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特約記者 黃婕恩 | 譯校/田育志

每年5月到10月是加州野火的好發季節,但近10年來加州的旱情以及溫度屢創新高,幾乎全年都有野火發生,整體來說,2017年跟2018年每年都有有超過40萬公頃的土地陷入火海,造成人員傷亡跟財務損失。美國西部過去的10年野火肆虐的情況越來越致命,野火災情新聞的需求也相對提高,同時,野火新聞報導也更加危險跟昂貴;當地各報社編輯表示,過去兩年的野火災情迫使他們重新審視野火新聞的採寫、以及該採取的相關措施,包括該如何保護記者跟攝影師的人身安全,許多新聞機構開始購買新的安全設備以及進行野火新聞報導的特別訓練,以確保報導者在新聞現場的安危。

(圖片來源:CNN)

加州森林及防火局(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orestry and Fire Protection)表示,過去雖然沒有記者因為報導野火新聞而受到重傷的紀錄,但是近幾年,加州開始有報導車在野火火災現場被燒毀的情形。

洛杉磯第五台(KTLA)的經理表示,比起過去五年,記者跟攝影師開始感覺到在野火焚燒的現場進行報導變得越來越危險,除了火勢更加猛烈以外,拜科技所賜,記者不像從前需要報導車才能報導新聞,記者跟攝影師只需要一個背包的設備就可以進行現場連線,少了報導車的保護,熊熊烈火近在咫尺讓人汗顏。

「因為科技的進步,記者都直接走進火場報導,忘了大火有多危險,因為回到公司大家會都驚呼,天啊!這些照片好驚人,你會被那令人興奮的熱潮所吸引,但身為經理,我認為那是非常危險的,我想擔心未來會發生更多事故。」媒體機構除了要顧及產出好的報導以外,也應該考量新聞人員的人身安全,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首席編輯奧黛麗庫珀(Audrey Cooper)公布了新聞編輯室近期的安全設備支出,大約2萬4000美元可以購買9套安全裝備,其中包括防火棚,防火裝,手套,護目鏡,靴子等等。

BBC資深記者納塔利婭·安特拉娃(Natalia Antelava)說到「災難新聞報導非常重要,因為災難帶來的影響會在相互關聯的世界中產生蝴蝶效應」,而現在除了新聞機構的報導,社群媒體也成為災難訊息傳遞的有力工具,災難現場目擊者能透過社群媒體即時提供第一手的消息。然而社群媒體上的資訊並不是新聞報導,雖然能即時的提供更多元化的資訊,但其中也夾雜著各種不實的謠言,而資訊的「精確性」應該被奉為災難新聞報導的第一準則。

「數據」在災難發生期間扮演重要的角色,數據有助於分析和提供解決方案,也能幫助釐清災情,數據和地圖對於記者撰寫報導跟資源規劃非常有幫助,數字和互動式圖表可以使敘事更生動、更具影響力。日本放送協會(NHK)「核災監察站」(Nuclear Watch)的編輯Yoichiro Tateiwa也認為,數據可以反映出人類從表面上看不到的東西,此外他還建議記者與外國專業機構合作,在報導中加入來自具有不同技能和觀點的人提供的資訊。

Yoichiro Tateiwa針對災難新聞報導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在災難期間要有可靠的訊息來源

2、解讀數據傳遞的訊息,揭開數據的神秘面紗

3、報導應避免羊群效應

4、注意那些容易被遺漏的資訊

5、即使讀者和觀眾對發展性的災難報導失去興趣,記者也要繼續關注該議題

6、切勿追求製造頭條新聞,忘了許多人仍在災害中受苦,媒體若一味呈現災害地區的負面畫面,不但對災民二度傷害,更可能導致外援者心理上對投入災區救援的疑懼,政府決策者也可能因此而誤判情勢

7、避免製造恐慌,使災難新聞淪為「感官新聞」

8、對災難訊息應該具有敏感度,提供有用的訊息

  而在進行災難新聞報導時,新聞現場常有突發狀況發生,像是水線上升、斷電、煤氣管爆炸、火災蔓延,犯罪分子接近等等,記者應該組成兩到三人的小組,並攜帶一個小型急救箱,人員跟設備都應該穿著,或戴上防水的衣服跟保護套,也要攜帶口哨以及標註自身血型和過敏症的資料卡。

更重要的是,記者和編輯室應該對新聞現場的路況跟環境進行監控,並盡可能的即時更新訊息,並規劃多條疏散路線,進行報導之餘,報導小組的其中一名成員應注意四周環境的變化,並負責維護和更新撤退策略。前往海外災區或遠離新聞編輯室的危險區域的記者應配備GPS定位系統,還有隨身型衛星電話和短波電台,以便在當地廣播中斷時接收國際廣播,另外,在新聞現場,還要確保有足夠的水、食物和電池等補給品。

然而除了野火以外,地震、颶風、龍捲風、洪水、海嘯、旋風、雨季水災、火山爆發、雪崩以及土石流等災難的報導都具有高度的危險性,此外也可能造成通訊、交通運輸和電力方面的故障,而影響到報導或訊息的傳佈。記者應該要有通訊方式的備案以維持團隊之間的聯繫,舉例來說,如果地方的基地台倒塌了,可能會需要雙向無線電,透過制定詳細的緊急計劃,為隨時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做好準備。

新聞從業人員除了進行災難新聞報導時要注意人身安全,編輯室應該在每年各種災害好發季節之前,擬定新的災難應急措施。比如說,台灣的新聞機構應該擬定颱風天的緊急作業計劃書,全體員工都應該詳閱這份計畫書,確認所有人員都了解自己在緊急情況發生時的責任跟角色,此外每個人都應保留自己的災難應急計劃的紙本檔案,並且知曉應急物資的儲存地點。

根據國際新聞工作者災難和危機指南(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 Guide to Disaster and Crisis Reporting),災難計劃應包括所有新聞人員或承包商的市內電話號碼、手機號碼,公務和個人電子郵件地址,以緊急連絡人的聯絡資訊,該計劃應包括一張地圖,每個人的住家地址,此外還需註記那些人具有CPR認證或其他緊急急救技能,跟四輪交通工具,除了組織內部的聯絡資訊,計劃書還應該包括國家、區域、地方和獨立救援機構的聯絡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災害好發地區,管理人員應該對全體工作人員進行基本急救技能的培訓,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