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四屆網誌青年運動會於2008年08月03日,在台北信義區的「四四南村」召開盛大的年度聚會,這個被譽為台灣網路鄉民年度盛會的運動會中,主辦單位今年以「網路公益」、「鄉民網路創意展」、「網路如何改變獨立文化」等等主題召開多項討論課程,邀請許多網路專家現身說法、分享自身對多樣的網路議題的看法,充分呈現了網路新時代對於傳播與社會的多重影響。
其中「打造未來媒體、前瞻網路新聞」(http://blog.bof.tw/2008Session2)的討論課程中,觸及到主流媒體與草根社區民眾,如何藉由網路這個看似無限可能的新傳播空間,創新新聞媒體世界、提升公民的媒體參與。會議主持人陳順孝就指出:希望以此來刺激既有的大眾更多網路新聞的想像,並且進一步打造出未來傳媒的新願景。以下摘錄討論會中,各引言人的與談內容:
鄭國威 (Portnoy ,Global Voices Online, Project Lingua Director 多語言計畫主持人) :讓所有人都發出聲音–Rising Voices Project 全球之聲發聲計畫。
在會議中,鄭國威介紹全球之聲發聲計畫,該計畫希望全球公眾能夠透過網路世界簡單、多元、分享的特性,一起上網表達自己。
因此全球之聲在世界各國推行釵h的計畫,鼓勵各國民眾不分種族、社群都能藉由公民媒體,讓各地陌生的國家公民發聲。在計畫中,全球之聲傳授各國公民,能利用簡單的攝影器材和技術,拍攝最為貼近自己生活的題材,表達出簡單的出多元角度的生活現況。
透過鄭國威介紹,我們也可以看到全球之聲發聲計畫中,有不少被忽視、偏遠的小國家加入該計畫(http://rising.globalvoicesonline.org/),包括馬達加斯加、獅子山共和國、孟加拉、玻利維亞、肯亞、伊朗等等國家,這些參與計畫的民眾藉由自身的角度,表現出具該國特殊文化的日常事務。其中一個更為特別的個案是亞買加的計畫,稱之為「牢獄日記」,該計畫鼓勵亞買加身陷牢獄的囚犯,說出自身的監獄生活。因此,這樣的計畫便是建立一個管道,讓世界不同國家民眾,哪怕是各社會中原本最受漠視的聲音,都能以最真實的聲音表達自己。
在介紹各國的發聲計畫後,鄭國威拋出一個值得思索的議題:「其實台灣公民媒體有一陣子了,常常我們想的方向是公民要去採訪大的媒體事件,但是我們常常忽略挖掘身邊的小事情,實際上這些小事情不一定是小事情,它常常是一些公眾的經驗作為報導,如果我們不用這些獨特的角度去看這些東西的話,那麼作為公民報導的獨特性就不存在了。……我們應該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
黃哲斌(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媒體突圍的戰略思考
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黃哲斌以主流媒體經營網路新聞的角度,討論傳統媒體現實情況,藉由幾個幽默比喻的對照,黃哲斌一方面凸顯了當代傳統媒體所面臨的嚴酷挑戰,另一方面也彰顯了網路公民新聞上令人可期的未來。
首先,黃哲斌表列出曾經大規模裁員的各大傳統報紙,包括洛杉磯時報、費城詢問報、法國世界報、台灣中國時報等等,並自嘲的說:「列在一起好像戰士陣亡紀念碑的感覺,事實上卻真實反映了全球性的殘酷的現實,也就是傳統媒體正在衰退中,而且非常快」,如此情景,對於傳統媒體從業人來說,如同驚悚片劇情。
然而相對於傳統報紙,當搜尋公民新聞時,可以發現網路上許多公民新聞裡頭有許多很有趣、充滿想像的新聞,因此公民新聞似乎有一個相當蓬勃可期的發展。
而許多既有的大報或媒體公司,也開始正視到網路公民新聞的重要性,因此藉由不同類型的方式,參與網路公民新聞的發展浪潮:
1.植栽:國外媒體在既有的網路空間中,創設了公民新聞網站,如CNN推出irport.com等等,而台灣也有一個就是公視的Peopo。
2.扶植:這類的創設,不是自身直接發展一個公民新聞網站,而是透過資助或者收購的方式去幫助公民新聞發展,如路透社捐錢給紐約大學成立一個網路公民新聞計畫。衛報邀請伊拉克的部落客Salam.Pax在衛報上面開闢一個專欄。
3.植入:就是引進既有的公民新聞網站進行串連,例如紐約時報的國際前鋒論壇報的網站與韓國的公民新聞網「Oh My News」,兩者進行交換連結等等。
最後,談到媒體突破的戰略思考,黃哲斌認為:現在是大媒體急速衰退的時代,對於其他另類媒體是最好的時代,「關鍵就在於有沒有人填補傳統媒體劣質之後的縫隙」。因此,他認為傳統媒體應該:
1.開放、開放再開放,例如去年紐約時報對所有網友開放,將網路一切收費障礙悉數排除,如此才能夠更有利於網路新聞的擴散;
2.混搭、混搭、再混搭:傳統媒體和公民新聞是有能夠作有效的混搭的;
3.理解、關心和加入:傳統應該對於另類媒體興起理解、關心和加入。
Ilya(數位文化工作者,ilyagram.org / CultureMondo.org):互動的新聞、多媒體的報導
談到互動新聞,Ilya藉由實際的例子,一方面說明既有新聞的互動性,另一方面既有的新聞涉及釵h的問題,而多媒體的新聞報導,正可以適時解決傳統媒體的問題。
首先Ilya認為,其實每天的新聞已呈現不少互動的情況,例如近日發聲大陸來台假和尚行騙的新聞,可以發現記者採訪所問的問題,似乎已經非常像記者與觀眾進行『話家常』。
另外過去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利用行動劇,表現抗議、呼籲立法院開放立院質詢畫面和資訊。如此也引發許多議題,包括「為什麼台灣新聞表達變成,你不作行動劇就沒有人理?為什麼只有台灣需要演行動劇?」、「為什麼資訊開放那麼不容易?是不是我們的權利資源太集中?太少專業者的參與?」
美國一個計畫Metavid-Wiki,在該計畫中便是每個人去看錄影帶,然後任何人都可以看國會開會,並且記錄下來上傳到網站,提供人搜尋。
因此,談到什麼是多媒體報導?Ilya認為,網際網路基本上由圖像與視覺語言主導的網路世界,「有圖有真相」,它能創造新的意義。最後,Ilya呼籲:「我們應該走向一個全頻寬的世界。」
余至理(公視新媒體部互動媒體組組長、公視公民新聞平台Peopo):公共媒體遇上公民新聞
余至理首先指出,基於傳統媒體逐漸喪失公民信任,公視開始思索是否可以利用新興媒體扮演媒體改革一個新的角色?因此,自2007年開始,公共媒體建構公民新聞平台Peopo,希望建立一個草根新聞、公民賦權、社群自治、創意共享的公民媒體空間,以促進公共的對話。
Peopo平台全由公民自發性的來報導新聞內容,藉由網路平台進行議題討論,也影響更多人參與,甚而對傳統媒體與既有政策形成一定的影響。特別是,該平台無廣告或任何商業行為的干預(在開台前,公視曾與釵hNGO舉辦一百多場的工作坊進行溝通,接受普遍意見,強調非商業對於公民媒體的重要。)
PeoPo,基本上是一個部落格系統,每個人在這上面都會有部落格,上頭的報導也會呈現公民新聞平台,相同議題報導會在Peopo產生串連。與其他平台不同,任何公民新聞記者必須通過認證(ID),客服人員會經過電話溝通認證。但跟OhMynews不同的是,公民新聞不會再經過新聞審查,但為了避免產生假新聞,Peopo經由網站平台設計,建立由公民記者與嬝必釵蛣o性的『檢舉機制』。
目前Peopo已經有13000多則的報導,也逐漸建立影響力。例如Peopo裡頭的漂泊新聞網,以遊民生活、議題作為主要報導內容,經由公民新聞運作後,也受到東森等大媒體關心,形成擴散報導。
另一個例子是,鶯歌有個古老穀倉的保存活動,保存運動便透過公民新聞報導後,受到大眾認識因而形成力量,如此也顯現出:藉由公民新聞運作得以讓每個公民發揮影響力。因此,Peopo就是讓個人新聞能夠在另一個平台來讓更多人知道。
方儉(天母合眾國發行人、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做在地新聞、天母合眾國搞社區營造
天母合眾國是一個地方社區雜誌,專門報導地方新聞,發行人方儉依據自己的經驗跟與會者分享,他的第一原則是:「我要生存,我要對我的廣告客戶負責。」
為了達成經營下去的原則,方儉舉例說明天母合眾國的經營策略,如「我們設計的都是人的臉」,雜誌裡頭亦有很多的商業廣告,釵h都是六分之一頁的小幅廣告,是因應在地廣告主—小型的商業的店鋪,可以支付的原則下。
進一步方儉談到,很多的網路世界裡頭的網頁,看到生存下來的,可能是幾萬中的一個。因此,如何確保自身能夠生存下來是很重要。
傳統商業媒體是一個社會信用(social trust),這是當網路媒體希望保存下來,也必須面臨的問題。如何讓網路空間中過度多元、大量的聲音有所交集,也是重要的議題。
因為,人的生命與眼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蒐集資訊。消費者也有無知的權利,因此他們也希望能夠看到的是值得信任的信任的東西。而媒體如何生存下來,就是要靠每個客戶的信任,這是網路媒體也應該建立的。
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綠公民、綠媒體、綠地球的環境資訊中心
陳瑞賓開頭便問到,現在有幾個人能夠靠媒體工作維持生計?從最近的新聞報導中可以發現,現在大傳畢業生很慘,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這個些問題涉及到,當一昧的擁戴公民新聞來臨時,另一方面,可能也意味著某種可能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作的事情,是不是排擠了既有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權?非營利組織工作是否相對排擠了社會既有的勞動權?」,舉例說明,既有組織的工作人員,當組織能夠召集到志工服務之後,工作者就少了一個。
從這些問題出發,陳瑞賓帶指出,身為環保團體希望提升台灣整題環境,因為相對主流媒體不關心環境,因此便投入是想打開媒體的通路,擔任資訊窗口,將台灣環境資訊、環保團體作一個見證。目前系列電子報,約70000訂戶,瀏覽數19000左右。但經營了八年仍隨時擔心,何時會無法繼續經營而關閉的問題。
台灣環境資訊網身為環保團體,每年約需花費兩、三百萬。為了維持,需要透過同事接計畫來維持(業外收入)。而這種辛苦的維持,另一方面也能夠成為環境運動的策略,也就是在接計畫的時候,希望一方面拿業主所支付的費用,並且還能夠在計畫中植入基金會關懷的議題內容。如此也呈現出,一個值得學習的網路媒體策略。
余文滔(癮科技主編):癮科技 輕鬆手法掌握讀者
相對於以上的討論,癮科技則是一個以商業經營作為出發的網路空間,然而作為網路媒體空間、商業資訊經營的網站。主持人陳順孝老師在介紹時,認為癮科技掌握了如何吸引閱聽眾的now How,在科技新聞方面有成功的經營。這樣的經營模式,似乎是公民新聞發展時,面臨資訊爆炸的情境下,如何有效即時掌握資訊,並且受到矚目。
癮科技主編余文滔指出:我們的編輯,很多使用宅男語言來寫作內容。例如在一則關於資訊展的採訪報導裡,記者拍攝到一個外國人與在場的女工作人員搭肩合照,原本是外國人表現親密的照片,癮科技編輯在為這則新聞下標題時,便以:「放開那個女孩!」(周星馳電影,功夫裡頭的對白),這樣的Kuso語言作為標題,余文滔指出,像這樣的報導型態便是宅男語言下標法,不同於一般傳統專業的資訊網站,癮科技認為:「台灣太多部落格寫的內容太過嚴肅,可是有個問題,如果是一個部落客,有時候讀者希望一個比較輕鬆,壓力的發洩,就喜歡看這種標題。」
另外一個重要的經營原則是,癮科技規定每位編輯一天要寫12篇的文章,文章內容需要速度快、淺,讓讀者能夠定時定量,享受到逗趣的新聞閱讀並且獲得大量、易懂的科技資訊,這便是癮科技經營之道。(發言內容整理/張春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