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釋賢/報導
下午兩點,許多上班族早已結束午休,開始工作。同一時間,台南新營曬書店二樓也忙碌了起來,正要上演一場由在地發起、蘊含濃濃草根味的書寫行動。
每週三下午,在陳文彥老師的帶領下,新營社大「小青新學社」的四位成員開始分享自己這周在田野的發現,並試著將所見所聞化作筆下的文字。為了更「接地氣」,他們還走下田、打著赤腳,親身感受汗水的重量,要讓讀者在閱讀的當下,也能一同感受腳下的真實、體會這片土地所帶來的感動。
小青新,奏起農村「興」風貌
近年來,返鄉務農成為一種風潮。在過去,這是許多人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如今卻有越來越多人加入,成為人們口中的「小青新」。所謂的「小青新」指的是小農、青農和新農,身兼新營社大「小青新學社」老師和《新農誌》編輯的陳文彥認為,《新農誌》的出現和這股熱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近幾年小農、青農變成一種風尚,很多人開始找一個地方租地、種田。加上,從社大所在地--新營為中心來看,包括東山、柳營和鹽水在內,大部分的鄉鎮仍以農業為主,所以那時候就開始了解他們,想知道他們為何要務農。」
不過,要推動一份刊物,光憑著一股熱情,肯定是不夠的。真正催生這本刊物的,除了熱情,還有背後所被賦予的重要任務--成為農友們的平台和通路。在陳文彥眼中,《新農誌》不僅要讓農友們有機會「用自己的話,說自己的事」,更希望藉此曝光來幫忙行銷農產。「不是說每個新農、青農都不知道怎麼行銷,但是以我們這邊來說比較少,反而多是自己摸索,或個人團隊的經營方式,《新農誌》希望把這些農產品做一些結合,等於你有一個平台、一個支持,會比自己單打獨鬥還有效率。」陳文彥說。
一件T恤、一副細框眼鏡,相處起來平易近人,「簡單」、「樸實」是陳文彥給人的第一印象。媒體業出身的他,擁有豐富的編採經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從台下的學員,成為社大學員口中的文彥老師。「其實我一直有在新營社大上課,後來主任發現我是出版社編輯,就問我有沒有辦法來帶編採課程,不然我以前純粹是社大的學生。」陳文彥笑著說這是現代版的千里馬與伯樂。

《新農誌》總編,也是小青新學社的指導老師陳文彥。黃釋賢攝影。
離開出版業後,陳文彥加入台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開始接觸自然農法和食農教育,從中發現農業和寫作結合的可能:「想要在偏鄉推教育,就需要發展特色課程,當時請專業的老師帶團隊的夥伴跟學生,在後壁的一塊田施行自然農法,從那時候開始,整個璞育就有食農教育的課程,社大知道我們在做這塊以後,讓原本只開文學寫作課的我,加開《新農誌》的編輯課程。」
一切就緒後,《新農誌》的第一堂課也在2018年9月正式開課。一開始,吸引10多位民眾報名,但是隨著課程的進行,陸續有學員因為農忙,或是課程與想像不符而退出。短時間內人數大量銳減,讓陳文彥體認到:想要在這裡辦刊物,首先要克服的不是如何學員們的寫作能力,而是如何掌握農村的時間。「上到後來會出現一個狀況,因為小農很忙,大家會輪流請假,像現在是龍眼的產季,種龍眼的農友就無法來上課。我們反省之後覺得,應該是我們要走入農民的生活圈,而不是要他們過來學習怎麼紀錄。」陳文彥如是說。
第一次辦刊物就面對如此重大的挑戰,陳文彥沒有放棄,仍一本初衷,帶領學員走訪農村,持續在地書寫的腳步。
把自己種下:從「新」生活
和學校相比,社大的課程內容相對多元、有趣,這也讓陳文彥在課程設計上有更多的操作空間。他認為書寫是一種生活,不應該有標準答案。因此,在他的課堂裡,沒有傳統教學的模版、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只有「分享」。在陳文彥眼中,教育應該是生活化的,只是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讓我們覺得教育是件在生活之外的,嚴肅的事:「像一聽到編輯或寫作,大家就會覺得:『天啊!我要寫作文,所以我要開啟寫作文的模式。』但我的想法是很簡單:你們是來說故事的,不需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在這樣的理念下,他選擇扮演一個協作者的角色,對於學生的內容不介入太多,而是用引導的方式來帶出學員內心的感受。因為,他相信大家不是不會寫作,只是不知道從何開始。在陳文彥的循循善誘下,學員們從一開始只能寫出發散的語句,到現在可以有感情地描述一件事,乃至發出第一期刊物。親眼見證這段改變的陳文彥認為:這種改變的過程,才是社大辦學的意義所在。

陳文彥提供。
新營社大挖掘、紀錄在地的故事,並非自《新農誌》才開始。早在《新農誌》之前,新營社大已經出版一份以紀錄新營在地事物為目標的《新代誌》;類似的田調課程,更是在社大成立之初就已經開始。
社大主任張文彬表示,在地化的辦學一直是社會所期待的社大定位,再加上唯有透過和在地連結,才有辦法凸顯各地的特色:「挖掘地方事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管是藉由影像、文字或藝術,課程跟活動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特性。」另一方面,除了作為成人教育的場域,人來人往的社區大學也相當適合地方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營這個人口高度流動的城市來說,地方知識的累積顯得格外重要。這些因素,都促使新營社大著力於挖掘、紀錄在地的故事。
陳文彥語重心長地說:「新營是一個移民很多的城市,過去這裡曾是台南縣政府的所在地,加上便利的交通,吸引不少人來這求學、工作,甚至定居。但是對許多人來說,這個地方就像一個背包客棧、一個轉運站, 只是過個水就離開。」
面對社會變遷下人口的快速流動,張文彬認為社大有必要提供不一樣的價值論述,讓這些在過去被主流社會忽略的人事物,有機會被看見、認識甚至保存:「在社大體系裡面,地方學這一塊是相當重要的,但放眼望去,包括體制內的大學在內,少有機構在做這件事,我覺得社區大學有這個使命和責任,讓更多人認識生活的所在,對地方有多一點的了解。」
於是,從107學年度開始,新營社大在上下學期分別開設「小村有元氣」、「在家鄉旅行」課程,希望讓學員用在地人、旅行者兩種不同的視角,來認識生活的所在,搭配地方刊物《新代誌》、《新農誌》的出版,提供另一種生活價值的選擇。
看見:地方「新」想像
翻開《新農誌》,映入眼簾的不是精美的排版、更不見華麗的詞藻。20頁左右的內容略顯陽春,但陳文彥說:「別看它小,其實裡頭大有玄機」。隨意翻到其中的一頁,指著其中一張圖,看似在田間的意境照經過他的解說後,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你看它這邊的草比較稀疏、另一邊的比較密,這就是使用自然農法的差別」倘若沒有陳文彥的神來一指,習慣文字圖說輔助的讀者。很容易就忽略這藏在細節裡的巧思。
- 看似平常的田間圖像,實則展現出農法的差異。黃釋賢攝影。
- 陳文彥提供。
此外,和一般刊物不同的是:參與《新農誌》編輯的每位成員,都有豐富的「下田經驗」。陳文彥認為這樣的課程安排並不是純粹的郊遊旅行,而是一種體驗教育,唯有走下田、蹲下來,你才能看見所謂的真實:「我覺得看書那種都叫假文青啦,因為你不進到田裡、不敢摸肥料、不敢去抓害蟲,你不會知道農夫真正的處境。」
《新農誌》的創刊號選擇盛產龍眼的東山區作開頭,「順天時、合節氣」的取材方式,更能凸顯大溪北地區農業的特色。從種植、採收再到加工,五六頁的內容雖然簡單,卻也將關於龍眼的一切鉅細靡遺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除了介紹地方產業,年輕小農曉薇也在《新農誌》中,用輕鬆的筆觸暢談自己返鄉的心路歷程,更教大家如何用在地農產做出一道道美味的創意料理。三個月下來,學員們的堅持讓陳文彥相當感動,無論是遠從嘉義鹿草來的野菜小薇,或是每週都向公司請假來上課的秀貝,都讓他看到大家想為地方產業奉獻的熱情。
儘管已經投身食農教育多年,陳文彥仍認為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特別是在和學員們一起走入農村之後,才發現自己對農村的瞭解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反而從「小青新」身上,讓他學到很多:「我不是小農、青農或新農,跟他們比起來,我只是推動教育的人,我有知識但很淺,有很多知識我甚至是透過他們的分享才知道。我覺得對我來說,其實幫助很多。」

陳文彥提供。
談到《新農誌》的未來,陳文彥表示自己在新學期將接手《新代誌》的籌備工作,預計將兩份刊物進行整合,至於這份刊物要取什麼名字,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新刊物的內容仍會保有《新代誌》紀錄在地人物的元素,也會延續《新農誌》的草根精神:「未來這份刊物的內容,會有在地人物專訪,也會放一些寫作班的作品,農業部分也會持續報導。」
儘管兩份刊物在取材上不盡相同,卻不約而同都以社大為基地,透過書寫的方式,帶領民眾建立跨界的社群想像。對新營人來說,這是生活中被忽略的日常;但對閱聽眾而言,這,不只是新營人的代誌,更是一份全「新」的感受和體驗。

黃釋賢攝影。
編輯/洪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