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政府上路以來,面臨外界諸多期待與檢驗。行政院內閣針對油價問題,引發各方討論。然而在5月28日臨時提早宣布油價上漲,受到各方撻伐。有趣的是,素以砲火強烈著名的各個政論節目媒體名嘴,紛紛捨棄藍綠立場,對於政府的油價施政提出嚴厲的批評。

  文茜小妹大(第976集)受邀來賓沈富雄對此現象,指出:「聽說每個談話節目,罵越兇收視率越高……….。」主持人陳文茜微笑回應:「這是一個媚俗的問題。」

  上述對話內容正可以作為一個具體例子,引人進一步思考,何以長期受到學者、媒體改革團體批評,被指為政治偏見製造者的政論節目,公然違反媒體專業,卻還能夠長期存在、收視長紅?長久以來政論節目問題的癥結,又跟陳文茜所謂的「政論節目的媚俗問題」有何干係?

政論節目的理想與現實

  1990年代開始,談話性及叩應節目在美國成為政治傳播新媒介。最初,傳播界將政論節目定位為一個公共論壇的媒體空間,藉由深入、多元的受邀來賓(包括專家、學者、政治人物、民眾)對談,使閱聽眾可以透過這類節目,對於討論的議題「一窺究竟」,獲得較為深入、客觀且全面的訊息知識;晚近在科技與傳播技術的進步下,更透過Call-in、簡訊傳送等方式,使閱聽眾可以加入議題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抒發自己的心情,讓平凡人也得以和專家、學者空中接觸;更重要的是,實現民眾媒體近用(access)的傳播權,以及民主對話的精神。

然而,過去對談話性節目所抱持的理想,落在現實上,卻面臨了諸多挑戰。過去國內外學者專家,觀察政論節目所牽涉的相關問題包括:

一、深度喪失:電視上的談話節目,基本上是以娛樂的形式出現,因此往往會使得深度容易喪失。

二、利益導向:政論節目提供舞台,給於政治人物來「表演」,兩者一搭一唱,政治人物贏得曝光率、電視台則獲得收視率上升和廣告收益。

三、Call-in互動換得節目民粹化:為了能夠吸引觀眾call-in和收視,主持人和而對談話節目製作單位便製作接近大眾興趣的議題以及內容,如此也使得節目變得更為民粹。

四、議題製造對立:在議題上,不強調公正客觀與平衡報導,主要功能僅止於娛樂性與說服力。爭議議題的設定或討論對話的方式,甚至被視為是製造社會衝突對立,而有「社會亂源」的封號。

五、政治議題娛樂化:以記者為主要來賓評論時事的談話性節目,無法促進健康的政治辯論,反而讓政治成為娛樂事業,製造了更多的混亂。

競逐收視率 政論節目媚俗

  觀察國內既有的各大談話節目,如大話新聞、2100全民開講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反應出上述的問題。最為人詬病的部分,便是在節目內容上呈現高度的政黨偏頗。既有研究指出,台灣政論節目往往從主持人到來賓,從討論議題到發言,在在都呈現明顯的政黨傾向。長期對國內傳播生態有深入觀察的政治大學廣電系郭力昕老師指出:「特別是主持人或來賓以國、台語的使用,表現藍綠對立的政黨傾向,不論是被視為簡化粗鄙的台語論述或者流暢、看似具邏輯的偽理性的國語論述,都讓本應是多元、理性的節目對話,輕易成為意識形態的鬥爭場所。」

  有趣的是儘管諸多人士都對於政論節目的亂象深表不滿,各大新聞頻道的談話性節目依然存在,偏執政治立場的複製者依然以名嘴之姿出入各談話節目,仍然以違背政治專業,與出賣媒體倫理餵養其荷包。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也許在「利益」二字上,特別是以收視率作為象徵的利益。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教授林富美便發現:政論節目的公共論壇期望,在收視率為目的的壓力下,為應付整周多天開播的產製壓力,主題便多數追逐當天發燒新聞,並且為了養成收視群的持續收視習慣,在節目的製作方面,往往以強化論述文本之衝突、懸疑、語不驚人死不休、詼諧逗趣等元素作為「必勝」絕技,卻也使得政論節目逐漸失去了它應有的公共論壇功能。

  而受邀來賓則透過主持人編派發言與交叉論述的引導,使得參與電視談話性節目的「名嘴」,即便不是主動,也很難不被動配合製作單位的「企製」(企劃製作),說特定立場的收視群眾想聽的話、罵特定立場想要罵的事、宣洩特定群眾想要宣洩的情緒。

輕鬆看待名嘴的謾罵與挑激 發揮阿Q精神

  同樣的邏輯,當油價、物價上漲,民眾心中不滿,對市場敏銳的電視台及名嘴們,當然也就不分藍綠,全體激憤,為民眾出一口氣,以贏得節目的收視率,及為民喉舌的名嘴威望。

  儘管政論節目這種沒有人願意客觀、理性、不帶己私地談論公共議題的媚俗現象,違反了新聞專業倫理,以及閱聽人對公共論壇的期待;儘管這樣的節目製作方式,背後邏輯如同陳文茜所言:是媚俗的。然而,這種雙重媚俗的運作卻是今日以消費者為導向的行銷市場中,最能夠獲利的基本法則。那怕它是民粹的。

  假使無法立即改變政論節目的媚俗問題,閱聽眾應該如何反思,以避免受政論節目的媚俗引導,導致基本判斷力的減弱或喪失?

  郭力昕認為:「看公視啦,如果一定要看電視的話。雖然公視還不能像BBC(英國廣播公司),但是相對是好的,至少不搞煽色腥、八卦。否則,就是像我自己,根本拒看電視。」當然這是消極的,如果要積極的話,郭力昕建議大家,要有行動。給政府壓力,要求給我們一個好的閱聽環境。另外,對公廣集團,則應該給予資源及期待。」

  台灣師範大學大傳系陳炳宏教授則指出,除了不看政論節目,另一個辦法就是拋開過去將政論節目視為公共論壇的期待,把它當「全民大悶鍋」一樣的娛樂節目來看。輕鬆以對、無須當真,自然「臨危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