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很多國家的電視事業起於公共電視,公視被認為是除選舉之外,民主發展的重要推手。重視民主和文化的奧地利也有公視(ORF),台灣民眾若有印象,可能多半來自每年新年維也納音樂會轉播;這是奧國舉世聞名的強項-音樂資產,藉由電視傳向該國全境也散布世界各地。

其實,奧國公視對奧國的貢獻不只於出神入化的電視音樂節目,每年聖誕節前後的燭光傳遞計畫,更將國民彼此顧念的社會教育化為嘉年華般國際活動,從奧國公視最初有人提議而試辦,到2018年已經有45年歷史,越辦越輝煌;如今成為許多奧國人的共同成長經驗,要說是年年一次全民運動也不為過。

這個活動帶有基督教文化背景。按聖經所說,耶穌降生是要將人帶離罪惡走入新生,所以用降生地伯利恆野地裡的星光表達黑暗中的希望,奧國公視企劃了四處分享燭光的活動,以此為亮點,帶動十二月長達一個月的全國社會企業募款活動。

奧國公視轉播燭光之火的分享現場。(照片/周傳久提供)

奧國會選出一位小朋友搭機到伯利恆主誕堂蠟燭台,並由神父分享燭光之火,然後搭機回奧國,透過聚集在大教堂的各國童軍團體活動,和電視攝影棚內包含各地消防隊、救難隊等,大家都拎著有玻璃框的各種燈籠,將火源帶回各自家鄉,再分享給其他團體與個人。奧國公視轉播這所有過程。當火源散布得越廣,喜歡分享的人可以自己帶燈籠來分享,分享時可以樂捐金錢,奧國公視會轉為社會企業各種計畫使用。

奧國公視燭光分享計畫的整體行銷,除了上述轉播從伯利恆帶回燭光和各燭光分享之外,還有許多搭配的募捐活動。例如運動節目部門會企畫邀請運動明星和運動廠商上節目,有的球賽門票變成募捐,也有觀眾與運動明星會面的募捐活動;這樣,大家有更多互動理解,對觀眾、運動員、廠商都好。

軍隊派員協助接聽募款電話。(照片/周傳久提供)

除了運動節目,新聞部和人道援助部提供資源,在每天新聞節目也會報導各地募捐活動。另有許多特別節目,棚內現場有觀眾,還有軍隊來坐一排協助接聽募款電話,節目一方面介紹捐款大戶,二方面也播放事前錄製好的節目,介紹過去這一年捐款者的款項如何幫助社會企業,受惠者的生活如何。觀眾可以更理解誰幫助誰,誰得到幫助。

從這些過程也更認識官方制度難以完全涵蓋的各種社會弱勢者需要,如何透過這項大型活動改善,就如同點亮燭光,捐款帶來希望。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更有一個頻道連續二十四小時的節目進行募款。

除電視,公視廣播電台還會移師到都市廣場設立大型透明錄音間,舉辦連續一百二十小時的廣播點歌活動。為了這種節目,公視擺放好幾個貨櫃屋在轉播現場旁邊,裡面有客廳、洗澡間、廁所、化妝間、臥室等,燈光裝潢布置得美輪美奐。雖然是廣播節目,但在數位社群媒體時代,這個廣播節目錄音間架設九部攝影機,隨時切換,讓各地觀眾可以欣賞,欣賞就是提升參與。

奧國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來到廣播錄音間。(照片/周傳久提供)

我在現場學習時,正好奧國總統夫婦也來透明的錄音間點歌。點歌,捐款,過程和大家一樣,也表達自己希望聽哪首歌。沒有拒馬沒有大批隨扈,總統就在我身旁十公尺來來去去。四周維持秩序的警察很多在聊天,毫無如臨大敵的感覺。

我的另一邊是擠滿的小學生,他們收集廢棄手機去換錢,然後把錢拿來募捐。還有其他年輕人、中年人,紛紛到公視設立的捐款台拿信封放錢。廣場陸續有軍隊和各種音樂團體來表演,也來捐款。錄音間一旁有個小舞台,廣播記者接力賽訪問各地來此的捐款團體,這也是小朋友學習媒體識讀的自然機會;我看到記者在錄影前耐心的教導等一下要現場訪問的受訪小朋友,他們可以自由的表達意見,但是也要注意如何使用麥克風,和如何尊重媒體觀眾聽眾。

除了電視與廣播頻道,奧國公視搭配德語系國家從中世紀以來就興盛的聖誕市集,在全國各地的市集擺攤位,賣記者們自己做的薑餅,還有冷天喝的飲料。攤位貨櫃屋外牆都明確的貼著告示,說明本攤位銷售募捐是為了哪一個社會企業的計畫。例如身障兒的動物體驗,或者早療無障礙教室,兒童醫院的醫療小丑等等。

奧國公視記者或名人也會固定到聖誕市集現場,投入義賣活動。(照片/周傳久提供)

這種市集最早就是為了同情農民在冬天還要挨家挨戶賣農產而設立,希望集中行銷,如今成了食物和藝術品的市集,光是維也納市就有十六處。奧國公視記者和名人會在固定時間到現場,以服侍的心投入買賣,不是拿知名度叫賣作個樣子,是真的當工作人員一起搬東西、製作飲料,幫忙收錢找錢,並與民眾聊天。

一般在台灣,觀眾可能看到機場有些年輕粉絲等候影星簽名狂叫,似乎是年輕人的事。但我在好幾個奧國公視的攤位外,看到中老年粉絲,他們也頻頻對著知名記者和媒體人員照相和要求簽名,好不熱鬧。據工作人員告訴我,因為許多民眾平時是透過廣播和螢幕看到這些媒體人員,因市集看到本人也很新鮮有趣。

如今在奧國,這個公視發起的年度募款活動,為了具公信力,從最早由公視負責收款分配用款,改為另外獨立設立一個就稱為「點亮希望」的機構來經營善款,並確立經營機構只能用低於百分之十的善款來用作營運。這樣,可以避免利用地震募款卻拿去添購攝影機之類的嫌疑,或者把善款用掉更多在募款單位人事與器材而不是主要用於扶助的爭議。

事實上「點亮希望」並不是只有聖誕節前後才開張運作,它一年到頭二十四小時都在運作,隨時因應奧國境內緊急救助和中期扶助資助計畫;會計年度期間是從每年四月初到另一年三月底,善款一年歸一年用。由此可知,聖誕節前後一個月的大型電視募款,正好在會計年度中間,這如同一個中繼能源,幫助各界。目前全奧地利有七大社會企業社會福利團體是主要提出募款計畫接受善款者,另有零星較小單位或家庭個人透過社工等申請幫助。

「點亮希望」目前只有七位工作者,主責者依娃在20年前是奧國公視記者,當年曾作過相關報導,後來覺得老是作報導,只是觀察者角度,她更希望直接與需要幫助的團體面對面,這樣更有成就感和真實感,於是離職轉而改行從事起募款經營。

我有位新聞界前輩說,在美國紐約有位長期跑社會底層的記者因為太投入而同情弱勢,乾脆改行當社工,之後才發現一旦投入忙碌起來限於疲憊,好像深海不再見到以前的世界,完全不是當記者的時候的感受。新聞前輩以此故事勸勉記者,用報導關懷是一回事,因而打算投入直接服務恐要三思自己適合否,以及那會是怎樣的生活情境。然而,奧國故事又顯現,媒體工作者也未必不能稱職,或許可看如何連結媒體和以團隊合作來服務。

已經45年的奧國公視「點亮希望」活動,藉由公共媒體成為全民運動。善款能因有充分公信力的經營機制,變得越來越多人願意捐助,從彼此顧念的社會教育而言,充分發揮公共媒體的意義與價值,也少有違反媒體倫理爭議。如今媒體已經進入多頻道時代,電視,公共電視,表面看越來越形同在媒體茫茫大海,成為數億選擇之一;但ORF年年越旺的「點亮希望」似乎對各國公視也是「點亮希望」的參考。

周傳久,公共電視新聞部記者,負責製作新聞雜誌節目專題。

自1995年獲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赴歐學習小朋友每日電視新聞後,多年來持續前往各國公共電視學習創新服務,透過卓新獎電子報等管道分享大眾。

2008年獲高師大成人教育博士後,研究各國因應高齡社會節目及在職訓練如何增進新媒體工作效能,期為為世界老化最快的台灣,共同找到更妥適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