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新聞?/王維菁
省去開場枱面話,先看看基本現象:
卓新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報導參賽件數由2007年的92件,激增至今年的228件,數量超過2倍,也讓平面組評審工作成了一件苦差事,其中原因是網路新聞興起,大大增加新聞報導數量,但量的激增,是否也反映在內容的創新、豐富與多元性上呢?
我們可以從今年入選的作品來一探此問題:
今年深度報導獎參賽作品最多,入選作品在報導呈現形式上有令人眼睛一亮的創意。但若就實際內容來看,調查報導獎入選作品可謂最精彩,主題不但具開創性,報導之社會重要性與深度俱佳。即時新聞獎今年入選作品很巧都以揭弊為主,不知與社會真實狀況有無關係。國際新聞獎入選作品則以專題性質報導為多,且集中在他國值得借鏡之制度或社會實踐。最後新聞評論獎部分,參賽及入選作品較看不出因開放網路競賽後,在作品形式與內容上的創新、叛逆與可能性,然而實際上網路評論是網路新聞最蓬勃發展的一塊,為何不能反映在參賽及進一步入選上,值得我們去思考原因。
從臺灣最大新聞獎「卓新獎」的參賽作品,我們應可一窺臺灣新聞最新發展面貌,但臺灣未來的新聞又會以及又該是什麼樣貌呢?
過往台灣新聞經歷過解嚴後的言論開放;蘋果入台後新聞轉向感官與聳動化;網路化後新聞量暴增,並為了追求即時性,走向瑣碎與去嚴謹;近兩年則是網路內容農場和假新聞進擊,若干程度攻陷了網路輿論甚至動搖主流新聞媒體,進入了一個不信仰真實,新聞比爛且皆不可信的時代。
所以未來呢?
做為新聞工作者以及新聞讀者的我們,希望未來的新聞該是什麼樣子?我們又要怎麼努力才能達到那個樣子?
我不一定有答案,但做為讀者的我,只有一些期盼:
- 期盼嚴謹正確的新聞能重新找回社會信任,因為新聞實在是人們要共同生活,達到公共事務共識與認識最重要的真實認知基礎。
- 期盼新聞能突破過往主流新聞不論在內容、主題、形式以及意識形態上的缺乏想像力、保守、與公式化。
- 期盼新聞在追逐科技表現形式與報導科技技術時,不論是AI、大數據、資訊新聞學或其他,切勿忘了內容,特別是文字所承載的意義,無論其呈現方式是聲音、影視、或書寫,可能仍舊是新聞可以與人的思維進行溝通交流及共感最重要的部分。
- 最後是期盼新聞能打破為利益、權力者、與意識形態服務的慣習,可以真正回應社會與大眾之公共生活需求,並做為認識集體真實及協助輿論溝通共識的民主社會基礎。
就是因為新聞不論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都這樣的重要,所以也讓我們為臺灣所有傑出、認真且勇於任事的新聞工作者喝采;謝謝妳/你們,從過去、現在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