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夏天,布希政府的關達那摩灣問題遭到新一波的抨擊。關達那摩拘留中心被國際特赦組織冠上「當代古拉格」稱號,聯合國人權專家再度指控美軍當局濫權,呼聲四起,要求關閉這個拘留中心。

  布希政府的公關專家立刻展開行動。某一個星期五早晨,他們把一批退伍軍事官員送上通常是副總統錢尼使用的座機,飛往古巴,在精心安排之下,參觀關達那摩監獄。

  對一般公眾而言,他們是以「名嘴」身份,長年出現在電視或廣播上說三道四的老朋友,儼然是「後九一一」世界重要問題的權威消息來源、口沫橫飛的問題分析專家。

  「紐約時報」的調查發現,隱藏在表面上看似客觀背後,其實有一個國防部的公關單位,正在利用這批名嘴展開宣傳活動,來烘製有利於布希戰爭政策的報導。

  這些活動始於伊拉克戰爭升高時期,一直持續到今天,目的是要炮製意識型態和軍事上的結盟,並啟動無往不利的金錢關係:大多數名嘴與軍事承包商有來往,而他們被要求在廣播電視上評論的戰爭政策,正是承包商參與的這場戰爭。

  這樣的商業關係從來不曾向觀眾透露過,有時候連電視網自己也無所悉。整體說起來,坐上那架飛機的,加上其他軍事名嘴,他們以說客、高層主管、董事或顧問的身份,代表了超過一百五十名軍事承包商。這些公司中,有國防部的大客戶,也有一些小公司,形成一個極大的承包體系,在政府的反恐戰中,挖走了數千億軍事生意。承包的競爭激烈,有內幕消息或有通高級官員的內線者,獲利無數。

  文件紀錄和訪問資料,顯示布希政府如何控制著資訊管道和資訊內容,來把名嘴們改造成某種的「媒體特洛伊木馬」—-這種工具是想要從主要電視網和廣播電台內部,塑造反恐新聞的報導方式。

  文件記錄顯示,名嘴們在數百次的秘密簡報中,與官方站一起。簡報者是高級軍事將領,包括對發包工作及預算有極大影響力者。他們被帶到伊拉克訪問,有管道取得機密情報。做簡報的人有白宮、國務院、司法部的高級官員,如錢尼、岡薩雷斯、哈德雷。

  一個一個的,這些名嘴逐漸附和當局的觀點,有時候即使是他們懷疑情報有錯,或資料誇大,卻仍然如此。若干名嘴承認,他們忍著懷疑沒說出來,是擔心斷了跟當局搞關係的路(原文出處:「紐約時報」,原題: Behind TV Analysts, Pentagon’s Hidden Hand,本刊編輯寒寒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