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鄭閔文 編譯
QAnon是什麼呢?起源來自一位自稱是政府高層人士的「Q」,從2017年開始就在網路論壇上發布許多神秘宣告與難懂的信息。這個「Q」代表的是政府部門中的「最高安全級別」。Q聲稱他要揭露爆炸性的內幕,而當謎題被解開,就可以解開權力體制的真相。
根據Q的貼文,他指出有一個非常邪惡、崇拜撒旦、有戀童癖的全球精英集團,他們經營人口販賣等不法勾黨,並且利用好萊塢、主流媒體和社群網路來操縱輿論、掩蓋真相。Q甚至還說,川普正在無聲無息地對這個全球精英集團宣戰,他打算要發起一場重要的「反政變」來奪回美國政府。
Q所發表的言論,內容擴及川普政府、前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穆勒,希拉蕊,以及所謂「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消息。有人覺得Q是英雄、愛國者,但也有些人懷疑Q就是川普本人或川普身邊的人。
一開始這樣的言論只在論壇發酵,但近幾年來,QAno的陰謀論已經陸續有許多報導出現。例如當川普在佛羅里達的坦帕舉行活動時,支持者高舉了「Q」的牌子。專家認為這或許是一個計畫性的行動,目的就是為了抓住記者的目光。而這也的確奏效了,一瞬間許多家媒體開始報導QAnon:到底什麼是QAnon?怎麼會有這樣一個錯誤而且可笑的論述如此受到大眾歡迎?
專家總結出,針對QAnon的新聞報導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 解釋性報導:不只是解釋這個陰謀論的錯綜複雜,同時也涵蓋一些術語解釋
- 警告性報導:警告大眾這樣的陰謀論有多麼可怕並且危險
- 自以為是的宣告:強調川普的支持者「當然」會相信這樣一個荒唐的論述。
這些報導的調性以及頻率,對於支持這項陰謀的人來說,根本是一大勝利,他們稱做「偉大的覺醒」。
雖然QAnon本身看似令人困惑,但QAnon相關的報導卻是悲慘地好預測。報導的走向就像時鐘一樣,每一步都照著預期的軌道走。
研究者指出,這些參與網路討論的酸民跟媒體記者有一個共生關係:酸民需要媒體去強化他們的攻擊,而有些記者需要這些酸民才有聳動的話題可以寫。對於這些酸民的媒體操控,許多記者做出的回應、寫出來的報導都差不多。這些報導反而會激勵那些報導中所譴責的行為。而在這個過程,相同的媒體操作策略會在未來被運用,因為這些策略已經證明是有用的了。
所以記者們該問自己的問題是:究竟該如何改善這方面的報導,才不會再一次被強迫去報導像QAnon這種新聞?該如何不重蹈覆轍?
針對報導這種客觀錯誤資訊、有系統地操縱、盲目的信徒以及濫用者,研究者列出了幾項更好的作法,讓新聞更有新聞價值。
- 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報導。至少不要一開始就跟進,而是等到引爆點出現了再報導,因為這時候這條新聞已經不侷限於特地群體,而是跟更多人相關了。
- 在報導仇恨新聞最重要的:策略性沈默。一個團體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不代表媒體需要一直重複。必須要評估這則報導出去後,是否會對報導中指涉的當事人造成傷害。
如何報導,以及要不要報導,記者都必須評估報導最後到底是服膺於誰的利益,才能做決定。在QAnon的事件裡,拆解性與解釋性的報導,或許會對已經相信這些陰謀很荒唐的人來說很實用,因為這些資訊可以讓他們理解更多並且支稱他們的想法。
但是對於其他閱聽眾來說,嘗試拆解或解釋這現象的複雜性,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效果。散播言論的這些人,得到了最棒的宣傳,因為記者幫他們把這項資訊傳得更遠更廣。而那些本來就不相信媒體的人,覺得記者都在說謊的人,搞不好會因為這些報導,反而相信起QAnon。
而當記者的報導指出,這些高舉Q牌子的支持者,對於Q的陰謀論深信不疑,也是變相的在幫QAnon增加可信度。同時,也會給閱聽眾一個感覺:QAnon可能真的有在陰謀籌劃些什麼,不然媒體幹嘛一直報?
因此,記者必須要不停反問自己在這則報導的角色到底是什麼?以免變成了被利用的工具。QAnon現象顯示出新聞從業人員面對這種毫無根據的宣稱跟惡作劇,在撰寫報導上,的確需要更多的練習和琢磨。
對於QAnon我們的確是該擔心,但是更應該擔心的是,太多的記者一直在順應這些媒體操縱者的步調,說走就走,說停就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