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07)因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辦理「醫學專題研究獎」甄選,個人有機會看到多位對醫療有興趣的媒體工作者提出他們的想法,當時已經對現在年輕人的多元和創意感到驚喜,今年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協助替「醫療新聞學」這門課找上課老師時,更對幾位線上醫藥記者的專業和熱忱深是感佩,竟不禁把個人平日看電視新聞時的失望和無奈大大抵消。
雖曾在三十年前號稱台灣最大報(聯合報)擔任醫藥記者,但今天社會時空環境和當年大大不同,是否還可以談一下醫藥新聞這回事,不無疑問;但幾位醫藥記者朋友談到工作經驗時,難免都會提到對他們的「對手」─醫師的一些複雜情緒,這又和個人曾經歷過的十分類似,忍不住想分享一下,醫藥記者的專業在哪裡?
這應該是記者在面對採訪對象─醫師時,因經常被質疑而產生的自我省思。個人雖然不是新聞專業人員,但以曾是新聞從業者,加上近年來和醫學較有接觸,想在此提出一些個人的觀察和看法。
首先,醫藥記者應有的專業知識,個人認為並不是太難取得,只要你願意。若你曾在大學時受過基本的研究方法訓練,平日再多看些科普有關統計數字、邏輯、公共衛生、醫學、疾病介紹的書,應就能有基本的了解。也就是說,你已具備了「可以從哪裡找到所需資料」的能力,這樣,在臨時要報導某項醫學新知時,就算完全陌生也可以很快找到切入點。因此,基本上,只要你有心,要具備醫藥記者的入門專業知識,並不是太難的事。
但是,就如同賴其萬教授在提及醫學教育中醫學生最重要的是「態度」一樣,醫藥記者的態度才是攸關其專業表現的最重要因素,上述知識只是工具而已,而這個態度表現在,你如何呈現你的報導,你要去採訪哪些專家或當事人,你如何選擇所收集到的資料等等,這中間受到記者個人的價值觀、意識型態等因素左右,這是比所謂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層次。
不過,近來醫藥新聞報導常被批評和指責,並不只是這方面的問題,而是在前一段的專業知識部分出現了重大謬誤,這是比較令人遺憾的。儘管如此,根據個人近來的接觸和了解,這並不意味著台灣醫藥記者的「素質低落」,相反的,和其他新聞比起來,醫藥新聞的正確性相對高得出。健康照護促進中心曾在2007年元月進行醫藥新聞正確性的觀察,從受訪醫生的回覆問卷顯示,除了和醫療爭議或糾紛有關的新聞之外,醫藥新聞一般是值得信任的。
既是如此,為什麼醫藥記者常有自己專業不足的焦慮?
意識到本身之不足,可視為是刺激進步的原動力,是可以正面視之,若從另一角度觀察,此焦慮應是來自採訪對象經年累月的「提醒」所致。相信所有醫藥記者同業都碰過醫師說你「專業不足」,甚至要「教你怎麼寫新聞才對」,這時,記者又該如何自處?
醫藥記者的一般醫學知識或許不及醫生,但在醫療新知、一般預防保健資訊、醫療資訊管理、國家衛生政策甚至全民健保制度等各方面,個人相信一個用功的醫療記者絕對勝出一個醫師數倍以上,雙方各有擅場,真的沒有必要做這樣的比擬,記者更無需在採訪醫生前,自己就先矮了半截。
但相對的,記者也要理解醫師這個行業的辛苦和要求。醫師,尤其是台灣的醫師,他們多半出自十分類似的家庭(醫生、老師、公務員),自小成績優異,沒有過失敗和挫折,一路走到行醫這條路。結果,不提醫療的各種不確定性和挑戰,他們還被迫要和病人溝通,職場的風險根本超出這些天之驕子當初的想像。對醫生這個行業的組成有了理解之後,或雩鄏P理他們對若干報導要求必須「完全照我說的寫才是對的」如此的無理要求,因為,他們可能無法了解記者所必須關照到的,是遠高於醫療之外的層次。
個人對於記者這個專業的期許,或許高過現況甚多,但只要記者自許,並不是無法達到的境界,事實上,我已看到不少醫藥記者如此要求自己的作品,他們對於醫學中心的記者會和資料,不再照單全收,對於醫生提供的治療成果,知道如何從其他管道求証,把這種獨立思考,反覆求証精神應用在對自我的要求上,對於醫藥記者專業的提昇,自然會形成正面的力量。
當台灣的醫學界還陷在和健保制度抗爭的泥淖中時,再對照中央社記者陳清芳的自我反省和成長,誰能說,這不是醫藥記者的最大優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