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

前言

很難想像這一刻地球是什麼模樣,像走在懸崖邊,還是溺水邊緣未知能否獲救的一個生靈?

這陣子出了很多本關於氣候變遷的書,像是《氣候戰爭》、《全球新政》……,都寫得很好,但都不是本土、在地的書,都是老外寫的外國人觀點,都是知識菁英與意見領袖的警告性文字。但是,台灣人若有環境覺醒,源頭一定是在地事件,衍生出在地人的觀點,才會有覺醒之後接續改善的動力。

台達電基金會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想編一本促成台灣民眾環境覺醒的書,我覺得難度很高,接下主編的任務後,更深覺孟浪、不知自己斤兩。因為,中國人的文化裡本不很認真看待環境,除了《老子》、《莊子》、《孟子》觸及些環境概念,其他影響中國人至深且巨的如儒學、佛學……,都幾乎找不到環境概念,因而,中國人的環境觀、環境覺醒,是一件不容易找到根、找到文化底蘊的事,我真是斗膽接下主編任務。

環境觀要在一個民族文化中立足,才可能找到面對環境問題的對策,這是當前相當緊要的議題;找到在文化中潛在的根,才能針對環境議題開出藥方,否則一切都是漂浮、不能立足的。過去一些環境界的先進在處理單一議題時都曾碰過這個問題,都有類似的覺醒,但對這項浩大的工程的獨力追索都推進有限。

這本書的寫手「英雄來自四面八方」,我本想訂出論述軸線,讓各位英雄各自在軸線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否則文章太「多樣性」恐怕會造成不知所云的後果;幾經考慮,我放棄此一對編書較為簡易的途徑,因為這些英雄都各有觀察、各有體驗,一定要他們抓著軸線做文章,這好比限定大鵬鳥不准展翅,只能立正站好般的荒謬;更關鍵的理由, 「多樣性」是本書的特色,從各個角度的「庶民」觀察,更能引發讀者的同頻共振。

當下調整想法,天空任鳥飛,怎麼樣收成一本書,交給主編再去傷腦筋。於是這半年多來,我無時不在跟自己的耐性、想法、創意作戰,有許多妥協,但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很驚訝,任鳥飛的天空能構築出這麼一個多元、創意的畫面,從俚俗層次到創意設計,從台灣到對岸,從理性論述到揮灑寓言,從學說到務實,從島國到富國……,這麼大的一個關照面,更重要的是只呈現事實,結論讓讀者自己去下;不期待做一本暖化危機下的地球示警書,只希望傳遞些各個角落的台灣現象供讀者思考。

謝謝各位伙伴的稿件,面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的一年,對一本書能有「多樣性」的關照又是多麼難能可貴。擔任這本書的主編,想跟讀者報告的是,面對一個被人類消費越發加劇的地球,試著想想她承受的極限,人類的妄為,極限又在哪裡?我們接續的工作還很多。

從多元出發的稿件中大致整理出一個理路,當然,我得承認這絕不理想,一個人的腦袋瓜怎能處理各個層面的觀察?但試著理出一個脈絡,與讀者一起體會諸位作者心靈深處的想法與感受。

第一部分是地球篇,試著以最貼近現場的觀察讓讀者接收地球到底有多大的危機,不要以為島國、極地距離我們很遠,溫度、海拔不過是有限的數字差異,今天及於他們切身的遭遇,明天就可能會在我們身上。

第二部分台灣篇,試圖向讀者報告,這麼多年下來,環境裡的「唐吉訶德」們還是有不少成績,不管是學校、廟會、生產線上……都有相當的覺醒;現下的關鍵,是我們怎麼繼續推進,種子發芽了當然生意盎然,更重要的是讓他茁壯、長大。

這個冬天地球很失常,北半球中緯度異常的冷,面對暖化、冷化爭執,這本書從庶民角度的觀察更有價值;地球該往何處去,請跟這本書一起思索。

審校
卓亞雄
2010
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