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論壇與國家機器的碰撞:從三個新聞事件看大陸網路論壇對公共性的實踐〉,《新聞學研究》,92:37-95。
作者:王毓莉(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論文研究者王毓莉副教授,以過去中國發生的三個新聞事件,包括「哈爾濱寶馬車撞人事件」、「《南方都市報》編輯人員被捕入罪事件」、以及「反日遊行」,進行中國網路論壇的質化觀察,從中發現,為了追求網路新科技的發展與從事傳統傳媒商業化,中國政府讓中國民眾意外的獲得了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機會與場域。而網路論壇也與既有的國家機器發生了碰撞,如此也就間接削弱中共控制傳統傳媒的力量。
在這個研究中,由網路論壇實踐「公共性」的角度出發,研究者也歸納出四項研究發現,並且提出兩個值得探討的現象:
1.首先中國網路論提供更大的公共議題討論空間與近用權:
傳統媒體在中國一直受到嚴格控制,對一般民眾而言,除了資訊不易取得外,接近傳統媒體與發言更不容易,然而從研究的三個個案中可以發現,釵h網民充分運用網路論壇表達自己的意見。
2.網路論壇激起網民的主動參與和建構意義認知系統:
從個案中也可以發現,中國網民會透過網際網路的資訊接收,揭露與傳統傳媒所報導不同、更接近真實的事件真相,或者透過網路論壇資訊的交換,自行組織遊行行動。顯示,中國大陸民眾透過網路使用,在資訊獲得與詮釋等部分獲得轉變的契機,在表達上也能夠透過網路論壇中的互動,共同修正或重新建構訊息的正確度,以幫助雙方理解訊息的涵義,如此形成另一種主動性的社會情境認知網路。
3.網路論壇改變了傳統宣傳控制:
雖然中國對於既有的傳統媒體,建立了層層、嚴密的資訊控制。然而,此研究的三個個案可見,網際網路使得原本綿密的新聞資訊管控產生資訊破口。網路資訊開始形成新的意義建構系統,使得網民能夠透過網路接收不同於傳統傳的新興資訊,並且與他人討論互動,逐漸形成新的資訊吸收方式,這點與完全不同於由官方所建立的傳播訊息系統。
4.網路論壇受到國家機器的干預:
從三個研究個案可以發現,當網路上出現與中共中央嚴重歧異的集體討論時,這時便會出現國家機器進行干預的跡象。
此外,研究者也觀察到兩個現象,首先是,網路論壇出現知識菁英份子,這些菁英能夠主導話題、掌握一定的發言權;其次,網路論壇產生社會動員力量,三個個案都可以發現,網民透過網路論壇進行資訊交換、討論與串聯,使得中共當局面臨一定的輿論壓力。
整體而言,研究者認為:中國大陸網路論壇中,在作為公共性的場域、溝通理性能力上,都形成了初步的要件。然而中共的政治力量對於網路上的「異見」,仍然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因此,離公共領域上有一段距離。然而由於網路具備地理空間、議題性、涵蓋性、設計性與商議性,使得長期受到資訊封鎖的中國網民,得以透過網路的互動性機制,進行公共議題的辯論與對話。最終研究者評論:「對於長期處於資訊與言論控制的中國大陸民眾而言,能夠在新媒介論壇中享有另一層次的溝通對話空間,其意義是不凡的。」(記者 張春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