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評選出十大健康食物,地瓜是榜首,你去問一下怎麼回事?」,那一天,多位醫藥記者都接到這樣的指示。

  然而,遍查世界衛生組織的新聞發佈室或膳食營養報告,上pubmed學術蒐尋網站,用sweet potato、yam和WHO當做蒐尋關鍵字,再請相熟的營養學者去撈一遍,都沒有這樣的訊息。

  那是一年多前的事,那時地瓜養生壎翱y行,這則消息的源頭是某個中國大陸的新聞網站,於是台北的醫藥記者恍然大悟:「看到榜上蔬果充滿東方味,又是地瓜,又是芹菜、金針菇、薺菜、大白菜的,居然沒有蕃茄,這就難怪了」,費了唇舌解釋這則新聞有問題,編輯主管裁示不必寫了。

  類似事件還有「外電報導:長期穿高跟鞋,遲早會發瘋」,結果消息來源是「醫學假說」期刊,既然是假說,這個標題恐怕加上很多個問號,才算客觀。

  其實,大多數的醫藥新聞是貼近讀者生活經驗的科學新聞,記者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查證。

  記者在記者會、研討會、投書、爆料、活動、事件、網路流言或部落格等,不論傳統V.S.新興,主動V.S.被動等的消息管道,探究訊息提供者的的動機與目的,查證事實真偽及資料的可信度,在醫學術語、實驗數據、專家說法之間,摻雜著病患故事或奇人迭事,把醫藥健康知識寫得活潑生動,不能出錯,還要彰顯跑獨家新聞的能耐,真是一大考驗。

  舉個例子來說,從2000年以後,標靶藥物為癌症治揭開新頁,藥廠出資的記者會有一定公式:有病患現身說法,有醫師專業解說,新聞稿引用知名期刊上的研究,面面俱到,訴求的標靶藥物能使病患延長存活期 XX%看來所言不假。

  可是新聞稿對副作用輕描淡寫,也未與其他癌症療法做效益分析,仔細再瞧,在片面的療效數據後面,病患花費數十上百萬的高昂醫療費,僅苟延殘喘數星期到數個月,而非高品質的無病存活,這不免令人質疑:標靶藥物都有這麼神?

  另一類常見的例子開業醫師在器材廠商的贊助下,宣稱電波、磁波、光波的「拉皮」機器,不必開刀就能使人除皺回春,還有藝人出馬代言。結果向衛生署查詢,只有少數的這類機器經官方核准用於「緊膚」,其他宣稱拉皮除皺的儀器,官方核准用途居然是手術止血,附加效益頂多是消除細紋,和開刀拉皮差得遠。

  衛生主管機關對醫藥廣告審查嚴格,這兩類的消息來源就是想繞個彎打廣告。手段高明者,請來醫事團體當主辦單位散播醫學新知,夾帶藥品醫材的宣傳效益,或是變成影劇新聞,沾明星的光;等而下之者,就是置入性行銷,廣告主花錢買版面時段,有的記者不明就裡,不知忙了半天的新聞其實是「業配」稿。

  記者是來去匆匆的大忙人,偶而有內部有資料編輯部門建檔管理及協助蒐尋,或是同事相互奧援,不能奢求每一次都做足查證工夫。大多數的記者單獨作業,電視台是攝影和文字兩人一組,當面對的是人人都有的「通稿」,第一時間又無法突顯新聞性時,記者在自我要求或來自老闆的獨家新聞壓力下,自然而然從投訴及爆料裡找材料。

  醫藥新聞最常見的投訴爆料,首推醫療糾紛,記者傾向同情弱者,進而遽下結論,媒體審判的報導方式,對醫病關係中相對強勢的醫療人員及醫事機構相當不利。

  知名的例子是某家醫學中心傳出「拔牙竟然拔死人」醫療糾紛時,記者在第一時間並不清楚死者的特殊病情必須在全身麻醉下才能拔牙,又欠缺麻醉風險概念,僅以常理判斷,怕查證過程走露風聲而使獨家破央A即根據病家片面之辭,將矛頭指向牙醫,豈不武斷?也釵陸暋D的是醫病溝通、麻醉,而非拔牙這件事。

  此外,記者也經常蒐獵搧情的病人故事,賺人熱涙的三大新聞要素是:兒童或美女、絕症或罕病、家貧或孤苦,來源是加護病房、病家部落格、網路聊天室、病友團體、醫療人員等各個管道中蒐獵,以媒體公器發動社會大眾或病家祈福、幫助病童找一顆捐贈的心臟,或是撻伐居然不給付特殊醫材藥品的衛生署及中央健保局,撩起嬝奶j眾的情感波動,可是一不小心渲染過頭,很容易變成募款新聞。

  又或者,沒那麼悲情,卻很聳動新奇有話題,例如:被寵物傳染寄生蟲皮膚病、把保齡球瓶倒塞進肛門的性怪癖、電池吞下肚溶蝕胃壁、神經幹細胞讓癱瘓病患站起來、台灣第一個使用幼兒型人工心臟的換心人。記者樂得在告知訊息兼具教育嬝奶j眾之際,順道發揮娛樂弁遄A提供讀者聽眾茶餘飯後閒嗑牙。

  好了,以上種種都是醫藥新聞的各種面目,值得一提的是,採訪撰稿的記者卻未必是專職的醫藥記者。

  首先要了解的是,除了重大疫情之外,醫藥新聞平常總在政治財經新聞之間,與社會新聞爭著塞版面、填空檔的那種軟性新聞、生活新聞。

  簡單來說,媒體圈的成見是:醫藥相對「不重要」,既然如此,那就由比較不會壞事、出差錯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新進記者來擔綱,特別在電子媒體,醫藥線就是新兵訓練所,甚至在生活中心抓便抓公差,文字記者可能上午跑的醫藥新聞,下午就去跑氣象或消費新聞,等到八個月、一年過後,「已有歷練」,就會換個路線去跑「比較重要」的政治財經新聞。

  私底下,在新聞媒體的科層組織中,當醫藥記者覺得受到重視時,往往是在執行「關說」,向醫院要病房、插隊掛號加號等大小瑣事,是工作的一部分,私交與人情無形中影響到新聞的客觀公正性。

  醫藥記者的養成過程到在職訓練,都沒有被正式教導如查詢及使用醫學資訊,艱澀的醫學術語是一道頗高的門檻,因此醫藥記者仰賴醫療人員居中轉譯,一時不查就照單全收。穿白袍的人固然有醫療專業,可是他們會認同醫藥記者能把艱澀的用語轉換為通俗的報導也是一門專業嗎?這到未必。

  同時,儘管很多政策議題有新聞性,例如:建置國人基因資庫料牽涉到基因隱私與倫理規範、從藥害救濟成效討探藥品安全及人道精神、人工生殖機構評鑑不免就會看到違規事端、健保總額預算的分配方式是否醫界坐地分贓等,醫藥記者在執行調查採訪上,也有釵h侷限有待突破。

  醫藥記者和其他記者一樣,在應討例行活動之餘,也沒多少時間與精力去耙疏政府公開的資料,檢視其中疑點,發現新聞線索。事實上,衛生主管機構委託的科技研究計畫成果,以及衛生法人機構的業務執行實況,資訊透明程度也有待改善,若不是深喉嚨指點眉角,或是局內人爆出密件,記者很難扮演揭弊英雄,探討政策得失,

  歸納來說,主客觀的環境限制,使得醫藥記者要做得比較輕鬆省力,就是做些特殊個案的新聞;麻煩一點,就去調查爆料投訴案件,力求公正平衡;相較之下,愈是平凡的普通疾病或習以為常的健康知識,尤其是預防保健的醫藥新聞,要做得出色,愈見難能可貴。

  平面媒體的文字記者需要有規劃塊狀專題的能力,才足以展現深度及廣度,打個比方說,使用保險套可以避孕及預防性病,這是常識,但是有保險套的種類有哪些、符合哪些人的需求、使用方式及迷思、保險套專家及使用者報告,各種角度切入,使得保險套新聞專題活色生香;又例如預防子宮頸的預防方式,就必須就抹片方式、人類乳突病毒篩檢、接種疫苗、性教育宣導,面面俱陳,一次給讀者最切中實用的訊息。

  電子媒體常常將當天的報紙新聞,照著做一遍,反正能上得了報紙,就一定有新聞性,等於將平面新聞影像化,平面媒體變成是電子媒體的守門人,這也是電子媒體不得不然的權宜措施,省下的時間和精力做什麼? 當然是開發的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