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奐成X耿詩婷X何柏均|一窺蘋果「GPS回收黑幕」的誕生始末

2020 年 02 月 2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媒體

陳洧農|特約記者報導

蘋果日報的「GPS臥底追蹤資源回收黑幕」報導榮獲2019年《卓越新聞調查報導獎》。為了與讀者分享調查過程中的內幕,蘋果新聞網舉辦了「蘋果夢幻講座:解密GPS回收黑幕」,邀請蘋果日報新調查中心記者林奐成與前端工程師耿詩婷,共同講述專題從發想到調查的甘苦談,以及報導最後如何呈現在讀者眼前的秘辛。問答時間,新調查中心主任何柏均也加入回應聽眾提問,介紹調查記者的工作形態。

林奐成現任蘋果新聞網新調查中心記者,先前曾任國際新聞編譯,長期關注人權議題。
耿詩婷曾任電信公司全端工程師,現為蘋果新聞網前端工程師,負責將龐雜的調查結果以友善讀者的形式呈現。
何柏均現任蘋果新聞網新調查中心主任,曾以〈無法洗滌的傷痛〉獲得卓越新聞獎「單張新聞攝影獎」。

 

蘋果辦講座,解密勇奪卓新獎的GPS調查報導。影:蘋果新聞網@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九顆GPS追蹤器」的發想⋯⋯

究竟「追蹤資源回收黑幕」這個主題是如何發想的?

林奐成說,他們最早是在2018年作全球廢料湧入台灣的報導時,開始注意到這個議題。在他們採訪民眾以及回收業者後發現,很多人對於資源回收的流程並不了解。

另外,這些年來其實一直有流言指出,我們的資源回收物並沒有被回收,而是被拿去焚化爐燒掉。他說,這個流言長久以來並沒有人證明其真實性,而破解謎團的方法就是實地到現場勘查。

調查小組購買了九顆GPS追蹤器,將之裝置於回收物中,並從台北、新北、桃園三地「放飛」。林奐成提到當時追查GPS的過程,有如諜報電影的情節一般,GPS的訊號一開始移動,他們就隨之驅車追蹤,而且為了不被發現,都刻意與訊號保持五公里的距離。

辛苦追查的結果,台北市的紙容器到了桃園沙崙農地的違章工廠;新北市的三種回收物則被送往五股垃圾山的未登記廠商;最後只有桃園的三種回收物全數到達合法的處理地點。

九顆GPS追蹤器,只有桃園的三種回收物全數到達合法的處裡地點。圖:陳洧農攝

林奐成表示,台北的資收物到了桃園沙崙一個沒有任何招牌的工廠。他們回公司後在農委會的農業圖台上查詢,發現該廠址所在位置屬於農業用地,換言之,該工廠是違章工廠。

而且從衛星圖上,可看出工廠鄰近桃園機場,驚人的是,工廠周圍存放著許多中油的大型油槽。「我們那時候都非常地害怕,因為要是工廠失火,可能會引起油槽爆炸,進而危害到飛安。」

回想調查之後,向官員詢問的情形,林奐成對於官員大踢皮球的回應,感到印象深刻。他提到,環保局官員曾在電話中斥責他們「會把台灣回收業搞垮」,甚至在被問到地目是否合法的問題時,回答:「我只能跟你保證它不需申報,但是它合不合法我不能保證。」

對此,林奐成感到非常憤怒:「環保局官員理應是一個把關者,怎麼到最後變成幫回收業者擦脂抹粉?」

等待出生的專題⋯⋯

有人問到,專題報導會不會遇到調查無功而返的情況?

實話就是,無功而返的專題非常多。」林奐成表示,其實有很多專題是無法順利「長大成人」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調查都不是徒勞無功的,有時候,因為各種條件的改變,例如新的相關事件發生,那些靜靜躺在資料夾中的專題,就有可能死灰復燃。

林奐成表示,沒有任何一個專題是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他們常常花費半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完成一個專題,在這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田野調查,有時甚至會使用空拍機。

以新調查中心的作業方式來說,通常都會同時進行好幾個專題,也可能需要機動性地支援其它部門,「有時候真的有點煎熬,但是作每日新聞也有每日新聞的壓力,因為每天都要出好幾則。」

工程師的挑戰!在後台努力捕捉讀者眼球

新工具帶來媒體新的呈現效果。本片為Spark AR的應用示範。影:Ben Marriott@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調查結束之後,另一個難題才開始:面對如此龐大的調查內容,要如何將它用互動網頁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次專題報導以地圖的形式呈現,光是在地圖的選用上就費了一番心思。

擔任前端工程師的耿詩婷表示,曾考慮過Google Mapsmapbox兩種選項,而考量重點在於地圖的精確度與互動性。以準確度來說,沒有地圖比Google Maps更準確;以互動性來說,Mapbox因為是專為工程師或網頁開發者而設計,所以有著較高的彈性。比對之後發現,就這次的調查範圍而言,兩種地圖的路線都沒有錯誤,因此最後採用了Mapbox。

耿詩婷指出,從以往的經驗中發現,如果文字太多,就很難讓讀者看到最後,有時讀者甚至只看到三分之一就會離開。因此這次專題特別重視讓畫面簡潔,不只移除地圖上不重要的資訊,也將使用者介面簡化,只留下快捷鍵,讓讀者在閱讀與操作上都一目瞭然。

「數位專題不一定要是網頁,我覺得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耿詩婷表示,其實一開始還考慮過其它的呈現方式,例如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或是App。但是,好的創意依然必需考量硬體的成熟度以及讀者的使用習慣。

她說,一開始先嚐試以網頁來製作,可是卻發現會有手機過燙或是偵測不精準的情形;另一方面,如果用App來呈現,又擔心是否有人會為了只看一則報導而下載App。

最後決定使用Facebook推出的Spark AR,看重的就是它支援手勢操作、播放等功能,使用者也不需另外下載App,同時兼顧了操作的直覺與簡易,以及資訊攝取的便利。

調查報導:媒體作為第四權的利器

何柏均表示,其實很多時候,調查報導是以滾動的方式在進行。在主題發想時,小組會先進行田野調查,過程當中就會不斷去審視調查內容是否和原本設想的方向相同。視狀況而定,也可能會進行題目的修正,也就是在調查過程當中會不斷以各種角度來檢視挖掘出的內容是不是符合原先的問題意識,以及題目的可讀性與可行性。

題目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何柏均說,他不斷跟團隊強調這樣的觀念。由於人力、資源,以及出版期限等考量,調查報導最後的進展可能無法達到小組原先所預期的程度。「以GPS這個主題來說,它做完了嗎?我私心認為它是沒有做完。因為我們人力上的不足,還是沒辦法做到全省的調查。」

何柏均表示,調查報導最大的效益,在於它能夠透過挖掘真相,讓媒體得以發揮第四權監督政府的功能,甚至促成政策的改變。例如之前新調查中心針對視障者權益所進行的報導,最後成功地讓金管會改善網路銀行功能不全的問題。他說,本次報導也激起社會很大的迴響,有非常多不同面向的討論。

被問到調查記者平時是如何磨練議題設定的能力,何柏均說,最重要的方法,還是要平時多看即時新聞,跟上社會的議題與脈動。此外,也會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去琢磨一個議題是否有調查的價值,並且要不斷思考,自問:「這樣對嗎?這樣做就結束了嗎?

以GPS追蹤回收,加上互動性圖文設計,《GPS臥底追蹤資源回收黑幕》因此榮獲第18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的肯定。影:Appledaily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YouTube頻道(CC BY-SA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