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保安宮:古蹟修復紀實

推薦序一

見證文化之眼

在一般大眾的印象中,台北保安宮或許僅是一座美麗的寺廟和信徒頂禮膜拜的所在;在我國保存文化資產的推動過程中,保安宮卻是第一個非經政府補助且以自費修復成功的佳例。它所彰顯的意義包括民間對文化的責任心與參與感,它所外現的精緻雕工與彩繪凝聚了許多藝匠絕活,他們在沉靜深情的鑿作中,為藝術傳承寫下功勞的一頁。

保安宮的修復成果,使它從國家二級古蹟榮登世界文化資產保存的典範,然從1995 年到2002 年間,長達七年充滿艱辛曲折的修復過程,以及在此漫長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資產保存障礙和法令問題,都不是參訪過客所能感受了解。資深媒體工作者李明珠女士見證了保安宮修復,她的大作《典藏保安宮─古蹟修復紀實》一書也非常詳盡深入為我們做紙上導覽,讓我們得以窺視這個獨一無二的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案例、如何在眾人智慧和匠心下獲得圓滿的修成。

《典藏保安宮─古蹟修復紀實》是第一部以報導文學方式,紀錄我國古蹟修復過程的著作。在媒體工作逾二十年的李明珠,以超過三十萬的文字敘述她所目睹、訪談的保安宮修復始末。從1996 年7 月間,她在當時中視新聞部新聞節目組組長余思宙指派下,前往整修中的保安宮採訪並評估製作紀錄片的可行性開始,一直到2002 年完成修復,舉辦慶成建醮大典的紀實書寫,全書十一章一百四十節,見證了我國維護文化資產的經歷和過程。

李明珠女士早年曾與中視新聞部的同事,以五年時間完成十三集每集三十分鐘的保安宮修復系列報導,《典藏保安宮─古蹟修復紀實》實現了她進一步記錄保安宮修復的構想。在〈修復大計〉一章裡,我們體會到古蹟所面臨的傷害,加上匠師難求所附加的困境;隨後的〈鋪天蓋地〉章節讓人精神隨之一振,匠師獲致、人才傳承、仿古復舊、熱鬧對場;而後在傳統和現代爭議與謀合下,展開力與美的造作,再見雕梁畫棟,三川彩繪,正殿整修也大功告成。其中也發生颱風地震的天災,經過穩固結構,重繪門面,台北保安宮終於以璀璨風華向世人公開。

相較於學術研究論著,記者的觀察角度與文字特質較具大眾親和力。深入現場是記者工作的優勢,但也是一種沉重的社會責任託付。記者之眼乃是為讀者而看,真實、正確與公正的報導,是見證歷史之眼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在多元複雜的當今社會,更需要正直善良和以社會和諧進步為念的媒體。欣見李明珠女士的大作出版,在祝賀之餘,也藉此向獎助出版《典藏保安宮─古蹟修復紀實》一書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致意,昨天的新聞和今天的歷史,在有心人的合掌共鳴下,讓我們得以共享文化的芳醇。特為之序。

周功鑫(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