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擔任醫藥記者的第6個年頭,我親身經歷了醫藥新聞質與量上的劇烈轉變,眼前的發展趨勢,越來越令人擔憂。
大學就讀中央大學英文系的我,在開放、自由的學風中,獲得批判性思考的啟蒙,後來在台大新聞研究所領略到新聞的專業義理,對媒體工作萌發想望。退伍後我進入自由時報工作,自告奮勇加入醫藥記者的行列,開啟了記者生涯。
幸運的是,我的第一位主管盛竹玲女士是一位優秀的資深醫藥記者,她的身教和言教,讓我了解醫藥記者應有的堅持、理想與責任,對我產生了釵h正面影響,後來,我也在眾多優秀媒體前輩的引領下,逐漸學習與摸索出方向。
但這幾年來,醫療新聞的發展卻出現明顯轉變。媒體對醫療政策、醫療事件的專業與深入的探討,越來越欠缺。現在的醫療新聞,多的是減肥美容整形報導、罕見病例、醫糾爆料,以及經常性地遭到過度誇大報導、「嚇死人不償命」的黑心食品議題。
更令人無奈的是,那些每天持續轟炸醫藥記者的商業置入行銷活動,在數量與影響力都變本加厲,模糊了廣告與新聞的界線,也削弱了媒體監督把關的功能與正當性。
瑣碎、廣告色彩與娛樂性質濃厚的報導,雖然難度相對低,卻常令人感到無力與氣餒,包括我在內,不時感覺自己彷彿就是醫療廣告的共犯,每日燃燒生命,成就與光榮卻越來越微弱。
此外,醫藥記者也面臨新的困境,儘管醫療新聞與民眾福祉切身相關,不少媒體的醫藥記者人力卻遭到裁減,記者為了例行活動與稿壓,每日疲於奔命,無暇去進行深度採訪、調查與研究,甚至沒有時間思考,陷入無解的惡性循環。
我深刻體會,只有關注攸關社會整體利益的重要議題,進行深度的調查、分析與批判性的報導,發揮媒體監督與把關的職責,才能在媒體聲譽江河日下的今天,讓記者肯定自我的價值。
我很感恩過去一年來能有這樣的機會,針對器官移植的相關議題進行一系列的追蹤報導,首先必須感謝的就是自由時報的主管與同事們,因為他們的支持與協助,才能讓如此龐雜的內容,獲得完整與顯著的呈現。
其次,我要特別感謝黃達夫醫療教育促進基金會以及評審老師們的肯定。這個獎項,對於我們來說是莫大的支持與鼓勵,然而我們也自知,這系列報導有很多不完美之處,未來還需要更加努力。
最後,我將這份榮耀獻給我的母親王蘇月娥女士,感謝她含辛茹苦地將我們三兄弟扶養長大,她善良、堅毅與樂觀的個性,深深影響了我,而我也感謝太太若詩,她一路走來的鼓勵與支持,給予我前進的動力。
得獎部分作品連結:
腦死器捐冷颼颼 創五年新低: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25/today-life1.htm
中國移植醫師 全面禁止來台: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30/today-life4.htm
推定同意器捐 西法奧早施行: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an/28/today-life3.htm
赴中換肝黑幕 插隊要價200萬: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feb/12/today-life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