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吳佳穎
卓越新聞基金會5月19、20日,舉辦亞洲新聞專業論壇,日本場邀請NHK放送文化研究所上級研究員山田賢一,以「中港台網路發展對新聞/言論自由的影響-從日本觀點來評析」為題,進行專題講座。
NHK研究員山田賢一以「中港台網路發展對新聞/言論自由的影響-從日本觀點來評析」為題,進行專題講座(攝影/姚其宏)
2017年無國界記者公布「世界各地新聞自由度調查排名」,台灣排名45,在東亞各國中排名最高、香港排名73、中國則自2015年來排名都是176。近年來,隨著中國當局對於國內、香港的言論管控逐漸收緊,媒體言論自由逐漸受限。
山田賢一引用香港記者協會前主席麥燕庭的話,「網路是保衛香港言論/新聞自由的唯一出路。」認為在傳統媒體逐漸受到言論管控的時代,網路為言論多元化撐開了許多空間。
網路媒體成自由化先鋒 帶動中國傳統媒體改革
2002年,山田賢一從記者轉為研究員,他發現「中國網路自由度一直以來都比傳統媒體高」,甚至有時傳統媒體也會在網路上做自我批判,如2003年,中國央視網站曾在「電視批評」裡寫道,「信息化時代央視報陳舊新聞是不行的」,這項批評起因於當時央視延遲報導SARS相關新聞。
此外,網路也讓許多社會事件浮上檯面,如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事件一開始只有廣東地方媒體報導,但隨著網路將相關訊息擴散至全國,也逼迫中國當局面對「戶籍遣送」問題,並進行修法;類似事件還有2004年的焦國標事件、盧躍剛事件。
2009年時,透過網路浮上檯面的社會事件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躲貓貓事件、鄧玉嬌事件、欺實馬事件、石首事件、綠壩事件、番禺事件等。這些事件爆出來後,中國當局也做出一些讓步,山田賢一認為:「某種程度上,這是網路對當局言論管控取得的部分勝利。」
到了2010年,微博普及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2011年,溫州高鐵脫軌,當時網民透過微博散播消息,速度遠快於新華社,迫使當局承認這起事件,並進行報導;2012年,北京大雨災害,微博上統計的死傷人數也遠高於政府、官媒的統計人數。
此外,微博也提供傳統記者新的傳播管道。過去,中國當局控制媒體的方法是要記者不能發稿,但在網路時代,記者可以選擇轉把新聞放到自己的微博上。
現場參與聽眾十分專心聆聽山田賢一的演講(攝影/姚其宏)
習近平上台 網路言論取締取代民主化期待
但隨著中國當局對網路生態的了解,對於網路的管控也更加嚴格。2012年,習近平出任中國國家主席,因為習近平父親過去為開明派,許多知識份子認為,習近平能帶中國走向民主方向。
習近平剛上台時也「不負眾望」地提出如「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裡」、「黨外人士要說真話」、「共產黨要容忍尖銳的批評」等帶有開明派色彩的言論,引起百家爭鳴,但在百家爭鳴後,卻是更多的管控。
2013年時,南方週末修改社論事件,引起記者罷工;2013年5月的「七不講」事件,中國當局要求大學不能教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等課題;同年8月,習近平進一步表示:「一些反動知識份子利用互聯網來對黨的領導來進行攻擊、侮辱」,並藉此逮捕多位「網路大V(網路意見領袖)」;9月份,政府更指示:「網路謠言被轉載500次就構成刑事犯罪」。
習近平上臺後,對於網路大V的管控,可以從劉瑞生撰寫的《微博意見領袖之影響與對策》中看出端倪。文中提到,9個主要的網路大V中,就有6200萬個粉絲,當時中國人民日報一天發行量也就300萬人,網路大V的影響範圍,遠遠高於傳統媒體。
此外,中國當局認為,網路大V很多是帶有西方價值觀的自由主義者,常提出煽動性意見,可能將小話題轉為政治事件,因此在2013年時,中國當局開始取締網路大V。
網路雖然為中國言論自由撐開些許空間,但也帶出許多問題,如民族主義猖獗,2001年時,中國女星趙薇拍攝時裝雜誌,但因為服裝設計形似日本軍旗「旭日旗」,遭到網友大肆批評,同年年底,趙薇更在湖南省演唱會上,遭民眾撞倒潑糞,當時有近90%的網民認同襲擊者行為,更稱襲擊者為「壯士」。
從排名18到73 香港日漸萎縮的新聞自由
香港1997年回歸時,起初中國當局想讓香港成為「一國兩制」的典範,對港媒干預較小,2002年時,香港新聞自由度排名18;但2003年時,香港「反對23條立法」引起50萬人上街,中國當局將一切歸咎於「煽動遊行」的港媒,因此2004年開始,對港媒開啟一連串的「軟性干預」。
「軟性干預」措施包含,購買港媒股份、提供港媒老闆在中國的經商優惠、對港媒幹部提供獨家新聞、利用中國企業廣告來讓香港媒體「聽話」等作法,干預港媒新聞運作。
2013年時,中國政府更直言:「兩地媒體自由度有很大差異,將加強對香港媒體的管理,以融合兩地的媒體。」到了2017年,香港新聞自由度排名已經降到73名。
4個方法 影響香港媒體新聞自由
中國當局以4種方法威脅港媒的新聞自由:暴力、人事、牌照、廣告。
近幾年,威脅媒體的暴力事件頻傳,2013年時,壹週刊、明報攝影師,因為採訪法輪功集會遭到襲擊,但加害者卻被判無罪,甚至有不起訴的情況,這類情形越來越多,導致港媒對港府有「不站在維護新聞自由的一方」的疑慮。
此外,當局也透過人事調動來控制媒體。2013年時,信報批評TVB的新聞遭新任總編輯刪除,為了抗議,袁耀清等三位副總編輯出走,另開網路媒體。2014年,民報總編劉進圖也遭裁員,轉由大馬親中媒體的鍾天翔接任;此外,嚴厲批評港府的主持人李慧玲也遭商業電視台解雇。
第三,牌照。2013年時,有三家媒體分別向港府申請免費牌照,但港府只發出2家,拒絕發給HKTV牌照,且弔詭的是,代表專家提供意見的廣播事務管理局,他們的建議是「三家媒體都發牌照」。
當時香港商務/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梁面對記者提問只說:「行政會議談的內容屬於機密,不能公開。」也引發民眾不滿,一天之內臉書上有41萬人連署要求發照給HKTV。
最後一項管控手法「廣告」,2013~14年間,香港多家銀行取消對蘋果日報、am730(香港免費報紙)的廣告,影響媒體財源。
《南早》到「紅早」 見證質報的衰微
過去《南華早報》是公認的質報,但在2012年,李旺陽「被自殺」事件中,香港眾多媒體對此事件大肆報導,但《南華早報》卻在當時總編輯王向偉的處理下,將600多字的新聞刪為100多字輕輕帶過。
當時編輯Alex Price向總編輯提出異議,卻得到「這是我的決定,要有不滿,你知道該怎麼做。」暗示要Price離職的答案。
消息傳出後,王向偉拒絕回答任何質疑,當時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表示:「王總對編輯部人員辯解,因為央視新聞聯播沒有播,所以王總不認為是重要新聞。」麥燕庭說:「現在南早已經被稱為『紅早』了。」
《南華早報》前記者黎穎詩則說,南早內部自我限制的事件不只一樁,「香港大學民調,港人中認為『我是中國人』,下降到17%的調查結果(18-29歲的青年世代,認同度下降至6.5%,遠低於1997年的調查結果16.5%),《南華早報》也沒有報導;2013年1月,香港特首梁振英施政結果不佳,《東方日報》等親中媒體都跟進報導,但《南華早報》仍然缺席。」這類事件頻傳也讓許多記者因此離職。
「網路」保衛香港言論/新聞自由的最後堡壘
2014年,已辭職抗議總編刪文的袁耀清,帶著7位離職員工開辦「852郵報」,但因為財源仰賴募款,迄今仍面臨困難;2010年,梁日明也創辦帶有社運色彩的「SocRec」,由20多位志願者拍攝雨傘運動等社運新聞畫面,無償提供傳統媒體使用。
此外,「MyRadio網路電台」是香港場講者劉細良提到的「民粹媒體」,由黃毓民創辦,以「本土/民主/反共」為口號,主張「傳統媒體不報導少數政黨的聲音」。
隨著網路普及,傳統媒體也紛紛向網路邁進,香港蘋果日報社長張劍紅表示,2015年,蘋果日報點擊率達3064萬,當年度的網路廣告收入已經趕上報紙廣告收入。但有個問題是,這些錢大部分都進到Google/FB口袋,真正進到報社口袋的寥寥無幾。
隨著中國對香港媒體言論空間收緊,前香港記協主席麥燕庭認為「(網路是)保衛香港言論/新聞自由的唯一出路。」現階段香港網路媒體問題在於,有立場偏好的媒體成主流、自行產製的新聞少、資金籌措困難,麥燕庭並將台灣的weReport視為成功的典範。
根深柢固的傳統 讓日本媒體網路轉型困難
演講之後的Q&A時間,山田賢一也回應現場聽眾的提問(攝影/姚其宏)
談完中港的媒體情形,山田賢一也分享日本媒體網路轉型的困難。山田賢一引述日本網媒《NO BORDER NEWS TOKYO》執行長上衫隆的說法:「日本網路媒體比國外落後16年,」其中主要原因是傳統媒體體制已經僵化,並準備在今年將總部移往香港。
山田賢一認為,日本網路媒體發展如今面臨三個困難:
首先,日本記者俱樂部[1]排斥性太強,記者俱樂部掌握記者能否參與公部門記者會的權力,但入會成員排他性高,以《朝日新聞》、《讀賣新聞》、《NHK》等大型媒體為主,其他雜誌、網路,甚至外國媒體都被排除在外,無法參與公部門記者會。
如2007年時,華航飛機在那霸機場起火,當時日本國土交通省將台灣記者擋在門外,並說;「你們該向記者俱樂部提出申請。」;2012年,台灣女留學生遭台灣友人殺害,當時日本警視廳記者會也拒絕台灣媒體參加會見。
第二、「以廣告為主要收入引起的問題」,日本網路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內容越來越煽情,且置入性新聞猖獗、假新聞蔓延等問題出現。
第三、「當假新聞出現並擴散時,誰該負責,平台、媒體,還是個人?」過去Google、Facebook紛紛撇清責任,強調自己「平台」的身份,但如今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負責。在日本大部分年輕人都是透過「Yahoo News」接收新聞,他們認為,他看到的新聞不是《朝日新聞》、《讀賣新聞》而是「Yahoo News」,這也迫使Yahoo News出面處理假新聞擴散問題。
最後,山田賢一也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分析「日本網路新聞成長緩慢的原因」。他說,雖然日本傳統媒體獲利大不如前,但衰退速度仍比台灣、香港慢,因此傳統媒體尚未感受到迫切的轉型壓力。
此外,日本主流媒體多採「終身雇用制」,山田賢一笑著說:「我22歲進NHK當記者,到現在已經34年,我還是在NHK工作。」終身雇用的保障加上傳統媒體的高福利政策,因此山田賢一說:「很少記者願意『下海』到網路媒體工作。」
[1] 記者俱樂部:日本特定新聞機構在首相官邸、省廳、地方自治體、地方公共團體、警察、業界團體等地設置的記者室並排他的組織。若未加入記者俱樂部的記者,特別是雜誌或是自由撰稿記者,很難進行採訪任務,外籍記者也在限制範圍。(取自維基百科,2018/6/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8%98%E8%80%85%E4%BF%B1%E6%A8%82%E9%83%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