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際媒體已紛爭相開發AI新聞,亦已非新聞。像所謂的機器記者(robot journalists),可以在數分鐘內,僅根據參考來源內所附的數字,即能寫出一則如同人寫就的報導,亦即是能經由AI軟體系統的電腦程式,轉化成人類慣於閱讀語句的新聞稿。

事實上,在2014年,《洛杉磯時報》就已發表了一則由機器人創建的訊息報導,美聯社亦在同年7月與AI科技(一家分析大數據,並將其轉化為人類可閱讀檔案的科技公司)合作,針對財經新聞採用自動化發稿,成績不惡。而真正受到矚目的是2015年蘋果公司公布新一季的財報後的幾分鐘,美聯社即在合作網站Yahoo! News發表了報導。

自機器人加入寫作行列後,美聯社原本只針對300個公司發布的財報報導,如今已可以擴大到3,000個公司以上。而記者只須對主要關注公司中的120間做深入報導。2017年,設在牛津大學的路透社新聞研究院的一項研究發現,歐洲各地的媒體已能每月發表成千上萬篇AI自動生成的新聞,包括公眾感興趣的數據,比如選舉結果和經濟數據等等。

簡言之,機器人都能寫新聞稿,會讓記者失業嗎?其實不然,記者可借助AI(工具應用)「轉型」為「深度調查報導記者」或是「專欄型」記者。機器人或相關系統軟體,將很快成為記者們手裡的一個工具,用來搜尋新聞線索及生成內容。

目前BBC的新聞實驗室正在研究讓機器承擔部分新聞採編和製作,包括聽寫採訪文稿、檢索公共數據找線索;而記者的核心職責,則是從採集到的數據和訊息中篩選整理、分析、組織,寫出符合新聞規範,且文情並茂的平衡報導。

前一陣子,Google更宣布要以62.2萬英鎊,投資一個「新聞機器人」專案。這筆投資將用於英國新聞聯合社(The Press Association)旗下一個名為「記者、資料與機器人」(RADAR)的專案,計劃打造一個由人類和人工智慧協作的新聞網站;如果順利進展,相信可使AI新聞改觀。

不久前,Blockspace Media創始人Clay Space和「區塊鏈」研究員,進行了一項卓著的研究,他們讓AI閱讀了100份首次代幣發行(ICO)的相關論文後,製作出AI自己撰寫的白皮書,結果發現,這份白皮書與目前市場上大多數ICO白皮書的結構幾乎完全相同,證明AI製作「論述」的能力,若應用在媒體「評論」或「專欄」,勢將會產生前瞻性和實用性,有助擴增媒體言論的影響力,誠不可小覷!

至於臺灣的AI新聞發展,恐仍須借助官方與科技界、業界的力量,謀求產官學合作,始克有濟。據2017年8月科技部在行政院會報告「我國AI的科研戰略」,預計在5年內投入新台幣160億元經費,包含4年50億元設立AI研發平台、5年50億元建立AI創新研究中心、4年20億元建構AI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以及4年40億元投入半導體射月計畫等策略,打造我國AI創新生態的科學環境。

目前科技部已啟動與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等4所大學合作,開發適用於不同產業的AI工具與平台。

此外,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的「亞洲‧矽谷」計畫,亦將AI納入未來聚焦推動關鍵議題之一,促進AI結合雲端平台、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發展,例如自動駕駛、交通、環境等相關創新應用,以期強化產業科技技術發展能量。在今(2018)年元月底,科技部更在台大成立「人工智慧聯合研究中心」。而與台大扮演技術和應用的雙核心、雙引擎的角色,希望透過資源浥注,讓研究能量能夠擴散到業界。台大的AI創新研究聯合中心也將設立「人工智慧技術(子)中心」、「全民健康照護(子)中心」。2個子中心。

換言之,臺灣目前並不落人後,正積極扮演世界AI科技中的一個角色,而AI又關乎國家競爭力,自須力爭上游;新聞媒體更是面臨「大翻轉」趨勢,豈容吾人掉以輕心?!顯然國內的新聞媒體業者、從業人員及傳播學界亦應有「對應、合作」的作為,始能跟上AI新時代的腳步!

我最欣賞清文史家趙翼(號甌北1727年-1814年)的兩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可說深具哲理意涵,百讀不厭,讓人省思。


AI正在翻轉新聞媒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