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鄭閔文 編譯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在《今日美國》(USA TODAY)的社論對頁版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性文章,掀起社會大眾的討論——「新聞」與「評論」的界線到底在哪?

川普的評論性文章主要指出,民主黨提出的「全民聯邦醫療保險」

(Medicare-for-All)計畫其實是建立一個政府管理、運營的單一支付健保系統,將會排除一切私人健保方案和雇主提供的健保計劃,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圈套。

這篇評論文上線後,華盛頓郵報的事實查證(Fact checker)專欄便指出該篇評論「幾乎每句話都含有誤導或謊言。」廣大的讀者感到詫異跟憤怒,像《今日美國》這樣的媒體,怎麼會沒有發現川普文章中的不實言論呢?但其實,所有報紙的評論性文章都沒有像新聞報導那樣有著必須查證事實的高標準。

那麼可想而知,這件事的後果就是賠上《今日美國》記者們的信譽。

對記者而言,評論文並不像新聞那樣必須經過嚴謹的事實查核程序,這件事其實稀鬆平常,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卻不是這樣,因此就導致了「信任危機」。民眾很難確切指出「新聞」是什麼,就連有高度媒體識讀的人也很難說出界線在哪,或是「新聞分析」是什麼意思?尤其是那種由新聞記者所撰寫的論述,但其實比較像是臆測跟評論。

或許是時候來討論,到底把「一般新聞」跟「評論內容」放在一樣的媒體品牌下是否恰當?Upworthy網站的共同創辦人Eli Pariser認為,現在很多的假新聞網站也會發佈一些文章,裡面混雜可信的故事以及黨派性強的宣傳,但是電腦的演算法要怎麼區分這類重製文跟真正由新聞機構(例如紐時、華盛頓郵報)產出的文章有何不同?答案是目前沒有辦法。

所以,如果大眾相信產製新聞的過程跟規矩是應該謹守的,事實查證是重要的,那麼就更應該畫出清楚的界線,而這條線必須是一般民眾以及網站演算法都能夠理解的界線。

Eli Pariser強調,在這樣一個任何人都能在網路上發表意見、內容開始難以分辨真假的時代,這種評論性的社論對頁版(op-ed)的確是該調整一下了。不是要廢掉它,而是挪移到跟一般新聞不同的網站下。

White House Watch網站的Dan Froomkin卻持相反意見。他覺得新聞跟評論本來就不可能一線劃分清楚,特別是現在大家都需要大量的內容和評論去拼湊出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Dan Froomkin也指出,當記者跟編輯還是深受兩個政黨意識形態的限制(的確還是啊!),就已經是一個三角關係,而不是陳述事實,這時候最好的分析(還有一些最壞的分析)就會在評論頁出現。

《今日美國》那篇文章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他們刊登了川普充滿謊言的評論文,竟然還有膽說他們有做事實查證了!

有鑑於此,Dan Froomkin認為,與其硬要把評論跟新聞分開,評論性的文章應該要更誠實地揭露他們所謂的「事實查核」只是所謂的「拼字檢查」。也就是說,如果發現文章裡有一些無法核實的鬼話,他們應該在上面加註警語,或是解釋為什麼他們刊登這樣的鬼話。

當然如果評論文能夠經過查核當然是最好的,但如果它們需要被查證,那或許對於政黨跟黨員來說都算是一種變相的言論審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