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都要修在職學分,也沒聽說記者要更新執照,記者是一個無照的工作,那麼專業是什麼?」在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於今年四月十七日舉辦的「記協抬槓」座談中,在中央社主跑醫藥新聞超過十年的記者陳清芳如是說。

  陳清芳去年獲得第一屆黃達夫醫藥新聞專題研究獎,她以「生死一瞬間:從藥害愛滋到首屆醫藥專題藥害研究獎實務經驗」為題演講,她開場時提及,身為一個醫藥記者,必須從神經再生使癱者站起的醫學新知,寫到有人用保齡球瓶或手機電話塞進肛門的社會新聞。醫藥記者兼顧傳遞醫學新知、替政府公布衛生政策,或是撰寫趣聞軼事等教育民眾的效果,如此化繁為簡的功力,也需要專業。

  在醫界不認為記者是專業,記者也不認為自己具有專業的情況下,陳清芳在採訪醫藥新聞的過程中,總是儘量查閱專門的醫學字典,或想盡辦法詢問專家,努力找出連字典都查不到的專有名詞。儘管陳清芳也經常面對採訪時被大牌醫生掛電話的窘況,但卻不以為意,因為她認為:「我的專業可能不如你,但是我至少比你有禮貌。」

  媒體工作看起來多采多姿,卻也得面對替長官或親友拜託「關說」醫院病床的壓力,就在陳清芳工作多年,差一點萌生退意的時候,剛好獲悉黃達夫醫藥新聞專題研究獎徵件,她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決定撰寫研究自己向來感興趣的藥害專題,但是在面試那一關,又遇上了「醫師主考官者」對於記者是否具有醫藥專業的質問。

  此時陳清芳簡單扼要地回答:「我是新聞研究,不是醫學研究!」醫藥記者可以把一般大眾不太懂的文章,寫成專業的新聞報導,因為清晰的邏輯觀念與多年實務經驗,讓她獲取了此獎項,並在「不得不履行合約」的情況下,強迫自己努力作末牷A繼續待在媒體圈,決定寫完報告「充電」之後再出發。

  在現今媒體招募人力限縮、人力高度緊張的情況下,陳清芳好不容易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與同事協調該如何代班,才能夠暫時申請到以留職停薪的方式,專心花三個月的時間投入新聞研究寫作,她說,「寫完報告回來之後還有飯碗的,應該謝天謝地了。」

  當了十年醫藥記者,每天穿梭奔忙於一個又一個的記者會中採訪寫作,面對每年固定時間舉辦的類似記者會,以及近年來氾濫成災的「讀者爆料」中,陳清芳已經掌握了其中的新聞節奏,懂得如何在一大堆「垃圾」訊息中找出黃金。

  記者的專長在於掌握資料蒐集與採訪寫作技巧,為了把握時間,陳清芳特地自掏腰包請助理,花錢請台大醫學院的學生替他找資料,並靠著平時建立的專業人脈,請朋友幫忙篩選相關資料,在尋找、質疑、論證的過程中,她花了近四個月的時間,寫出長達八萬字的藥害研究報告。

  撰寫新聞研究報告期間,陳清芳特地請了一位在日本唸書的學生擔任翻譯,遠赴日本向資深醫藥記者請教當地的藥害新聞事件。在此之前,她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擬定題目,撰寫訪談大綱,做足了專業功課才出發。此時陳清芳發現,不只是CNN的記者會僱請翻譯或助理協助採訪,連日本主跑醫藥新聞年資二、三十年以上的資深記者,也會聘請專業助理協助安排行程。她還提及,在德國,有時需要採訪此類專業資深記者時,還需要付給對方「顧問諮詢費」。

  在前往日本政府衛生機關採訪時,共有十五位相關專家共同與會,在兩個鐘頭的時間中盡量發問,並給予相關資料,也遇到有些當場無法回答的問題,但是日本官方做事負責、嚴謹的認真態度,令陳清芳留下深刻的印象。

  陳清芳以日本的治療習慣為例指出,日本醫師習慣在婦女產後打止血針,卻因共用針頭導致婦女感染肝炎,在過去三十年當中,有三十萬名病人組成病友會控告政府,這與台灣的血友病患在醫院施打凝血因子時,在藥劑被污染的情況下因而感染愛滋病的情況極為類似,但是台灣的病友團體卻無法如日本般,有足夠的組織力與團結度。

  在藥害制度方面,日本與台灣都採取無過失藥害救濟制度,但是日本在藥物上市販售之後,會主動監測上市狀況並注意藥害通報情況,但台灣卻是在藥物上市之後的「被動監測」,通常是在發現某項藥物出現問題之後,才透過不良反應通報系統,重新啟動安全監視制度。「台灣有醫療糾紛受害團體,但是欠缺有組織的藥害病友團體,台灣現行的制度對病友不利,也是一個因素。」陳清芳分析了當前台灣藥害病友面臨的現況。

  「日本與台灣的藥害制度如此相像,但是彼此的交流卻很少,醫藥記者也不會在國際的場合,跟其他記者交流」,陳清芳有感而發地說,藥害事件有時候會引發醫療糾紛,日本的病友團體相當具有組織與影響力,但是台灣則不然。根據統計與陳清芬的觀察顯示,近年來台灣衍生的醫療糾紛事件,大多源自於醫界並未給予患者足夠的關愛與溝通。

  記者每天忙著採訪要接幾十通電話,還要想辦法找時間「擠」出專題,「現在老鳥差不多都走了,我入行的時候,還有十七、八年的記者,目前入行並不難,但是記者肩上的負擔,好像比以前更重。」陳清芳說,因為採訪過程中產生的挫折,激勵她一直往前。在寫完醫藥新聞專題研究獎之後的心得是,更加同情病人的處境,也寬容看待醫藥過程中可能發現的錯誤,同時培養獨立判斷的敏銳度,繼續進入研究所進修,持續走上記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