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林佳樺 編譯
經歷多年後的預算刪減與股權收購,《洛杉磯時報》已經被一名當地商人買下,這名商人有意想要讓《洛杉磯時報》起死回生,回到過去那個曾在地域上稱霸並可以與其他國內新聞管道匹敵的時代。
圖片來源:unsplash
六月底時,負責報導教育新聞的喬伊•羅斯姆維茲(Joy Resmovits)離開後加入《西雅圖時報》擔任助理地域編輯(metro editor),負責監督報導教育新聞的團隊。這些變化與安排讓《洛杉磯時報》擁有一個絕佳的機會改造並重拾它在教育方面的報導,再次回歸到國內最好的教育報導新聞平台。
這樣的需求是很清楚易見的,《洛杉磯時報》並不乏那些報導元素,像是移民或是難民學生、抗議活動、創新課程、財政問題或是新上任的學校董事會……等等;但重點在於《洛杉磯時報》必須跨出第一步嘗試一些大膽的報導想法。
教育自由作家亞歷山大•羅素(Alexander Russo)(目前經營部落格This Week In Education)跟UCLA的教育博士佩德羅•諾古艾拉(Pedro Noguera)有著一致的看法:「《洛杉磯時報》報導教育政治(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但是很少報導教育本身,希望新的老闆可以著重教育本身這塊。」《洛杉磯時報》也不是唯一必須重新思考報導方向與內容的報紙,一些國內地區或地域性的新聞平台也同樣面對這些挑戰與可能有的改變機會。
加強當地報導
《洛杉磯時報》的首要之務就是重拾針對當地教育的報導。雖然報導州內的大議題或是國家大事可能是更吸引人的主題,但是《華盛頓郵報》就已經在做這件事了,而且他們其實也忽略報導當地公立學校一系列的醜聞。慶幸的是目前的教育報導的團隊,包括安娜•菲力普(Anna Phillips)、索娜莉•柯利(Sonali Kohli)、泰瑞莎•渡邊(Teresa Watanabe)和霍華德•布魯米(Howard Blume),都是很有經驗又專業的記者。報導範疇非常的大,布魯米提及他們的教育團隊常常被叫去報導其他議題,可以想見的是,四名「不太是全職」的教育報導記者沒有辦法真的專心把「教育議題」的工作做好。
根據教育自由作家羅素的建議,他認為如果要增編教育報導記者,第一選擇會是《奧勒岡人報》(the Oregonian)的貝珊妮•巴恩斯(Bethany Barnes),她過去幾年致力於調查型報導,多產且具備說服力,或是服務於當地公共電台KPCC的凱爾史托克(Kyle Stokes),他曾因為他的報導入圍教育作家協會(Education Writers Association, EWA)的獎項。
打破「即時」新聞
除了誰從事報導跟多少記者被指派報導哪些議題之外,《洛杉磯時報》跟教育報導團隊要面對的主要挑戰是如何處理「即時新聞」的部分。要負責某些特定區域或議題的團隊不去浪費時間跟資源在即時新聞和可以吸引高度興趣但低重要性的爭議上是有點困難,在這個資源有限跟社交媒體不太被重視的時代,對在大城市裡的報導團隊而言這是其中最常見的挑戰之一。
面對這樣的挑戰,《洛杉磯時報》可以考慮WBEZ(在芝加哥的公立廣播電台)的經營模式,他們的策略是不報導每一件跟教育相關的事件,他們讓其他新聞媒體平台做這件事,這麼一來他們更可以專注於高品質與深度的報導工作。另一種做法是重新配置團隊內記者們負責的工作內容,讓其中一個人專心負責即時新聞與數位內容就好,同時減少即時新聞的報導量也可以讓其他記者們可以專注於專題報導跟深入調查報導(feature and enterprise journalism),他們也比較有多餘的時間思考如何創新報導內容。要在這之中找出平衡絕非易事,但這是必須做出抉擇的地方。
創新與故事力
《洛杉磯時報》可以從其他新聞媒體平台借鏡許多良好的策略,例如舉辦一系列的新聞活動、發行電子報,或是藉由實際訪問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得到最真實的反饋以及他們最關心的教育議題是什麼。發展主題性的專題報導並且把不同時間點發生的事件都串聯在一起。或著發起高品質內容的播客(podcast),提供聽眾更多可能。
但進行任何創新行為的關鍵都在於:改善目前如何報導教育新聞的現況以及選擇怎樣的報導。在這過去幾年來最專注的是報導的故事性,讓新聞之於閱讀大眾是更容易接觸且扣人心弦的。就算洛杉磯有國內第二大的學區也不代表閱聽大眾會願意關注相關議題。
透過僱用一名報導編輯(story editor)來確保這些報導篇章的效力可以感染到閱聽大眾,並專注於洛杉磯學區的教育議題,如果是好的故事性報導,讀者肯定會慢慢洄游。除此之外,《洛杉磯時報》必須重新考慮專注於報導教育上的衝突議題或是政治的絕對必要性,「因為這類的報導常常會混淆閱聽大眾,使他們無法了解目前教育超過一百萬名學童的學校們在教育上所面臨的更大挑戰。」UCLA的諾古艾拉教授表示。
尋找人才
《洛杉磯時報》現在必須尋找人才來替代羅斯莫薇茲(Resmovits),在報導上不論是關於執行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沒有監護權學童的權益或是針對整個洛杉磯與全國上下的相關連結,她曾扮演的記者角色非常重要。教育自由作家羅素認為《洛杉磯時報》可以考慮在紐約時報負責西岸新聞的珍妮•麥蒂娜(Jenny Medina),因為她非常了解洛杉磯而且也有在教育類的議題琢磨,她善於發揮當地議題,使之吸引全國的注意。羅素的另一個人選建議是自由記者羅伯•古茲奈(Rob Kuznia),他報導南加州學區的貪污醜聞讓他贏得2014年的普立茲獎。不管怎麼說,《洛杉磯時報》絕對不能讓原本羅斯莫薇茲的位置空下來。
把握改變的機會
羅素進一步建議一些《洛杉磯時報》可以採取的做法,例如僱請一名致力於數位資訊範疇的編輯,或著甚至是一名部落客,這麼做是為了讓新聞產生的話題繼續保持熱度;又或許是重啟每週的教育專欄,幫助讀者可以在不同的報導事件與故事中做串聯,並抓住事件與議題的大方向。羅素也提到《洛杉磯時報》必須把網站架設得更好,如果讀者總是必須自己搜尋相關議題,那網站上的資訊的確沒有太大幫助。
回歸正題,關鍵的建議仍是上述那幾點:專注於當地報導、在如何報導上創新以及抉擇要報導的內容、打破即時新聞的報導週期以及尋找適當的記者人才來完成報導目標。某些改變相對來的容易,有些則否,大部份的改變(設定的目標)都需要資金,而且這些改變不一定帶來絕對的成功,但如果放任現在教育報導的現況(記者不足、沒有報導重點跟沒有跟上討論)不管的話就真的太不明智。洛杉磯的學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區,《洛杉磯時報》於此更須負起報導的責任,讓洛杉磯這座城市、州內其他地區以及整個國家了解教育現況。羅素:「我真心希望《洛杉磯時報》可以把教育報導提升到另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