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
作者:楊意菁(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所,助理教授)
資料來源:2004年,《新聞學研究》第79期,頁1-47

  過往電視談話節目被視為是人們展現意見的絕佳場域,在弁鄐W也被期待能夠提供市民大眾參與,甚至是對民主政治有所貢獻。然而,釵h的學者從媒體的公共角度,以及民主溝通角度觀察實際分析後,卻認為談話叩應節目,似乎跟公共領域及民主的理想差距甚遠。

  在這篇研究中,楊文首先對於「究竟什麼是民意的公共意涵」作了釐清,清楚說明了由媒體所展現出來的民意公共性情況為何,並且利用文本分析的方式,以著名的談話Call-in節目《2100全民開講》進行實際分析,討論該節目呈現出來的民意形式與公共意涵面貌。

  透過國內外既有的研究探討之後,這個研究認為,今日展現在談話節目媒體之上的公共領域,已經轉變成為以下三種「公共」內涵:

一、談話節目公共領域成為表演與強化聲望(知名度)的場域
二、談話節目公共領域成為國會之外的國會論壇(代議政治之論壇)
三、談話節目公共領域成為傳統「代表的公開性」再生的轉機

  進一步該研究分析國內談話節目,在內容上呈現的公共論述(意見)與溝通意涵。該研究發現:

一、論述的二元對立:研究發現,《2100全民開講》不論在討論主題、邀請來賓、或是辯論過程,其所展現的都是論述的二元對立結構,例如「愛台灣∕賣台」、「中國化∕本土化」、「功/過」等二元對立的討論經常出現該節目。

二、製造衝突以及戲劇效果的談話結構,不僅創造意見對立,也形成了造意見的衝突與緊張形式。包括節目來賓,正反雙方會彼此詰問甚至咆哮謾罵;特別的是,節目製作會認為,越容易激起觀眾不滿的來賓,越能夠創造收視率,因此會經常受邀參與該節目。如此,談話節目在內容上,經常會建立來賓與Call-in者為代表的「公眾」的衝突感。

三、談話節目的論辯過程,來賓往往缺乏關照他人的立場以及理性溝通的呈現,因此使得整個節目的議題討論,一直侷限在二元對立的氛圍裡。

  因此,這份研究在結論中認為:「要求電視談話節目走向公共性似乎是不可能,這類商業體制下的節目卻包裝著公共性的外衣,……既然如此,本文認為這類節目就必須承擔民意公共性的要求,否則這類節目即應脫去公共外衣,明白的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商業考量的談話節目。」。該文也進一步建議,談話節目的改善之道在於:

一、去除公眾參與的規範與限制
二、擴大公共參與討論的來賓與屬性,突破以政黨(意見對立)的型態邀請來賓。
三、加多元議題的探討,並且避免設定二元對立的政治議題。
四、論證過程(表達意見)應展現溝通、批判與理性論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