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泱泱:忠義計畫到拉法葉艦的故事

專文推薦二

關心台灣海軍歷史必讀之作 杜念中

台灣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一直存活在中國武力威脅的陰影下,對此,所有台灣人都有很深的體會。也很少人不知道,面對強大軍事威脅的台灣,比大部分國家都難獲得迫切需要的防衛武器。但是極少人理解,台灣這半個世紀來是如何克服各種艱難,七拼八湊地建立起一支有效的防衛力量。

近二十年來,隨著台灣自我意識的提昇,愈來愈多過去被忽視的台灣歷史重要片段,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下,終於擺脫幽暗,得見天日。許多地方的文史工作者,也對家鄉小至一樹一廟,大到經濟社會的變化,給了極大的關注。各種各樣的出版品紛紛問世,令人鼓舞。但是在這個重新審視自己歷史的過程中,還是有不少重要的題目被忽略了,台灣半世紀建軍經驗就是其中之一。

也許軍情系統一直過於神祕封閉,相關資料取得不易,再加上無事不涉及機密,讓即使有心人也難免望而怯步。不過,我們對過去多少帶有選擇性的反省,也的確讓我們輕忽了建軍是台灣歷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篇章,其中因素無法在此詳述。所幸有像我的同事李志德這樣不畏艱苦的新聞工作者,願意在自己繁重的採訪寫作之餘,一點一滴重建了台灣海軍二代艦的建軍過程。

新聞工作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行業,而且因為壓力太大,很少人能夠長期堅持下去。所以說,新聞工作是個短命的行業,一點都不為過,非但台灣如此,其他國家也大同小異。而在這個行業中,能夠寫出好書的更屬難得。在國外比較有制度的新聞機構,一個資深記者若有寫書計畫,往往可以申請到留職停薪,在出版公司或基金會的贊助下,從容地進行資料蒐集、人物訪問,最後找個山明水秀之鄉,完成書稿。如果經費充裕的話,說不定還可以請上一兩位研究助理,幫忙打理瑣碎的事。但是,這一切對台灣的新聞工作者來說,都是奢求。如果不是如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這樣體貼用心的支持,這些新聞工作者的有價值作品根本不可能問世。

志德拜卓越的支持,終於寫出這本有價值的書。他的資料蒐集相當完整,更有價值的是他對相關人物的訪問,雖然他沒有機緣一一請教每個建立台灣二代艦的關鍵人物,畢竟他見到了扮演重要角色的葉昌桐、雷學明等人。他們在軍購弊案的重重陰影下,還願意接受採訪,實屬難能可貴。我相信他們的出發點並非要替自己澄清什麼,更不是為了表揚自己的貢獻,而是要替台灣海軍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留下珍貴的見證。和葉昌桐、雷學明一樣,書中許多其他人物清楚地說明了自己在某個造艦計畫中的工作,同樣也是出於為歷史保留一份真實的信念。

在這些珍貴的訪談以外,志德自己也用心做了詳盡的功課,所以一部台灣海軍二代艦建軍紀錄才能問世。這本書把台灣海軍建軍計畫,放進更廣闊複雜的國際關係中加以分析,一方面說明了作者寬廣的視野,一方面也無形中開闊了讀者的視野。書中關於台美之間在軍購問題上討價還價、往返折衝,有許多饒富趣味而過去不為人知的細節,對台美關係有興趣的讀者一定會看出它們的價值。此外,志德本身在武器和安全戰略方面的素養,也在這本書中充分呈現。他對各種武器功能的準確描述,也有助於讀者掌握書中的許多訊息。

台灣這幾年出了不少記者寫的書,大多數屬於個別人物的傳記或側寫,資料來源幾乎全由傳主和他們的幕僚友人提供。這是我們新聞界所謂的「access journalism」。這些書籍之所以出版,通常服務於特定時間的特定目的,出書之時也許盛況空前,但事過境遷後,大都船過水無痕。這些書的價值也由此可見。

我不預期志德出書會有什麼盛況,也不預期它能掀起什麼高潮。不過我相信它會是一本長銷書,是關心台灣海軍的讀者必讀的作品,也是關心台灣歷史不能忽略的一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