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王維菁、方念萱、江才健、杜念中、呂理德、林麗雲、陳百齡
開會時間:九月六日、十月十九日、十一月十四日
開會地點:中山公民會館三樓多功能會議室、柯達飯店台北二店咖啡廳
【第一次評審會】
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參賽作品件數共228件,各獎項參賽件數如下:「即時新聞獎」35件、「深度報導獎」101件、「調查報導獎」26件、「國際新聞獎」31件、「新聞評論獎」35件。本屆評審工作就是要從眾多參賽作品中選出入選作品及得獎作品。
經評審老師互相推舉,由王維菁老師擔任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組召集人。評審方式決議為:初審時,依獎項進行分工,將參賽作品達101件之深度報導獎分為三組,連同其餘四個獎項,共分七組,每組作品各由四位評審進行初審。初審時每位評審分別審閱責任範圍內所有參賽作品,並予以評分,給分方式為1至10分,最高10 分,以7分為可進入複審討論之門檻。各獎項七分以上之作品數量以不超過四分之一為原則。
初選評分結果回傳秘書處後,經統計、排序,再以郵件群組討論方式決定進入複審之作品數量。第二次評審會議前,評審再補審閱非原屬審閱範圍內之進入複審之作品,並予以排序。排序統計結果作為第二次評審會討論之參考。
第二次評審會討論決定各獎項之入選作品,第三次會議就入選作品中選出最後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
即時新聞獎
經過初選統計,進入複審之作品名單及其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台大醫院洗腎接錯管事件報導 |
12 |
《蘋果》追查 中市與德1人公司簽千億備忘錄 林佳龍認錯滅火 |
20 |
新版護照大出包 虛擲公帑還硬拗! |
20 |
北農台北果菜市場休市風暴系列報導 |
25 |
壓垮教長的一棵草~吳茂昆專利疑雲獨家報導 |
28 |
進入個別作品討論前,評審首先指出,即時新聞獎的評審考量重點為:一、能否在短時間內對突發事件或議題做出高密度的報導;二、報導的困難度。若是網路新聞,則可加以考量更新頻率。
評審認為聯合報系的「台大醫院洗腎接錯管事件報導」,獨家揭發台大醫院接錯管事件,並且在短時間內做出高密度報導,也引起其他媒體跟進,進而產生輿論壓力,迫使醫院重新建立SOP流程,發揮社會影響力。
蘋果日報的「《蘋果》追查 中市與德1人公司簽千億備忘錄 林佳龍認錯滅火」,亦為獨家報導,評審肯定其能經由多方查證,指出地方政府錯誤,凸顯公職人員缺乏查核查證的意識,發揮了監督政府之媒體天職。
聯合晚報的「新版護照大出包 虛擲公帑還硬拗!」也是監督政府的獨家即時報導,根據網友線索開始追查,反應快速,讓政府錯誤能獲得修改與彌補。
另一獨家報導為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北農台北果菜市場休市風暴系列報導」,評審認為此作品,從第一線在地農民所遇到的問題發現北農休市排程出狀況,即時性佳,系列文章切入點層次分明,視角多元。
再來討論聯合報系的「壓垮教長的一顆草-吳茂昆專利疑雲獨家報導」,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的問題在於,報導出手前,記者先提供相關資料給立法委員進行質詢,使得報導一事變得高度政治化,也涉及新聞倫理問題。
討論各作品優缺點後,評審一致同意由前四件作品入選,分別為:「台大醫院洗腎接錯管事件報導」、「《蘋果》追查 中市與德1人公司簽千億備忘錄 林佳龍認錯滅火」、「新版護照大出包 虛擲公帑還硬拗!」及「北農台北果菜市場休市風暴系列報導」。
國際新聞獎
接著討論國際新聞獎。本獎進入複審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短鏈革命 |
27 |
百變能源村 |
32 |
日本直擊 全民大發電奇蹟 |
35 |
日本地方創生。岡山 地域振興協力隊 & 移居地方的人們 |
38 |
《蘋果》前進洛興雅 |
40 |
網紅總統力拼 印尼電商盛世 |
42 |
習近平步步攻心 |
46 |
〈被連根拔除的民族──一個羅興亞家族的真實故事〉、〈羅興亞無止境的漂流──掮客 偷渡者 人口販子〉 |
47 |
我們會吃光海洋嗎?世界最後一片純淨漁場,西非海洋生死劫 |
48 |
北韓開門-川金會關鍵時刻深入直擊鐵幕真實經濟力 |
52 |
台灣文創西進 築夢1000個小鎮 |
55 |
被圍城的童年 |
55 |
巴勒斯坦之和平與武裝抗爭 |
56 |
金正恩的「核」平之路 |
57 |
「法國創新創業華麗轉身」系列報導 |
63 |
評審提出,國際新聞獎的評選考量重點為:報導主題、觀點及採訪難度。
首先討論初選排序第一的天下雜誌「短鏈革命」,有評審肯定此作品非純粹介紹川普政策,能提出對美國產業回流現象的觀察,並創造新名詞來定義此一新近的產業鏈變遷現象,報導有高度、規劃完整且有故事性。對逐水草而居的台灣商人而言,此報導提出美國政策變遷的前瞻觀察,具參考價值。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缺乏對川普政策利弊的深入分析,如果要發揮趨勢提示效果,應有較長時間的分析觀察。此外,新創名詞也須謹慎小心,若對現象觀察不夠全面,容易造成誤導。另有評審認為報導談到中國的部分,控訴性太強。
接著,討論與能源相關的兩件作品-分別是中國時報的「百變能源村」及今周刊「日本直擊,全民大發電奇蹟」。有評審認為兩相比較下,「日本直擊,全民大發電奇蹟」報導較為詳細,主題單一而深入,「百變能源村」則介紹較多地方,反而每個地方都淺嚐即止。但評審們也肯定「百變能源村」提出合作社發電概念,介紹社區如何操作、實踐,以避免能源資本化及私有化,另一位評審也呼應表示電力壟斷是台灣發展新能源的一大阻礙,肯定合作社概念值得台灣參考。
有評審認為上述兩件作品屬於「他山之石」類的國際新聞報導,報導目的在於介紹他國先進發展,冀望作為台灣政策參考,但這類報導通常未能說明所報導國家與台灣的相關性。事實上,他國政治社會環境與台灣不同,其政策無法直接移植台灣,這是這類國際新聞報導共有的問題。
在上下游新聞市集的「日本地方創生」部分,評審認為報導議題重要,日本面臨嚴峻的人口老化及減少問題,年輕人口集中於都市,城鄉差距急遽惡化,足以讓台灣借鑑。評審也肯定其人物採訪深入、引用資料詳盡。
與前面幾件他山之石報導不同,蘋果日報的「《蘋果》前進洛興雅」屬於對國際衝突事件的現場報導。有評審認為洛興雅難民為重大人權問題,蘋果日報作為台灣日報中第一個前往孟加拉查訪該族群難民營的團隊,值得肯定。其以三大版對難民營進行全觀而細膩的報導,具人道關懷,讓讀者心有戚戚焉。但也有評審認為羅興雅人遭受迫害一事已持續一段時間,在台灣媒體之前,已有許多國際媒體進行報導,對國際事件的報導需要考慮其與國際媒體報導的時間落差。
最後,評審討論商業周刊的「網紅總統力拼印尼電商盛世」,原有評審認為該報導屬於國家介紹性質,相對正面且面向較為單一,缺乏對印尼引進外資及電商發展經濟的利弊分析。但有評審提出,其難得之處在於能採訪到印尼總統佐科威,並感嘆台灣媒體鮮少專訪他國元首,評審肯定該團隊花很長的時間爭取、等候、協調。
針對初選排序前六名作品仔細評比其優劣後,評審決定由「短鏈革命」、「百變能源村」、「日本直擊,全民大發電奇蹟」、「日本地方創生」及「網紅總統力拼印尼電商盛世」入選本屆國際新聞獎。
調查報導獎
進入複審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六輕營運20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系列報導 |
11 |
髒工廠的告白! 頂番婆電鍍污染農地專題 |
17 |
潛伏竹科的紅色狼群 |
33 |
台灣,下一個洗錢天堂? |
35 |
戳破台灣地王接班人公益神話 |
39 |
河瘤大調查 |
43 |
為何台灣淪為蚊子館王國 |
47 |
缺水之島 滿水位的秘密 |
50 |
萬畝農舍良田起 |
51 |
用錢買的台式民主 |
52 |
800根煙囪的家─深入追蹤》台灣史上第一個空汙牽村案 |
53 |
評審先聚焦討論序位和排名前五名之作品。
在網路媒體報導者的「六輕營運20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系列報導」部分,有評審肯定此作品報導用心、全面而深入,試圖回答民眾對六輕的長期疑問,且能將學術上的研究成果轉化成具社會關懷的新聞報導,踢爆六輕系統性造假問題。但也有評審指出,即使是先進如日本與美國的環境司法爭議判決,也都需要歷經漫長的程序,而目前六輕問題仍在司法攻防中,尚未定讞,遽然做出推論,有相當的風險。
接著討論財訊雙週刊的「潛伏竹科的紅色狼群」,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的揭露性強,議題重要。來自中國的商業、科技間諜問題嚴重,傳聞雖然很多但缺乏報導,原因是間諜問題是難以證實的困難報導,評審肯定該團隊勇於挑戰。另一位評審也呼應表示中國的科技盜取已成全球問題,此報導有故事、有追蹤,也取得相關當事人姓名,可說是國內首篇對此議題相對詳細的報導。但也有評審持較保留的看法,其認為此作品推論較多、事實證據較少,所採用的美國相關報告也是公開文件,缺乏自行調查、具說服力的證據,加上所引用資料非經司法三審定讞,是否為事實則仍有待証實與觀察。對此,另有評審提出,媒體沒有調查權,更進一步的資訊需要法院調查,媒體只能善盡查證之力。雖然對作品的評價不一,但評審們一致肯定紅色間諜是個好題目,並認為像這樣重要且有難度的議題,要做出全面深入的報導,可能需要兩三年時間觀察、調查及研究,以現行雜誌的運作方式確實有其難度。
天下雜誌的「台灣,下一個洗錢天堂?」,有評審肯定此報導能點出金融隱匿的現象,把企業搬錢的情況具體描述出來,並注意到新創事業部份,最後也能提出政策建議。另一位評審也肯定此作品的報導結構完整。不過,也有評審表示因為天下雜誌是台灣唯一參與天堂文件解密的台灣媒體,對此報導期待甚高,若從題目來看,會以為是一個系統性的報導,但內容僅聚焦在王永慶,明顯有標題大於內容的問題。以及,報導出刊後未引起其他媒體跟進以形成廣泛討論,社會影響力不足,較為可惜。
另一個網路媒體的作品為上下游新聞市集的「髒工廠的告白!頂番婆電鍍汙染農地專題」,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所關注的電鍍工廠污染問題,是長年存在的老問題,較無新意。但也有評審認為雖是老問題卻遲遲無法解決,本報導有點出新事實,且議題重要、問題嚴重。報導能清楚掌握問題,且試圖提出解決方案。
另一件獲得評審肯定的是,由獨立記者姚惠珍與財訊雙週刊合作的「戳破台灣地王接班人公益神話」,評審認為此作品延續記者一直以來的關懷,且能以獨立記者的個人努力,鍥而不捨爬梳分析資料,深度廣度兼具,且能引起相關權責單位注意,具有社會影響力。
蘋果日報的「河瘤大調查」也獲得評審們的關注,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採用即時檢測法,檢測方法過於單一,缺乏實驗室檢測的嚴謹度,誤差範圍亦大。但也有評審認為日報記者無法花較長時間做研究,其有時間及出刊的壓力,此類作品雖然談不上深度報導,但可以很快地點出問題,也值得鼓勵。
討論完上述作品,評審認為一致同意由排名前五名作品入選,分別為:「六輕營運20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系列報導」、「潛伏竹科的紅色狼群」、「台灣,下一個洗錢天堂?」、髒工廠的告白!頂番婆電鍍汙染農地專題」及「戳破台灣地王接班人公益神話」。
新聞評論獎
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野島剛時事專欄 |
17 |
政府統計的再思 |
22 |
台灣的裙帶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制衡的可能 |
28 |
轉型正義還要遲到多久:台灣文學的「余光中難題」 |
28 |
國際經貿變局與台灣自處之道 |
28 |
紅天鵝還能飛多遠?解構中國模式的內外困境 |
29 |
「世足PK國族」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系列評論 |
37 |
評審們審閱過本屆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後,認為今年參賽作品的豐富性較往年不足,較多作品偏向小品、隨筆。也有評審指出現在的新聞評論普遍較缺乏改變社會、形成公共輿論的企圖心,其認為評論的社會影響力應為評選重點。
本屆卓新獎首度開放以新聞為主業且作品刊登於台灣媒體之外籍自由投稿人參賽,日本籍自由投稿人野島剛發表於天下雜誌的「野島剛時事專欄」,在新聞評論獎的初選中,即獲得序位和排名第一。評審認為,該專欄可讀性高,評論文章有個人風格,討論議題舉重若輕,也能跟隨台灣時事發展。
評審認為工商時報的「政府統計的再思」,優點是評論形式標準,但較缺乏變化,系列評論以統計法修訂為題,相對冷僻,其意在喚起大眾重視此一議題,用心良苦。
關於端傳媒的「台灣的裙帶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制衡的可能」,評審認為評論者提出了重要問題,但寫作方式非一般評論文體,反而類似學術著作的大綱或精簡的學術論文,使用許多專有名詞,加上旁徵博引、註腳太多,對讀者來說閱讀不易。再者,在媒體的有限篇幅中,想要處理的這麼多理論和經驗實證問題,篇幅不足,以致大題小作,原本可給讀者更多啟發,可惜戰線拉太長,幾句開場白點到為止就草草收場。
端傳媒的另一件作品「轉型正義還要遲到多久:台灣文學的『余光中難題』」,則因為僅有一篇評論文章,而讓評審覺得與其他系列評論難以放在一起評比。評審肯定此議題重要,是個好題目,將余光中告密行為及其文學地位視為轉型正義之一環,論理犀利,寫作也能扣緊時機。若要說缺點則是相關資料閱讀不夠充分,寫作不夠細緻,對余光中的文學地位之陳述亦有自相矛盾之處。
經濟日報的「國際經貿變局與台灣自處之道」是進入複審作品中唯一與經貿相關者,評審對其評價為寫作四平八穩,扣合經濟議題,邏輯清晰,論述扎實。不足之處則是將本質為國際霸權興衰的複雜的美中貿易戰爭,僅以經濟問題視之,把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綜合問題看成技術上可解決的貿易之爭,殊為可惜。
排序最後的兩件作品,分別是全球中央雜誌「紅天鵝還能飛多遠?解構中國模式的內外困境」及報導者的「『世足PK國族』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系列評論」。評審認為前者的優點為從歷史格局出發,系列評論規劃完整,缺點是雖然提出問題,但描述較多、觀點較少,缺乏洞見,以及企圖處理的面向太多,反而無法清楚說明中國模式是什麼。後者集結多位作者所寫的文章,較為鬆散雜亂。
討論過後,評審們一致同意由排序前五名作品入選,分別為「野島剛時事專欄」、「政府統計的再思」、「台灣的裙帶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制衡的可能」、「轉型正義還要遲到多久:台灣文學的『余光中難題』」及「國際經貿變局與台灣自處之道」。
深度報導獎
本獎參賽件數高達101件,經過初選兩輪審閱,最後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系列報導 |
20 |
文化+雙週報:台語文進行式 |
24 |
「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專題報導 |
29 |
「長照,沒有英雄」系列報導 |
37 |
體育界的轉型正義還要等多久 |
48 |
世代共好─共容・共榮 |
50 |
「跨國追蹤:HPV疫苗政策下的黑布」系列報導 |
55 |
數位黑幫 |
55 |
海洋台灣系列 |
57 |
終結農殤:為農業保險找出路 |
61 |
地方創生 |
63 |
南橫封路三千天系列報導 |
64 |
海拔3千的終戰 |
69 |
體檢行的正義—高齡化社會被遺忘的老人移動權 |
69 |
「企業的彈性,他們的災難:被外包掉的工地人命安全」系列報導 |
71 |
終結香蕉賭局!台灣蕉產業的困境與未來 |
72 |
變調的醫療品質—長庚風暴 |
73 |
科技翻轉中國教育 |
評審特別推薦 |
依本屆卓新獎評審辦法規定,參賽件數超過50件且有較多優秀作品時,評審可自行斟酌增加入選件數至八件。所以評審們先聚焦討論排名前八名之作品。
關於排名第一的報導者「廢墟裡的少年」系列報導,有評審認為其優點為議題少見,應用多媒體科技,資料處理恰當,網頁設計具有美感及新意,讓人印象深刻。另有評審肯定此報導切入點有新意,故事鋪陳令人動容。
中央通訊社的「文化+雙週報:台語文進行式」則以報導企劃精良,以採訪多位能讓本報導所關切之語言顯著化的名人,串起整個專題報導,具有新意,且寫作有品質,獲得評審們肯定。
接著討論三件聯合報系的作品。首先是「『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專題報導」,評審認為此作品逐一踏勘台灣城鄉河溪整治現況,倡議整治方式的轉型,觀念正確。再來,是「『長照.沒有英雄』系列報導」,有評審認為近年與長照相關的報導很多,有無新意為評選關鍵。給予此作品較高評價的評審認為,長照問題的逼迫性很強,議題重要、問題嚴峻,此系列報導透過名人自身經驗的描述,貼近讀者,是其企劃新意之處。
至於「世代共好-共容.共榮」則獲得較為兩極的評價。有評審認為世代議題不容易處理,該專題企畫良好、文筆佳,能利用短文清楚傳達世代間的異與同。但也有評審認為,專題標題過於八股,「共榮」的定義不明,報導企圖創造一個目前並不存在的價值,反而容易落入特定世代的框架或價值觀。報導過於強調世代和諧,反而忽略了世代鬥爭的事實,雖然強調在新聞操作上,直接實驗兩代融合,加入年輕世代參與新聞企劃及報導,但如同報導本身,卻未產生令人期待的化學變化。
在今周刊的「體育界的轉型正義還要等多久」部分,評審認為該作品能揭露出運動員參與體育賽事的決定權被控制在部分家族手中,點出問題核心,議題重要。但也有評審認為報導僅有運動員說法,面向單一,殊為可惜。
報導者的「跨國追蹤:HPV疫苗政策下的黑布」所關注的議題重要,雖然報導不夠完整,但是跨國採訪疑似受訪者、採集第一手國際資訊,有其價值。商業周刊的「數位黑幫」則從直擊中國社會信用系統啟動現場開始,跨越多國採訪,描述中國輸出監控技術的現象,呈現跨國科技巨獸與大政府的結合現況,評審肯定報導圖像完整。但也有評審認為部分細節缺乏佐證資料,易淪為憑想像在描述。
最後討論親子天下的「科技翻轉中國教育」,此作品雖然在初選時分數總和未達進入複審標準,但獲得一位評審特別推薦,因此,也被特別提出討論。
推薦此一作品之評審認為,深度報導首重說故事的能力,報導不能只強調意義,文章的優劣會影響讀者的閱讀意願,以及,深度報導不需要像研究報告一樣以分析或結論收尾,其肯定「科技翻轉中國教育」文筆極佳,故事描述精彩。雖然其他評審也肯定該報導記者的文采及採訪多人的努力,但認為報導深度及分析性較為欠缺,且其以上海/北京/成都的最菁英者作為報導對象,不僅無法代表全中國,還據此與台灣作比較,也未能說明比較的基礎與兩者的關連性。新聞報導經常會做跨國比較,評審認為被比較的兩造之間必須具有關聯性,比較也必須具有合理性。再者,評審認為該報導缺乏中國自身跨時變遷的比較分析,僅有單點且現時的描述,殊為可惜。
最後,評審們決定由排序前八名作品入選,分別是「『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系列報導」、「文化+雙週報:台語文進行式」、「『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專題報導」、「『長照.沒有英雄』系列報導」、「世代共好-共容.共榮」、「體育界的轉型正義還要等多久」、「跨國追蹤:HPV疫苗政策下的黑布」及「數位黑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