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宜|波多馬克週記(1):危機時刻的美國新聞媒體與社會

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早春的河景多半還是陰鬱的棕灰色調,早晨從住處搭巴士沿河往東抵達霧谷(Foggy Bottom)校區,從鄰近白宮草坪的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Elliot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可以看到重機與警車鳴笛開道,應該是搭載著白宮政要的車隊經過。
GWU的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位於霧谷校區東南角,距離白宮很近。圖:邱家宜攝
社會半停擺!「都市沈睡」的美國
從白宮到國會山莊,這個美國政治的心臟地帶,這幾天當然很緊張忙碌,隨著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迅速攀升,美國許多州長在中央政府積極作為之前已開始行使州權。美國疾管局(CDC)一份專家疫情評估的內部文件經《紐約時報》獨家披露,顯示若再不人為介入,美國至少有20萬人將死於新冠肺炎(Covid-19,台灣正式名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俗名為「武漢肺炎」),加上股市連日大跌,以及自己因為與確診者接觸而被要求進行核酸檢測之後,川普總統對疫情的態度終於從一開始的輕忽卸責,轉而比較認真看待。
我在二月的最後一週抵達華府時,民主黨內群雄並起的初選是新聞媒體的最大焦點,雖然各州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升高,川普卻仍然完全不當一回事,批評媒體報導危言聳聽,以及政敵假此對他惡意攻擊。
不過當銀幕上經常是美國精神代表的影星湯姆漢克斯在澳洲被確診,以及NBA球星證實染疫,籃球、棒球等主要運動賽事因而一夕喊停或延後,同一時間,各級學校陸續宣布停課,越來越多公司行號要求員工在家工作,博物館、美術館、戲院關閉,大型公眾活動取消、教會停止聚會,整個美國社會霎時進入半停擺狀態,《華盛頓郵報》形容是「都市沈睡」。
空無一人的機場、地鐵與街道。川普總統對疫情終於認真以待。圖:Getty Image (CC BY-NC-SA 3.0 International)
「拉開社交距離」,全面貫徹!
對絕大多數美國人而言,這些將其硬生生拖離生活常軌的變化,讓病毒的威脅從原本只是看到媒體報導,變成生活中的巨大真實。雖然CDC只是在網站上「建議」(recommend)並提供「指引」(guidance),從3月11日(三)到3月13日(五)短短的兩天內,美國社會從民間到州級政府整個動員起來,將CDC所揭櫫的「拉開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全面貫徹。
平常就已經習慣在家裡冰箱、儲藏櫃屯積一大堆食物及生活用品的美國人,因為預期將會在家窩居,更是大買特買,一時之間各超市大排長龍、人滿為患。而這一切,都比川普在3月13日下午宣布國家緊急狀態,並將動用 500億美元緊急預算更早發生。
一位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工作的朋友間接印證了我的觀察,《紐約時報》之所以能適時從CDC內部拿到專家依模型推算出的死亡人數估計資料並在關鍵時刻披露,與川普政府近年來大砍防疫預算,之前又總是對公衛專家的防疫建議嗤之以鼻有關。總統既然不理會專家幕僚的建議,那就讓媒體揭露輕忽防疫的嚴重後果,讓政治人物直接面對民意吧!
美國人對自家醫療體系能量並不樂觀,又礙於昂貴的自付額,不論有沒有保險都超怕生病,於是「拉開社交距離」這個多少可以操之在己的呼籲馬上獲得全民響應。試想全面停班、停課(用網路遠距取代)、將所有群聚活動取消的激烈手段,在台灣只有颱風來襲時才會出現,而且時間不過一天。而根據CDC的建議,未來八週,美國境內50人以上的聚會都應取消。
美國人上次遇到如此規模的公共衛生危機,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雖然病毒跟西班牙並無關連,或因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染疫讓世人印象深刻而慣用此名)。1918年的流感造成全球5000萬人死亡(依人口比例換算相當於今天的2億人),其中美國死了50萬,致死率2.5%的流感造成很多沒有抗體的青年人死亡,讓美國當年的人均壽命從51歲驟降至39歲。當時美國各地都採取關閉學校、教堂、戲院的措施防止疫病蔓延,在公衛與醫藥條件相差不可以道里計的今天,美國社會看來又要故技重施,是否能因此消災、減災?仍待觀察。
1918年的流感造成美國50萬人死亡。圖:Getty Image (CC BY-NC-SA 3.0 International)
民主與獨裁,哪一個體制對病毒更有抵抗力?
在公共活動幾近停擺的狀態下,美國的各個新聞媒體(我用得比較多的是《紐時》、《華郵》、《CNN》、《NPR》)除了即時提供全球疫情訊息,也頻繁訪談專家,提供閱聽人防疫知識,並播出社會各界支持「拉開社交距離」做法的聲音,以及在亂局中挺身而出協助老齡弱勢者購物、送餐的義勇故事。很重要的是,透過新聞媒體幾日下來鋪天蓋地的報導,並大力抨擊中央政府毫無作為,輿論沸騰加上股市崩盤,讓川普終於在3月13日下午宣布全美進入緊急狀態。
相較而言,中國肅殺高壓地強制封城、封省,「犧牲一小部分人可以保全大部分人」的論述在國家機器宣傳下,也獲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同。而就在中國的「大部分人」正慶幸自己還好不是那「一小部分人」的同時,美國社會目前所出現「拉開社交距離」的「全民軟性自我隔離」奇景,或許不是規模最大、實行最徹底(不上班上學,路上車輛較平日減少些;社區中稀稀落落地有人出來散步、遛狗、購物;華盛頓紀念碑四周草坪上,青少年們還是追玩著美式足球),但卻是符合民意、由人民自發性地實踐社會共識的結果。
就像很多其他社會,美國社會的問題當然也很多,在這波病毒來襲的考驗中,美國的中央政府或許反應遲鈍、節奏混亂,但州權分立的政治架構與民間社會自我治理能力及時補位,加上具有悠久獨立自由傳統的新聞媒體在促使訊息流通與決策透明上持續發揮既有功能,在混亂表象下,仍透露出這個國家立基於尊重個體所奠定的堅實社會基礎與力量。
民主與獨裁,哪一個體制對病毒更有抵抗力?答案應該不久就會揭曉。
中國肅殺高壓地強制封城、封省,「犧牲一小部分人可以保全大部分人」的論述在國家機器宣傳下,也獲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同。圖:Getty Image (CC BY-NC-SA 3.0 International)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張郁婕|打壓新聞自由?!日政府官方推特藉新型肺炎點名媒體
- 周傳久|看丹麥英國公視如何處理病毒新聞思考媒體社會功能
- 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掀起全球反亞之思潮
- 美國亞裔記協觀點:新聞媒體該如何報導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