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熱衷選舉,幾乎是舉世無雙;台灣媒體愛選舉,更不遑多讓。兩者的激情,都超出了常軌。
民主制度下,選舉的激情通常表現在媒體上。沒有媒體的參與,選舉幾乎不存在。而選舉過程的競爭、選舉期間的議題、勝負,媒體上的熱鬧程度,也勝過現實世界多多,所以大眾傳播學有「媒體選舉」之語,即是指媒體成為重要的政治舞台這種現象而言。
也許能說是國情(文化)不同吧,台灣媒體每次參與選舉,總是忘了平常掛在嘴邊喃喃不休的客觀、中立報導原則,不但新聞版面鋪天蓋地傾力為特定政黨或候選人助選,連社論、短評也不甘寂寞,扮演起類似參選人後援會的角色,臉不紅、氣不喘。
我們媒體的標準說法是:人都有立場,媒體人也是人,也有立場,所以媒體選邊站加入政治廝殺,各為其主,是媒體之常情。接著下一句,也是標準說法:人家民主先進的美國,媒體報導選舉不是也有立場嗎?例如推薦候選人就是報紙政治立場的表示。是這樣嗎?
台灣總統選舉完成不久,社會可以利用這個選舉空檔機會,休養生息,思考媒體在選舉期間的角色。畢竟,有失敗的媒體就會有失敗的民主政治,無人可以置身度外說媒體如何如何是不甘他的事。因此本期專題特別針對坊間流傳的釵h似是而非論調的「政治推薦」,多方面介紹美國媒體的作法。
政治推薦(Political endorsement)又稱候選人推薦(Candidate endorsement),是由名人或社團在競選期間對候選人的支持行動,通常會先發表聲明公告周知,接著是助選、募款、參與造勢活動等等,不一而足。
媒體方面,電視由於動輒得咎,怕觸怒觀眾,造成轉台等不利於電視公司荷包的行為,所以從不採取立場推薦候選人。廣播節目中的談話節目,是政治推薦的大本營,相關的推薦行動幾乎是百無禁忌。
本文的重點在報紙。報紙的政治推薦,叫做「社論推薦」(Editorial endorsement),顧名思義是在社論上做推薦,而且整個競選期間只推薦一次。新聞版面仍然維持平日的編採寫政策,力求不偏不倚。報紙是否要寫社論推薦候選人、推薦哪一位候選人,是由社論委員決定的。還有,社論推薦是在黨提名大會之前做的;換句話說,不論報紙的政治立場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推薦候選人的那一篇社論,是從共和黨競選者當中推薦一位共和黨候選人,同時也從民主黨候選人當中推薦一位民主黨候選人。只推薦一黨候選人的情形也有,但很少。
台灣媒體對美國媒體的社論推薦,真是小人之心,誤會可大了。
傳統上,「紐約時報」的社論推薦一出,總是引起舉國的熱烈討論,今年也不例外。「今日美國報」駐白宮記者的批評文章,值得一讀。
2008年報紙社論推薦兩黨總統候選人的事,意外吹皺一池春水。事情是這樣的:「華爾街新聞」從胡佛總統以來,八十多年來未曾推薦過政治候選人,但媒體巨鱷穆道克去年買下「華爾街新聞」,世人關心這樁買賣的事,果然不出所料發生了:一項研究顯示,「華爾街新聞」頭版的內容選材,的確在改變中。財經新聞減少,輕鬆新聞增加。既然如此,從不做社論推薦的這家報紙,在穆道克手下,會不會向世俗傾斜,引起圈內人的普遍關心。
果不其然,穆道克終於在四月二日表示,「華爾街新聞」這次可能會推薦總統候選人。他沒說要推薦誰。
穆道克旗下另一份報紙「紐約郵報」,推薦了民主黨的歐巴馬,不是希拉蕊。有人猜測,穆道克的「華爾街新聞」似乎在等候兩黨候選人出爐,才會出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