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議萱|特約記者報導

「現場有想過未來不往傳統法律發展,做些不一樣的事情的人,可以舉個手嗎?」

「⋯⋯還滿多的。」

同婚專法通過前夕,台北下著滂沱大雨,立院外民眾屏氣凝神地等待歷史時刻降臨;畢業於台大法律系的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與寄身於媒體法律之中的柯萱如律師兼主持人,也在台大法律學院講堂落座,各就其位。同時,黃兆徽也時不時拿出手機監看著來自各路人馬的工作回報,包括華視記者全天候駐守在立院回傳的報導。

台下坐著走進法律之門的學子,不論行過迂迴深淺,將出社會的懵懂期待、交織逆流、偏離傳統法律軌道的生涯惶惑,齊聚一堂。

此路不通?還是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直覺得法律唸得不好,或許還沒開竅。修了媒體相關的課程,在報告中發現喜歡與社會連結,也發現受訪者因未曾預料過的回應感到驚奇。但又覺得或許該再給法律一個機會。」同學A娓娓道來。

「高中因為是廣播的受眾想走媒體,但考大學時鬼迷心竅,沒有堅持自己的夢想就填了法律系。覺得喜歡傳播大於法律。」進大學後修了傳播學程,同學B對自己的心之所向頗為堅定。

身為對法律起貳心的先進,柯萱如心有戚戚焉:「讀到大三、大四發現讀法律沒成就感,一堆甲說、乙說,還有構成要件,好像看不到人。那時看朋友過得很多采多姿,參加商業競賽、企劃之類的。我也疑惑這種羨慕是不是因為我不懂法律、沒唸好,還是只是不喜歡。」

然而,當時的她除了對於心理諮商有點興趣外,也修了若干新聞所、戲劇系的課。綜合起來,對未來的想像天馬行空卻沒有定論,媒體、公關、廣告業與配音員都曾考慮過。因為沒有本科生的系統性學習,柯萱如認為自己沒有穩定的專業踏入該領域。再加上當時身邊朋友都在考國考與研究所,不希望與朋友脫節,故柯萱如且戰且走地投入考試,也順利考取律師執照與法研所。

迷惘並不因此而消除,於是柯萱如求助學校心輔中心。心輔師建議她反過來踩穩學生身份,實際行動找尋自己的興趣。於是,柯萱如開始一邊上課一邊嘗試其他的路。

她曾任劇團排練助理近八個月,看著一齣劇從無到有的過程;也透過新聞所的課到電視台看記者前輩一日生活,怎麼採訪、佔位置、剪新聞;也曾面試短片配音員,並因此在該協會尾牙時有機會與公視前總經理交談,在知道柯萱如的法律背景後,他們談到「青春發言人」專題計畫,最終竟緣份牽成,成為該節目的主持人至今。

柯萱如主持公視《青春發言人》。影片來源:青春發言人@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很難有誰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聽聽講座、增加一些經歷,了解目前行業的狀況。或許無法很快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可以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柯萱如說。

當世界成像於法律之眼

談到為何對法律有所質疑,但仍完成法研所的學業,柯萱如表示,當時為往各領域探索,學業排在後面順位。但是繞了一圈,發現大學時代紙上談兵的法律在研究所時漸漸深入,探進千家萬戶、承接自然與人煙,才發現,原來不是離地高空,而是樹大根深。例如專題課探討通姦罪時,綜觀文化、社會、哲學等背後脈絡的討論;並延伸到犯罪學、刑事政策等系統與制度的探討,世界的片面樣貌透過法律映像於眼前。

「越念越有味道,發現這之中真的『#溫暖而富有人性』,後來對法律重燃熱情。」柯萱如打趣地說出法律學子朗朗上口的七字大明咒(編註:「溫暖而富有人性」,是台灣民事訴訟法泰斗邱聯恭教授上第一堂課必傳授給台大法律系學子的心法)。

後來畢業後柯萱如給自己兩年時間擔任律師,也在許多家事案件中,發現法律之於世界是活的,必須吸收能量、流動並且成長。例如離婚、親權案件中,需要連結社工與心理師資源,並且處理案件也非僅為勝訴,更需重視訴訟後當事人要怎麼過下去。這樣的經驗,也讓柯萱如選擇繼續擔任律師之餘,又撥出時間念心理諮商所,不斷學習。

柯萱如也補充,她在擔任配音員的翻譯稿或是電視劇的劇本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法律使用不精確甚至誤用的狀況,這時法律的知識可以使節目表現更加專業。另外擔任國高中性平會委員與身為心諮所學生的她也透過法律專業,向校長、老師、社工師、心理師解釋罪疑惟輕、證據能力等法律上重要的價值與概念,促進溝通與理解。

「法律的訓練真的是帶在身上的特質跟武器。常常到一個沒人懂法律的領域,你就成為一個特別的存在,可以改變一些觀念跟想法,讓大家多了解法律一點。」

身為對法律起貳心的先進,柯萱如心有戚戚焉。圖:黃議萱攝

▍然後我毅然踏上了另一條路

黃兆徽則分享了未曾踏上律師之路的法律媒體人經驗。她法律系畢業直接就讀新聞所,在學中就到央廣工作,畢業後曾任記者、主播、紀錄片導演、製作人,從公視民視異言堂天下雜誌國際認證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目前為華視新聞部經理

當初要甄試新聞所,除了英文程度要好,大學成績還要前百分之十。一路走來,黃兆徽從記者地位崇高、薪水也亮眼的輝煌年代到現在專業價值被質疑、拆解的當下。對於新聞媒體,她仍然看到浮雲蔽日的縫隙中透進的的天光。

太陽花學運時,參與了太陽,不遠紀錄片的導演群,負責電視新聞文本分析的短片:《關於事實的一百種說法》,分析媒體論述大相逕庭的現象。百家爭鳴的電視台就像平行宇宙一般,遊行人數、學生是理性還是暴力等等面向眾說紛紜。

不論如何,在太陽花學運後越來越多年輕世代開始關心政治、社會議題,也願意投身新聞媒體業。在小燈泡事件發生後,公視找回黃兆徽,希望可以做以兒少為受眾的新聞。公視在當時的青少年收視率極低,然而在定向主攻網路族群、透過動畫與辯論呈現,甚至連主播都公開徵選尋求世代參與後,公視「青春發言人」節目粉墨登場,由青年、學生擔任主持人,關懷議題、呈現方式多元,迴響極佳。

另外,事實查核中心在關西機場事件發生時才剛成立一個多月,當時在眾家媒體一片譁然時,黃兆徽和一位年輕查核記者一起步步追擊、盡全力還原事件的真相。輾轉到了身為公廣集團一份子的華視後,黃兆徽更感到任重道遠,希望可以創造一個夠好的環境讓對新聞傳播與改變台灣還有夢想的人能有一片淨土。

從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到華視新聞部,黃兆徽帶領華視新聞收視率到全國前三名。影片來源:中華電視公司@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擔任華視新聞部經理的黃兆徽,常常要面對兩難的抉擇。華視身為公廣集團,但因為歷史因素有15%的民股,必須自立自強的華視時時須在公廣的社會責任與商業營運的需要中拉扯斟酌。

在其中,黃兆徽很感謝工作伙伴的團隊合作,雖然常常在開會時被收視壓力、廣告營收等等一片哀號聲網羅,但在人力較其他商業台短少的情況下,華視國際新聞、國內專題的比例仍大幅增加。讓黃兆徽驚訝的是,她就任後,一開始收視率大概剩下八成,但一個多月後,華視的收視率水漲船高到全國前三名。黃兆徽認為,如果做了應該做的新聞而得到第一,那不只是華視的勝利,那是台灣的勝利。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累完一天,可以告訴自己說,自己不是社會亂源,那種感覺很踏實。

「我有想過我可以改變華視新聞,但沒想過我可以這麼快改變觀眾。」黃兆徽笑著說。

也因此,對於假新聞,黃兆徽反對政府立法實質介入新聞自由。因為新聞是監督政府的第四權,若假新聞可以被實質認定,監督機制可能失靈。雖然某些電視台特定政治人物的報導比例極高,但這可能是台灣人買單、收視率市場造成的跟風結果,並不一定是有心人士影響。比較好的做法是讓新聞台揭露背後的資金,讓大眾形成討論的場域,由下而上的影響新聞自律。

另外,黃兆徽也期待《公共媒體法》趕快過關,得到政府補助而免於政治商業力量的干預。只要至少有一個正統的媒體能告訴大眾事實是什麼,假新聞愛看的人就去看,但願意追求事實真相的人能夠有一個正確管道可以得知消息,如此一來假新聞的問題就會減少很多了。

分享法律教育在媒體界的助益,黃兆徽認為,單就與學科相關的司法記者,法律系學生的優勢是入門快、人脈多。後者尤其重要,法律、政治領域充滿法律系畢業的學長姐,他們會因為採訪記者是有法律知識背景較好溝通而接受採訪。黃兆徽也提點同學不要把自己侷限在法律線,因為什麼議題都會牽涉到法律,例如財金、開發案等都需要法律知識輔佐。

「法律訓練也是很好的武器,或是內功。」黃兆徽分享,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初創時,成員不太知道該怎麼下筆才恰當。但對她來說,就像寫王澤鑑教授的考題,從真真假假的事實中條列出爭點,然後一一查證。包括做新聞專題或管理新聞部,許多決策的過程中,法律思考發揮相當多的幫助,而這種助益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思考的方式。

黃兆徽認為,做新聞專題或管理新聞部,許多決策的過程中,法律思考的方式發揮相當多的幫助。圖:黃議萱攝

前輩的建議:練習把話說進人的眼裡心裡

兩位講者都非常鼓勵後輩透過實習了解產業現況與工作內容。黃兆徽特別鼓勵到主流媒體歷練,尤其是電視台這種有幾百億資金流動的機構。因為電視才是真正深入家庭的媒體管道,而且網路媒體難以避免同溫層效應,也充斥假新聞。除去某些立場過於特定的商業台,公廣集團非常適合想要從事新聞業的人了解實戰現場。

除此之外,兩位也勉勵法律系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的,是在謠傳中走出來溝通釋疑。例如網路上出現大量「大法官是政府打手,公投大於憲法」的主張與宣傳。法律人看到這種回應常用蔑視的語氣評論。但沒有接觸過法律教育的人不了解議題,本就無期待可能性。大家能做的事情就是多花一點時間說明,促進相互理解,也練習把話說進人的眼裡、心裡。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