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廖家慧
網路時代,各社群媒體上經常會涉及性別暴力議題,舉凡復仇式色情、私密影像外流等問題,對於當代的成人或是青少年都會造成多重且難以抹除的傷害。10月6日下午,婦女救援基金會副執行長白智芳以及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方念萱,一同分享面對當代的兒少,應該如何去理解與溝通,如何透過前端的教育與經驗分享,讓數位時代的性別教育發揮更好的效果。
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方念萱以知名網紅製作影片引發爭議,以及常見的復仇式色情為例,開啟網路時代性別議題的討論(廖家慧/攝影)
不只是數位原住民,青少年也在一個becoming的過程
「如果我們只是把青少年看成很聰明、很自以為是,在網路上跟人家交換影像,整天沉迷於網路……。」方念萱副教授指出,人們經常把青少年當成數位原住民,在想像中誇大了他們的神能,認為他們生下來就摸索,彈指之間易如反掌,於是高估了青少年的技能,而低估了他們對於支援的需求。英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Sonia Livingstone也曾提醒,我們應去思考,他們的技能到底能讓他們在網路世界如何出入,以及他們對於支援的需求是什麼?
美國著名的傳播文化研究學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曾提到「現實世界不過是眾多視窗中的一個」。有了網路後,對許多人來說,現實世界不過是眾多視窗中的其中一個,然而當代孩子和過去不同之處,是他們更遊刃有餘的穿梭在這些視窗當中。
如果不是用「沉迷」的角度,而是用數位學習的角度來看,理解這些孩子也是在學習、becoming的過程,那或許就可以同理他們也會在這片天地遇上挫折、需要尋求援助。
網路只是放大世界的韻律,當全球化、消費當道、商業化碰上「性別」,造成的傷害也將無邊界
當青少年和成人不斷上網時,此時此刻的社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世界周圍發生的變化和上網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社會心理學家Sonia Livingstone曾說:「上網不只是去到數位世界,我們身處的世界也在快速變化。」
網路是紮紮實實的鑲嵌在這個世界, 而這個世界也鑲嵌在網路裡。
方念萱指出,全球化、個人化、消費當道、事事物物都以媒體邏輯為邏輯,網路幾乎是把線下世界經驗到的一切在壓縮、精煉後,再放大、快轉給使用者即刻的體驗。當大人擔心孩子沉迷於網路世界時,事實上,網路只是放大與快速化了這個世界的韻律。
從消費當道來看,個人和消費是緊密連結的,現在的青少年跟日韓一樣有應援文化,粉絲集資買禮物,一旦偶像在某個活動穿上某人送的衣服,粉絲就會覺得自己被認可了,而這一切正是建立在物質基礎,必須透過捐輸、花錢。然而這樣的文化不是現在才形成的,以前楊麗花演歌仔戲的時候,台下的粉絲也會把金牌丟上台,以及紅包場文化等等。
從政大傳播學院甄試入學的口試過程,也讓方念萱深刻體會到個人化在現下的影響,當時擔任甄試口委,從早到晚口試了幾十位高中生,令人詫異的是,其中約有六七成的學生想進入傳院就讀的原因是想成為網紅。這些年輕人告訴方念萱,新聞系是處理資訊的,身為網紅需要有條有理的說故事;廣電系可以教攝影、鏡頭、畫面以及多媒體的結合;學廣告更能從中學習如何在網路世界推廣自己。
然而,全球化、個人化、消費當道所引申的問題是,當這些現象和「性別」產生關聯,當「性別」加上「消費當道」,這背後就有一個商業利益,而世界為了極大化那個商業利益,所以發生的每一件事是全球流竄的,如果過程中有造成傷害,那麼所受的傷害也很難用一地、一國、有限的人際界線去框限,這將是令人擔憂的。
方念萱提醒,必須理解兒少在數位世代learning與becoming的過程(廖家慧/攝)
成熟的年紀提早了,然而青少年的時日卻又延長
方念萱表示,持續觀察全球兒少研究,會發現青少年非常辛苦,他們成熟的年紀提早了,無可避免的在日常生活、學校同儕之間、電視廣告、報紙、網路遊戲、課後補習班、暑期營隊之中,都面臨市場化、商業化、文化的性化與競爭。然而,隨著教育的年限延長,多數青年人就業、獨立的年紀卻又延遲了。
例如,當他們觀看球賽時,會討論球員的年薪、球員家庭生活等,大人們不也是這樣談嗎?當代兒少只是提早經驗了這一切,他們在很小的年紀就開始經驗到市場化、商業化、文化的性化與競爭,因而成熟的年紀隨之提早了。
但問題來了,面對當代青少年與網路的關係,大人們的態度通常是負面的、標籤化的。以電競選手為例,當台灣的電競團隊要入住一棟大樓,當地的居民反應卻是拒斥的,民眾刻板認為玩電腦遊戲可能會吸毒,晝伏夜出、不務正業,許多的標籤就會加諸在這些青少年身上。
「當代的兒少不是活在真空的環境,他們成熟的年紀提早了!」方念萱強調,世界的秩序很早就成型了,網路只是鑲嵌在大人打造世界中的一環,因此若要談網路社會的性別教育,大人們也必須負起責任,不單單是網路上的性別教育,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培養敏感度。
兒少其實是活在大人所打造的社會之中,如果大人們一直對網路指指點點,在這過程中不斷複製這些價值,只會與青少年漸行漸遠。方念萱表示,其實當代兒少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是非常交疊的,既提早成熟,但卻又延後了獨立自主的年紀;他們既活在網路世界,但又會面對學校老師、家長指指點點現實生活另一個視窗所產生的分貝,他們也在拉鋸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