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特約記者 鄭閔文 | 譯校/田育志
當新聞編輯室的多樣性不足時,該媒體的新聞報導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呢?新聞室的多樣性,反映在編制內的人員組成、同時也影響到了組織內溝通的順暢程度,最後則是體現在新聞報導的呈現上,《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loumbia Journalism Review,簡稱CJR)實際走訪了幾個城市,並與新聞編輯、記者以及讀者進行了訪談,試圖找出美國新聞編輯室多樣性不足的原因,並探究可行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Unsplash)
夏威夷:檀香山媒體的老問題
檀香山在2010年成立了一個新興非營利網路媒體:Civil Beat,他們的目標就是做好守門人的角色,並且希望透過深入的調查報導,能策動正向的社會改變。這樣一個較為「尖銳」的聲音,初期在檀香山很受到歡迎,但卻遇到了一個瓶頸:新聞室的組成,不能反應檀香山當地的種族多樣性。
在檀香山的種族組成,白人佔25.7%,是最少數的族群;不過在Civil Beat的新聞編輯室裡,卻有高達74%的白人。夏威夷雖然種族多元,但卻沒有反應在新聞室上。其實這樣的現象不是只有Civil Beat才有,也會在美國境內其他州出現,這也透露了一個隱憂:就連這種新生的數位原生媒體、也不過在這幾年才創立,還是會有跟「老新聞編輯室」一樣的問題。
與當地的「語言隔閡」
雖然在Civil Beat新聞室裡的白人,都是長住在夏威夷很久的人,有的甚至已經居住超過30年了,但是他們對於像夏威夷語(‘Ōlelo Hawai‘i)這種口傳下來的本土語言,還是相當陌生。夏威夷皮欽語,也是一個讓Civil Beat很頭痛的語言。夏威夷皮欽語是當地的夏威夷人為了跟移民族群溝通而發展出的語言,皮欽語會在日常對話中出現,但是夏威夷以外的人完全不理解這樣的語言,Civil Beat裡的記者也都不懂。
所以在新聞報導上,記者常常會因為一些用法而感到困惑,像Civil Beat就沒有特別聘請夏威夷語專家,所以常常會有一些錯誤發生。讀者也能夠從報導中的用字看出這個新聞室有多「白」,因而感到生氣,這樣的憤怒也讓他們看不到記者的努力。讀者甚至會打來抱怨:為什麼寧願全盤放棄使用夏威夷語或皮欽語,卻不聘用一個會講這兩種語言的記者?
逐步推動本土與外來的結合
近Civil Beat 已經著手在解決他們新聞室的多樣性問題。2016年Civil Beat開啟了一個訓練記者的計畫,主要針對的是調查報導的訓練。而訓練的成員也比起過往還更多樣了點,有兩位是土生土長的夏威夷人,他們都是正職。
在今年,Civil Beat的副總編Epler更催生了一個委員會,專門來檢視以及思考如何拓展新聞室的多樣性。這個委員會是由四個不同膚色的人種所組成,由他們來將多樣性的考量納入聘用的標準、審查應徵者。
另外,為了與檀香山當地的讀者連結,Civil Beat在週間採用居住在不同島嶼上的投稿者的文章,並且發行讀者投書。某種程度來說,Civil Beat試圖在本土與外來者之間取得平衡,其實在「社區新聞學」是很常見的。Civil Beat的前編輯認為這樣的平衡是必要的,新聞室有當地與外來者混合組成,對報導有正面的影響。
西雅圖:《西雅圖時報》新聞室的各種鴻溝
在《西雅圖時報》的194位員工中,有75%是白人,只有15個亞洲人,9個黑人;事實上,在《西雅圖時報》裡有兩個新聞編輯室,彼此對於新聞的「客觀」這件事也有不同的態度,因此對於工作方法有了分歧,於是當黑人或亞洲人質疑新聞室的管理者,對於他們處理種族議題報導時不平等的態度,就會被說是不合作、太愛辯。
但作為編制內的記者,Tyrone Beason認為對話是必要的。身為黑人,當他自認為是記者時,這個世界卻只看到他是黑人;即使他並不喜歡這樣的刻板印象,也不能改變事實,但他認為可以讓這樣的「顯眼」更有建設性,他可以用黑人的角度去挑戰新聞編輯室的其他人,帶起更多的討論。
形同虛設的「多樣性專案小組」
去年2月,新聞編輯室組成了一個多樣性工作坊,管理者們也組成了「多樣與包容專案小組」,發起了許多關於種族的討論;不過這樣的討論早有前例,但卻沒有反映在員工的多樣性上,幾乎可以說是原地打轉。
《西雅圖時報》近期針對多樣性所組成的內部工作小組,是在一連串涉及種族議題的報導受到民種指責之後設立的,但始終沒有針對報導有一個健全的討論,主要原因就是管理階層跟員工之間的斷層,員工認為管理階層並沒有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
根據《西雅圖時報》的內部調查,整體的員工士氣低迷,尤其是年輕人、非白人記者,以及女性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顯著低於平均。而且跟前一年的調查結果一樣,在調查中員工認為最令人挫折的是,管理階層似乎沒有要採取任何行動去解決去年就提出的問題,許多非白人員工因此陸續離職。
對管理階層的不作為感到失望
《西雅圖時報》的員工透露,許多倡議行動都是由非白人、非管理階層所發起,始終沒有一個上對下、連貫的政策去實行包容性的聘用或報導,反而是讓員工自己去想辦法;對於員工來說,要同時處理平常的工作項目,又要推動多樣性的行動,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西雅圖時報》的員工就曾經提出計畫後,面臨上級同意,但卻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讓這個計畫真正實行。已經離職的 Carlsen表示,這都讓員工極度的失望;Carlsen更認為,《西雅圖時報》要有所進步,前提是必須有更多誠實的對話,並且深思為什麼種族平等是重要的?「並不是因為它政治正確,而是因為平等,能夠讓新聞更好更精準。」這就是《西雅圖時報》必須持續面對的課題。
加州:南加州公共電台的多樣性瓶頸
南加州的公共電台(Southern California Public Radio)是靠稅收支撐的非營利媒體,但它同時也是一個階級象徵的指標;雖然洛杉磯有多達50%的拉丁裔人,但南加州公共電台旗下的主打廣播KPCC的新聞編輯室中,拉丁裔只佔6.1%,非常少數。
2005年時,KPCC調查發現拉丁裔的二代或三代,雖然說著流利的英文,但卻是洛杉磯媒體最少顧及的那群人。「我們必須要擴張觀眾群,讓它更接近我們服務的國家。」
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KPCC竟然只有一位黑人記者。因此,KPCC一直在努力招募白人以外的人;作為KPCC唯一一位拉丁裔的電台主持人,Martinez認為招募更多有才華的人會是個挑戰,「公共電台通常都不太敢做出太大膽的嘗試。」他說,「如果總是在公共電台的主持人中挖角,那當然就會找到差不多的人,如果真的想要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那就要去新的地方找人。」
馬里蘭:巴爾的摩太陽報的偏頗報導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巴爾的摩的人口中,有63%是黑人或是非裔美國人,只有大概30%是白人。但巴爾的摩太陽報 (The Baltimore Sun)的新聞室裡,僅只有20%的記者是少數族群,太陽報的行銷總監 Renee Mutchnik說「多樣性與種族包容是太陽報目前的優先策略,」並且還強調最近新聘用的人,8個人有4個就是有色人種。
但摩根州立大學助理教授Lawrence Brown以太陽報的報導作為研究的文本,得出的分析結果,卻是這個城市在過去的歷史上,透過報導貶低了居住於此的黑人族群。在Brown的研究中,最久可以追溯到1913年的報導,當時記者針對黑人多半是偏頗報導,而且擅是用一些煽動白人的字句,例如以「黑鬼(Negro)的入侵」來報導想要遷移進白人社區的黑人。
Brown也解析現今太陽報的報導,並且揭露媒體對於黑人的歧視。例如一位曾被太陽報報導的23歲女性Korryn Gaines,她會上報並不是因為社區裡老住宅中會致毒的顏料,而是因為她被巴爾的摩警方開槍射殺。在報導中,太陽報將這起事件描述成一起「對峙」,「這根本就是將事件框架成被射殺的Gaines其實是自找的。」Brown說,「事實上是警方闖入她家並且射殺了她跟她的孩子Kodi,這根本是非常誇張的執法。」報導應該要著重在警方的錯誤,這種報導根本就是誤導了問題點。
紐約:皇后區媒體的新路線
紐約皇后區應該可以說是美國最「多元」的一個地方吧!居民有47.5%是外國人,在皇后區流通的語言超過160種。但是對於《皇后區論壇報》(Queens Tribune)來說,卻花了將近半個世紀才想出來要如何報導這樣的豐富性與多元性。
多年以來《皇后區論壇報》呈現的都是白人為主的報導,報導的焦點如學校董事會聽證會、分區糾紛、當地的政治。至於當地人數可觀的牙買加移民社區的相關新聞則是歸給《皇后區東南新聞》(Press of Southeast Queens)這個支線,只是原先《皇后區東南新聞》並沒有真正幫到東南區的這群人。
不過,在去年4月的時候《皇后區論壇報》被Ocean Gold Media買了下來,領導階層也跟著異動。過去曾在City & State媒體集團擔任執行的Jasmin Freeman受聘擔任管理階層,並且成為《皇后區東南新聞》的主要負責人。
Freeman接手後決定重整《皇后區東南新聞》,並且以雜誌的形式發行,主要的讀者鎖定非白人,也將刊物名稱更改為The Press,並且在方向、員工、焦點都放在少數族群上。
Freeman自己是在長島(皇后區的東邊)的高級住宅區長大的,她回想起作為那一區唯一一個黑人小孩的不安全感;現在她有一個還在學走路的孩子,對她而言,強化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是最重要的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經歷跟我一樣的不安全感」Freeman說,所以她的新工作代表著必須提供一個「內容上的平衡」,「可以擁有一個把我們(黑人)正常化的媒體,是很重要的。」她說。
現在,《皇后區論壇報》和 The Press被視為兩個不同的品牌。Hernandez在The Press雜誌工作,不過The Press最主要的文章還是由自由工作者所撰寫,他們大部分都是非白人。Hernandez對於The Press的未來相當樂觀,他認為The Press目前持續報導的種族、階級,以及文化的方式,都跟《皇后區論壇報》很不一樣。「The Press 將會成為以前《皇后區東南新聞》應該要成為的樣子。畢竟少數族群真的太少被報導,彷彿他們幾乎不存在。」
City & State雜誌的發行人Holt認為,過去切分為《皇后區論壇報》、《皇后區東南新聞》兩個支線其實是沒意義的,而且長久下來有害無益。「The Press的出現意味著要重拾信任。」他說,如果可以呈現更多優質的內容,像是調查報導之類的深度文,讀者自然就會想要來看了。
印第安納:更多元的新聞室,才能挖掘更多樣的新聞
非洲裔美國人其實在許多城市都佔有很大的人口比例,印第安納州的南灣,郊區居住的也大多是拉丁裔的移工以及他們的眷屬;但是從新聞播報中都不會看到這些人的故事。
例如印第安納州南灣的電視新聞大多都報導白人為主,其中一個當地的頻道ABC 57的新聞編輯室由大約40位白人所組成,當他們報導黑人社群時,總是用一種麻木公式化的方式報導校園鬥毆、屍體、綁架、奇怪的攻擊事件、以及許多的槍擊案,正面的報導則通常聚焦在收容所的自願公益活動。
雖然有時候也會有一些比較有野心的報導,例如南灣貧窮人口的「驅逐比例」之類的報導,但總歸來說,很少有關於結構性種族歧視的相關報導,可以顯見媒體新聞室的多元性不是只有大城市應該重視,小城市也很需要。
印第安納大學新聞系的助理教授Danielle Kilgo指出,ABC 57的報導充滿了「觸發詞」,例如主播報導時會用「鬥毆事件」和「混亂」等詞彙,並且接著把責任推給在黑人社區播報的黑人記者,把問題塑造成黑人的問題。Kilgo說,這種經常在新聞播報中發生的「種族隔離」,強化了一個印象,就是特定的社會問題跟特定的種族有關。
西北印第安納WBEZ 的記者 Michael Puente就認為,非白人的社區其實有許多的新聞待挖掘,例如鴉片危機中,治療中心有沒有照顧到非白人,包含西班牙裔的人?多元性更高的新聞室可以將這些新聞帶出來。要做到這些,必須要有記者是可以很順利融入到這些非白人社區才行。這就意味著電視臺必須考慮招募非白人。Puente說「這其實是要做或不做的選擇問題而已,任何一個在「非常白」地區的電視臺都可以選擇擁有非常多元的工作者,只是要費力去達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