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眷戶注意、各眷戶注意...
提到『廣播的功能性』我想多數眷村人的共同意記憶莫過於:「各眷戶注意、各眷戶注意;今日咱們影劇三村即將邀請到愛國歌女鄧麗君小姐來演唱..各眷戶注意..各眷戶注意」亦或是大家最喜愛的廣播劇:「林仔內;忽然間吹起了一陣冷風,原來是林投姐仔來囉....義賊廖添丁、西螺七崁等民間傳奇故事乃至於中國廣播公司的午夜奇譚-司馬中原講鬼..」無一不是伴隨許多朋友五、六年級生的的成長歲月。廣播除了「陪伴」的功能外;「告知」也是項社會責任。「舉凡:棒球轉播、股市行情、毛豬金價還有即時的新聞訊息也是重要的節目內容」。所以;廣播,為何如此深受聽友的依賴,究其原因──廣播她充份的發揮其功能性及社會責任。
廣播的起源與功能──放送台
臺灣廣播業起始於1925年6月17日,當時為紀念日本統治臺灣30週年在總督府舊廳內設置播音室,在慶典之日進行臨時播音。1930年正式設立10千瓦電力(10K)的廣播電臺。1931年總督府在台北成立「財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台灣第一個廣播電台「台北放送局」)。其後陸續成立臺灣電臺、板橋台、臺中台【註一】、台南台(前中廣台南台)【註二】、嘉義台和花蓮臺【註三】六家電臺。日本戰敗後,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派林忠接收臺灣放送協會,並改組其為臺灣廣播協會,隸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下轄臺灣台、臺中、台南、嘉義、高雄和花蓮六個電臺與九座發射台。1961年7月1日,臺灣廣播電臺合併到中國廣播公司【註四】。
廣播的功能性在『廣播電視法』總則第一條下清楚的明白定義著:「闡揚國策、宣導政令、報導新聞、評論時事、推廣社會教育、發揚中華文化、提供高尚娛樂、增進公共福利。」但,現今能完全製播符合法規的電台又剩幾多呢?
廣播電台每二年就要換照一次,新電台在設立之初必須寫「營運計劃書」。都詳實述記、規劃電台現在、未來所將擔負的社會責任。例如,「培育地方廣播電台專業人才,製播地方文化性節目;建立雙向溝通管道,滿足民眾之需求;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盡力成就地方廣播電台之職責;增進地方生活情趣,提供充足之生活資訊;增進民眾對公共事物的瞭解;因應地方民眾需求,採取區域化、專業化經營方式」等等。
如果所有的廣播電台都能以此大纛來規範及自我要求,那NCC就毋需每月發文公告哪個電台、哪個節目又違反哪項法規!NCC每月公佈「違反衛生相關法規核處」一覽表,廣播電台最常被罰的是「主持人跨大不實、節目廣告化、產品標示不明...」,讓人不禁要問,每月接到罰單的電台經營者們,真實現況和設台初衷(書面上看來)的距離有多遙遠?
九二一的深刻經驗
在長期從事廣播工作的經驗中,我經歷過許多重大傷慟事件,其中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921大地震」。那陣子,電台一直籠罩在哀傷的情緒中,每天每位主持人都自願停休,輪流上場,報導到聲音沙啞、痛哭失聲;還有人悲慟過度,陷入極度憂鬱。還記得是在半夜,我當時住在車籠埔附近的太平市,被天搖地動的強震震醒後,剎那間,除了感恩慶幸自己還活著,立刻就被拉回現實。起身穿衣,即刻奔向電台。電台中,值大夜班的同事阿全,在獲悉霧峰家裡房雖半倒但人員平安後,堅守電台崗位沒有回家,並立刻開出現場節目,開放聽眾call in,撫慰災民情緒,提供災情,並讓災民向遠方親人報平安。
921震後,各界立即成立「九二一民間賑災聯盟」,參與的機構包括電視台、報社、廣播電台,乃至於快遞公司。接力發送災民亟需的雨衣、帳棚、睡袋、感冒藥、嬰兒食品、衛生用品等。三天下來,總計運送物資專車超過六百部,全都是透過廣播電台等管道呼籲各界踴躍捐輸的成果。愛心民眾及新竹貨運所組成的物資運送車隊,不斷將全省各地民眾的愛心送到中部災區現場。此過程中,廣播媒體發揮了極大功能,除了呼籲捐助救災,開放call in互報平安、幫助協尋,持續播放安定情緒的歌曲、災後重建消息,及相關補助款事宜;九二一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廣播所可以發揮的社會公器功能。
廣播電台也可以不只是賣藥,但它的強大社會功能為何沒有發揮?是不被「廣告主」所青睞?還是沒有「收聽市場」?許多廣播節目主持人深獲聽友喜愛,廣播電台是不是應更珍惜和聽友間的這份情誼和每一分關係,而不只是利用和聽友間「互存互信」的關係來賺錢!?從節目中的call in game玩到手機簡訊、再到成立生活事業(直銷)…我們不禁又想問廣播電台的台長們──這與設台初衷一致嗎?傳播學者徐佳士曾經說:「追求快樂並非享受美食與華服,而是要活得心安理得」,這句話或許可以供電台經營者們參考。
備註:
【註一】:財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台中台-台中放送局
何謂放送台?嚴格來講『放送』二個字是日文的意思。只是漢字書寫的日文;後來台語也習慣用這二個字;而「放送局」也就是廣播電台的意思。
日本總督府於一九三四年(昭和九年)選擇台中市水源地公園為基地,開始進行台中放送局的建設,並於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五月十一日啟用,台灣放送協會台中支部也隨之成立。台中放送局在交通局及財團法人台灣放送協會的監督下正式成立,從事傳播業務。台灣光復後,台中放送局被中央廣播公司接收,成為該公司的「台中台」。民國八十七年,中廣台中台搬遷,將土地與其上建築物歸還台中市政府,作為市府工務局拆除大隊的臨時辦公室使用。於92年修復其損壞結構之後,94年4月由台中市文化局正式委託大千廣播電台經營。設址於:台中市北區電台街1號。台中放送局建物分前後棟,前棟入口大廳設計一座古董收音機意象,凸顯廣播的主題性。大廳左側是藝文空間,開幕期間展示各地代表性的文化空間圖文資料,未來亦可當作藝文展演、演講的空間。大廳右側是廣播主題特展室,開幕期間推出「聽聲音看歷史特展」,從歷史上記錄下來的重要聲音,引導參觀者回顧歷史事件;這個空間也將展出骨董留聲機、收音機迷-大千電台董事長賴茂州及同好的珍貴收藏品。
【註二】:財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台南台-台南放送局。台南放送局(前中廣台南台)現為市定古蹟。局址:台南市南門路三十八號;目前則作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辦公室。
【註三】:財團法人臺灣放送協會嘉義台、花蓮台放送局。1943年設立的嘉義放送台和1944設立的花蓮台已拆除現不知所蹤
【註四】:參見《臺灣媒體史-廣播》。1949年,中廣隨國民政府遷至台灣。中廣在臺灣廣播電臺的基礎上,又增建10個地方性電臺與7座調頻電臺。同時遷台的還有軍中廣播電台(漢聲電台)、空軍之聲(空軍廣播電台)、益世、民本、鳳鳴等電臺。1954年,臺灣省政府成立警察廣播電台,並開放少量地方廣播電臺。1959年,政府凍結民營廣播電臺的開放。據交通部郵電司在1961年底的統計,臺灣廣播電臺數量共計有33家。當時,廣播也是國民黨政府「反攻大陸」的重要工具。蔣中正曾說「在任何情況下,對大陸廣播不容中斷」。中廣、復興、正聲、漢聲等廣播電臺都有對大陸的廣播,節目有《自由中國報導》、《今日世界》、《祖國的召喚》等。1949年10月10日,中央廣播電台以「自由中國之聲」台呼復播,使用中國語、日語及英語向國際播音;1979年,中廣成立「亞洲之聲」,對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播音。由於電視的興起,臺灣廣播業一度面臨危機,後來政府大量開放頻道,使得廣播業生機再現。
臺灣調頻廣播電臺分為大功率、中功率和小功率三類。其中中功率涵蓋範圍有20公里,小功率僅有5公里。由於政府沒有釋出可全台聯播的大功率電臺,因此一些中小功率電臺走上聯播之路,以擴大影響。
另外,地下電台也是另一股勢力。地下電台多以賣藥或其他「工商服務」(廣告)為生。部分具有政治立場,且多傾向泛綠陣營。地下電臺最早出現在1980年代末期。1989年張俊宏當選立委後,設立「地下民主全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