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廖家慧
深度報導獎分為平面及網路文字、廣播、電視及網路影音三個組別,分別由《報導者》、《正聲雲林廣播電台》以及《公共電視》獲得獎項。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
文字類調查報導由《報導者》〈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系列報導獲得獎項。
報導首度揭開台灣近兩萬名高「風險家庭下少年」的生活,為了活下去,少年如何冒著高風險,成為被剝削消耗的童工和少年工。報導也檢視社福安置、教育、勞政、司法的政策,分析廢墟少年增加的成因,揭開過去二十年底層家庭的結構與重組,也將視野拉到南韓、香港、英國為未來政策提出有利建議。報導筆觸溫柔而不悲情,讓人不忍逼視,卻也難以移開目光。
總編輯李雪莉表示:「每一篇得獎報導,都是每一位捐款人的信心,《報導者》為非營利的媒體,沒有單一捐款人,但要特別感謝童子賢先生一直以來的大力贊助,很多人認為我們活不過三年,但是我們活過來了。希望我們能用一篇篇好的報導,來換得、贏回新聞界的尊嚴和自信。」最後,李雪莉也感謝《報導者》一群年輕熱血的團隊,因為夥伴們願意付出、在乎好新聞,才有《報導者》今天的成果,叮囑大家都要保重身體,不要過勞,因為艱困的戰役才要開始。
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報導團隊:李雪莉、簡永達、楊智強、張瀞文、余志偉、林佑恩
【廣播類】
廣播類深度報導獎由《正聲雲林廣播電台》〈新聞百分百【城市之河,何去何從】〉系列報導脫穎而出。
該報導討論民國80年為了掩蓋惡臭、增加停車空間而加蓋的雲林溪,105年雲林溪掀蓋計畫動工,卻存在各方問題與角力,報導敘事流暢,鋪陳出議題的張力與衝突,有助聽眾了解公共議題的辯論。得獎者表示,希望透過這則報導告訴人們應該愛護自己生活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和河川溪流。
廣播類評審召集人李蝶菲指出,今年廣播類深度報導獎有三十三件參賽作品,入選的五件作品都以系列方式呈現。報導主題涵蓋面向廣泛,包括:暴力受害者內心的掙扎與療癒過程,濕地保育與土地開發之間的糾葛、將原本被加蓋的河流重新掀蓋復原以塑造城市新風貌、二十年前來台設廠的美商RCA帶給當地民眾與土地的毒害,以及罹癌導演的生命故事等。
李蝶菲認為,「聲音」是廣播與聽眾溝通的唯一媒介,因此,廣播工作者除了要能夠確實掌握民眾關心的新聞題材,並從多元角度切入報導外,還需要將內容播報得條理分明,讓聽眾能第一「耳」就聽得清楚明白。
新聞百分百【城市之河,何去何從】系列報導團隊:白繼祥、陳冠綸、曾顗瑄、李怡慧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
影音類深度報導獲獎者為《公共電視》〈前瞻的代價〉系列報導。
該報導以六段各具特色的單元,深度檢視前瞻建設,理性持平,適度提出鞭辟質疑,不卑不亢。公視獨立特派員今年已是第十一年,從以前的「抗權勢,說真話」,到現在強調「傾聽弱勢,監督政策」。攝影記者鄭仲宏表示,和周傳久做長照議題超過十年,甚至成為現在某些護校的教學內容,這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是最大的肯定。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假新聞當道,傳統新聞媒體工作者要做好的就是守門人的角色。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評審召集人陳炳宏表示,報名作品中常見報名者對於深度報導與調查報導類別區分不清,或不知兩者差異,這也許涉及新聞實務教育,也可能是報名策略,但無論如何,報名者應該更嚴謹地區辨與認定,否則將影響評選勝負。此外,影像類別當中的紀錄片有時很難被現有獎項歸類,導致評審困難,建議另設紀錄片獎,讓競賽更為公平。
前瞻的代價報導團隊:周傳久、鄭仲宏、林珍汝、張智龍、婁雅君、賴振元、張筱瑩、李金龍、黃政淵、陳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