在新聞文類中,這些部分應該由環保團體或其他相關的人來說。另外,作品中一些海洋生態的高空或地面攝影畫面未標示來源,美中不足。
大愛電視【墻 – 歐洲難民啟示錄】這件作品獲評審討論。評審認為,雖然跟其他台比較起來,大愛的資源相對豐富,但主要是記者很認真的一直跟著這些難民,拍攝他們的生活起居,讓人更了解難民實際的生活。跟著難民一直走的拍攝方式,可以讓觀眾覺親近、切身,雖然是離我們很遠的國度,感覺卻不遙遠。
公共電視【邊界異域】,記者深入偏遠國度,帶觀眾理解在軍事壓力下的地區是如何在生態環境、觀光發展、以及教育上抉擇並生存,讓觀眾拓展國際視野、理解不同文化。
民視異言堂【馬拉威-斷交後的擁抱】,評審認為,拍攝團隊在外交事件中有找到重點,給予不錯的評價。
這屆的國際新聞獎作品件數多,評審對作品的看分一度出現分歧,經過討論後,又進行第二輪投票,最後決定入選作品為:公視的【韓國如核抉擇】、公視的【日本地方創生系列報導】、公視的【邊界異域】、客家電視台【伊比利半島的母語》】,以及大愛【墻 – 歐洲難民啟示錄】。
國際新聞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韓國如核抉擇 | 公共電視 |
日本地方創生系列報導 | 公共電視 |
邊界異域 | 公共電視 |
《伊比利半島的母語戰》 | 客家電視台 |
墻 – 歐洲難民啟示錄 | 大愛電視台 |
調查報導獎
首先有評審提到原民台的【爸爸,我帶您回家系列報導】,這件作品談論到白色恐怖時期的原住民記憶,很多觀點都跟以往看到的不一樣,處理方式低調卻嚴謹,是很感動人的作品。但持反對看法的評審認為,這件作品不太像調查報導,因為談的是已經發生過的個案,比較像是個案的深度報導。另一位評審指出,作品中放了較多促轉會的說法,感覺比較官方,調查性也不足。
TVBS【舌尖上的真相】這件作品,評審認為處理方式比較聳動了些,尤其是音樂的部份,觀看起來感覺有點強迫性。但也有評審認為,該作品內容談得很細節,都是從很小的環節談起,火鍋湯底、醬油、調味油、可可……等,如果不用比較聳動的手法,觀眾不容易有震撼感,雖然有一點矯枉過正,但作品揭露性很強,而且都有找到關鍵性的人、事、物,實地並深入採訪,影響性是很夠的。能感受到記者做了很多功課,這點也獲得評審很高的評價。
公共電視的【餘毒未解系列報導】,這樣的議題以往都被談論過,但很多公共政策,媒體往往報導過一次後就不再後續追蹤。餘毒的問題從1998年到現在都還沒有解決,甚至掩人耳目的方式更高招,這個時候媒體就需要發揮功能。而這件作品就把過去跟現在的狀況做了比較,揭露性夠,點出問題後對觀眾的衝擊是大的。
中華電視的【科學變幫兇 當測謊會說謊】,這類的議題很多媒體做過,題目很有趣。現在都在講轉型正義,因為不同的時代都會出現類似的案例,表示這種狀況沒有隨科技進步而有改變。這件作品找出重要案例提供給觀眾,但記者並沒有繼續追蹤,比較可惜。
公共電視的【森林生死錄】點出長期被忽略的問題。雖然用了很多資料片,但記者仍然持續實地深入調查,才會有現在跟過去的影像做對照,作品處理的細緻並深刻。
而天下雜誌的【台灣回收神話幻滅】整體呈現流暢,各面向都有帶到,是四平八穩的作品,但讀起來感覺少了一點震撼感。
經過上述討論,評審們又進行了一次投票,決定從進入複選的21件作品中選出4件作品入選,分別是公共電視的【餘毒未解系列報導】、公共電視的【森林生死錄】、天下雜誌的【台灣回收神話幻滅】,以及TVBS的【舌尖上的真相】。
調查報導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台灣回收神話幻滅 | 天下雜誌 |
舌尖上的真相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餘毒未解系列報導 | 公共電視 |
森林生死錄 | 公共電視 |
每日新聞節目獎
首先討論TVBS【Focus全球新聞】。這件作品幾乎所有評審都給予高評價,因為是很成熟的團隊,在國際新聞的表現上很穩健。評審認為,兩節新聞中,自選的表現比指定的來的好。但也有評審認為【Focus全球新聞】,往年該節目都會在鏡面上告訴大家畫面取材自哪一個新聞社或通訊社,但今年的參賽作品有的有標示、有的沒有,再來就是在指定作品中,編排上有點亂。
民視【民視英語新聞】。評審認為,電視台當要做英語新聞不容易,成本也會增加。作品看得出很用心,雖然只有半小時,但在編排上每一個part都有很清楚的邏輯,編排很順暢,國內、國際新聞內容的整體節奏搭配得很好,自選那節的主題抓得很好,所選擇的新聞都很有意義,可以是很好的歷史紀錄。
中投有線的【南投新聞】用有限的資源做出不錯的質感,鏡面乾淨讓人眼睛一亮,內容有分析報導、深度報導跟地方議題,都做得很不錯,取材豐富。但工程技術的部分需要再加強,常常看到主播臉上有陰影,主播站的鏡面位子也不對,打光的部分需要加強。閩南語發音的準確性也可再加強。另外,新永安有線電視的【新永安新聞】,前五條都是台南市長的畫面,多元性不夠。
公視【公視早安新聞】。晨間新聞要做得好不容易,因為新聞都是昨天的,所以必須要有設計,除了鏡面跟編排的功力,【公視早安新聞】還能帶出議題。因為早晨新聞量不多,所以必須事先準備,內容呈現頗有創意,可以看出吸引年輕觀眾、內容年輕化的企圖。特別是把讀報放在最後面,讓評審覺得很不錯。但對於主播出現走出框的狀況,讓評審覺得頗驚奇。
客家電視【當晝新聞】製播流暢,在服務客家族群上表現穩定,新聞也都保持一定水準,但少了點突破。值得嘉許的是記者的客語發音,三個腔調都有到位。
TVBS【十點不一樣】水準一樣穩定,但也有評審覺得相較往年好像有點退步一。
經過一番激烈討論,評審決議入選3件作品,分別是,聯利媒體【Focus全球新聞】、民視【民視英語新聞】、中投有線【南投新聞】。
每日新聞節目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Focus全球新聞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民視英語新聞 | 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
南投新聞 | 中投有線電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