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二十日「紐約時報」頭版新聞「電視名嘴背後看不見的手」,一刊出即引起同業及學術界的一致好評,認為這是一篇難得一見的媒體專業問題調查報導。新聞中說,美國國防部秘密邀集了一批電視名嘴,幫布希政府辯護伊拉克戰爭政策,情節形同「媒體的木馬屠城記」。

  著名的評論刊物「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第二天在網站讚揚這是一篇「極佳的調查報導」,並透了記者巴斯陶(David Barstow)歷盡千辛萬苦才完成這篇長達七千六百字的報導。文章刊出後,巴斯陶在「向編輯室報告」的欄目裡披露了這篇文章為何姍姍來遲的原因,涉及了美國新聞專業的特有作業過程,值得台灣的新聞專業工作者參考。

  巴斯陶說:「這篇文章本應早些刊登,但我們費了兩年時間,跟國防部的八千頁文件奮鬥,抽絲剝繭找出國防部與電視名嘴往來的關係。我們盡可能向國防部施壓,依「資訊自由法」的規定向國防部要求提供相關文件,但遭到拒絕。我們最後不得不使出殺手鐧,告上法庭。即使如此,有幾項文件國防部沒有遵照法庭裁示,在期限內提出。上週法庭要瞭解本案的執行情形,威脅國防部如果繼續藐視交出額外記錄的限期的話,將予以懲處。」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的這篇評論,載於http://www.cjr.org/mind_games_cjr_on_the_military.php?page=all&print=tru,紐時新聞刊出當天,「編輯人和發行人」(http://www.editorandpublisher.com)摘要登出新聞重點,題為「『紐約時報』刊登國防部媒體宣傳獨家新聞一覽」。該刊作者Greg Mitchell 多年來研究「政軍複合體」與媒體,如何合作報導伊拉克戰爭欺騙世人,曾出版專書「錯了這麼久:媒體、專家、總統如何在伊戰中挫敗」。

『紐約時報』刊登國防部媒體宣傳獨家新聞一覽

  「紐約時報」頭版刊出記者巴斯陶的獨家新聞,指稱國防部從2002年起,召集了一批退休的軍事將領,透過兩廂情願的電視網和有線電視新聞台,散發支持布希政府伊戰政策。巴斯陶說,這一切看起來像極了「媒體的木馬屠城記」。

  五角大廈稱這些為它效力的名嘴,是「資訊力倍增機」。

  這篇長文刊登在今天的「紐約時報」(www.nytimes.com)上。下面是其中幾個重點:

--這篇新聞至少有三個主軸。一是,五角大廈部署了大約七十五位名嘴,而電視台都樂意與之合作;二是,這些名嘴都有利益衝突存在,因為他們釵h人是這場戰爭的國防部承包商,承包金額達數十億美元;三是,電視台對前兩項政商關係,或完全不加以質疑,或即使知道也故意裝啞做聾。事實上,電台對國防部支付名嘴出差考察旅費,未曾表示反對。

--整項行動是為了「推銷戰爭」。令人吃驚的是,其中若干名嘴承認,他們知道國防部唬他們說伊拉克擁有摧毀性核子武器,但他們未動聲色。

--一位名嘴在某次電視亮相時批評國防部,隨即被踢出宣傳隊伍,其他人則按照國防部的腳本照本宣科,幾乎是逐句逐字。有些名嘴懷疑國防部提供給他們的消息,或知道某些事實是錯的,但他們彼此之間未曾交換意見。國防部對名嘴在廣播電台或福斯電視網所說的話,管制得滴水不漏;如有偏離,會讓他們知道。

--國防部曾經協助其中兩人寫讀者投書,向「華爾街新聞」的讀者論壇版投稿。這些文章後來又被媒體記者廣為引用。巴斯陶認,整個計畫是一個「共生關係,原來存在於政府與媒體之間的分界線,都不見了」。

--除了暗助自己所屬的公司,有些名嘴出場亮相時,每次收取五百至一千美金不等的出席費。

--雖然這篇文章的焦點放在電視宣傳(福斯新聞網是其中要角),但「紐約時報」坦承自己「至少」刊登了九篇名嘴們的投書。該報及其他主要報紙經常引述名嘴的文章。

--國防部每週替名嘴作簡報,依然繼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