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王淑美老師、李蝶菲老師、莊克仁老師、項國寧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107年11月27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台電大樓會議室
卓新獎秘書處工作人員:邱家宜執行長、廣播類工作人員孫璇

照片左起:
項國寧老師、莊克仁老師
李蝶菲老師、王淑美老師
邱家宜執行長

第三次評審(決選)會議

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

會議開始, 老師們就一致同意由得分一直領先的央廣「花蓮震災現場系列報導」獲獎。

在工作人員要求下,評審老師對其他三件入選作品也提出看法及意見,整理如下:

  1. 教育電台的「福衛五號」作品做得很好,但即時性、突發性較不足,在即時新聞獎項中無法佔有優勢;即時新聞強調突發性、即時性,是對新聞媒體最嚴苛的考驗,但教育電台的這件作品是事先規劃的節目,文類上較不符合。
  2. 地震的報導因為是突發事件,非常考驗記者的能力。警廣的作品,即時性強,由多位記者連線,提供現場的立即狀況。但除此之外央廣的作品較周全,有比較統整的資訊,角度也比較完整。

 

評審老師對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的獎項性質進行討論:

在本屆評審過程中,評審老師們對「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的給獎範圍與評審標準進行了一番討論:

  1. 評分時,一直有在「即時新聞」或「新聞節目」這二個角度之間拉扯的困擾。以福衛五號這件作品來說,似乎即時性不足,但若站在新聞節目奬的立場,確實是件好作品。
  2. 這幾年不知是幸或者不幸,剛好每年都有重大災難發生,也讓即時新聞有所發揮,希望有一年沒有重大災難,屆時,記者可以用什麼方式去呈現即時感?因此從業者或許必須反思,除了重大災難,廣播的即時新聞還可以用力於那些大家觀注的議題。
  3. 所謂即時新聞,不一定是災難,但必是即時突發的事件,是大家沒有預期,但突然發生的。記者抓住其中的新聞性、社會意義,然後將其適當表現出來,就符合即時新聞的判準。如果是影響重大,即使是在突發事件後的短時間內做出的作品,也可以算是即時新聞。

現場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向老師們說明,廣播類「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當初設立及考量的背景:

  1. 近年來,因為新聞製作成本較高,佔最大數量的單一頻率小電台多數無法負荷,因此廣播電台做新聞節目的愈來愈少。原先設立的「即時新聞獎」,由於報名參賽作品太少,中間還曾經一度取消。
  2. 但董事會考量即時新聞是新聞的核心價值所在,因此將即時新聞與新聞節目合併設獎,希望納入數量頗多的主持人談話、訪談類型的廣播節目。

這類節目,往往由主持人在現場做人物訪談,同時也摘要整理部分即時新聞內容,中間可能穿插其他內容,例如:介紹一本書等等。因為這類廣播節目型態愈來愈多,節目本身也具有新聞性,因此才會做這樣的獎項設計。

評審老師們建議,卓新基金會可以多與各電台,包括與地方中、小功率電台多做溝通,說明獎項內容及參賽規則,鼓勵其參賽的意願。

當場,執行長承諾會將老師們對即時新聞獎項的意見提出在董事會進行報告討論,並且與各地方中、小功率電台接觸,推廣參賽。

深度報導獎:

關於深度報導獎,依據老師們的評分名次排序,由以下四件作品進入第一輪的討論:

  • 當那一刀劃下(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RCA血淚系列報導(1.毒室中的美麗花朵永不妥協 3.受傷的土地)(警察廣播電臺)
  • 直擊大自然之腎—看守濕地系列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業廣播電臺)
  • 新聞百分百【城市之河,何去何從?】系列報導(正聲廣播股份有限公司雲林廣播電台)

四件作品,剛好每位老師心中的第一都不同;因此由老師們先說明給第一名的作品的特出點,為自己中意的作品拉票:

  1. 新聞百分百【城市之河,何去何從?】系列報導:
    這個作品可能不是四件作品中製作品質最優的,但相較其他三件作品都是大家較熟悉的題目,這個議題令人有驚喜的感受。在內容上,也照顧到了各方面的意見;以地方廣播電台而言,願意選擇做這個題目是件不容易的事。
  2. 當那一刀劃下:
    內容深入,在收聽時,除了可以感受到聲音,彷彿還可以看見畫面。
  3. 直擊大自然之腎—看守濕地系列報導:
    議題具有衝突性,呈現了廣播節目的現場感,內容包含不同意見的各類人士:環保人士,漁民,呈現不同角度的探討。
  4. RCA血淚系列報導(1.毒室中的美麗花朵永不妥協 3.受傷的土地):
    節目共三集,每一集的最後,記者都對報導內容有深刻的評論,是很好的深度報導的模式;其他三件作品雖然也有,但比較輕描淡寫;這個題目雖然是個老議題,但可能有很多人沒有聽過,提出來再討論,可以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省思這個重大的環境汙染及工安事件。

在老師們分別表達之後,進行第二輪的投票。

投票結果出現下面二件作品各得二票的旗鼓相當局面:

  • 直擊大自然之腎—看守濕地系列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業廣播電臺)
  • 新聞百分百【城市之河,何去何從?】系列報導(正聲廣播股份有限公司雲林廣播電台)

因此,老師們必須針對這二件作品,再進行討論:

  1. 老師們都同意,這二件作品的品質基本上不相上下。
  2. 若要以節目效果,對聽眾的影響力、說服力而論,也無法從節目效果這個角度判別二件作品。
  3. 最後,有老師提出,就作品結構而言,直擊大自然之腎—看守濕地系列報導,討論較為分散;而新聞百分百【城市之河,何去何從?】系列報導,則比較聚焦,較能呈現出議題的完整性。

因此,決定深度報導獎由新聞百分百【城市之河,何去何從?】系列報導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