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中秋時分,台灣來了個牛步的辛樂克颱風,緩慢的行徑速度卻來勢洶洶,使得政治人物加快腳步忙著四處勘災、視察。企圖修好所謂的「颱風政治學」,當然也不忘通知媒體前來跟拍。
有鑑於上次鳳凰颱風,台中市長胡志強、台東縣長鄺麗貞「出國不在家」引發爭議,地方首長全部在轄區作鎮緊盯颱風動向。災後第一天(09/15)行政院長劉兆玄更跑了半個台灣忙勘災,上午抵達宜蘭,下午又趕到台中縣后豐大橋視察,希望透過媒體的報導,讓大家知道政府有多麼關心風災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損失。然而包括電視媒體批評,事先行程一改再改,使得媒體團團轉,民視當日更批評行政院的行政能力有問題;等待劉揆視察的災民也因為撲了空,在新聞鏡頭前怨聲連連、破口大罵「院長作秀」。
公關或作秀 總統進退失據
至於總統馬英九,在各方批評聲浪中,遲至9月21日才協同行政院長劉兆玄前往南投縣勘查災情慘重的廬山溫泉風景區,然而呈現在媒體面前的,確認是受到當地民眾與民代的陳情及嗆聲,並且引發後續諸多媒體批評。於是一個不小心,馬英九總統與劉揆在這堂颱風政治學中,當場被大扣分。
雖然後續總統府特別召開記者會回應,馬總統為了嚴守救災分層負責的原則,也希望避免因為總統到災區視察時而擾亂救災,因此延遲勘災的行程。從治理的角度,馬總統希望根據體制進行救災,這樣的作法縱然值得肯定。然而馬總統可能忽略了兩個跟媒體相關的問題:災難期間民眾對於媒體的依賴,以及災害期間官員與媒體應有的互動對於社會的重要性。
首先,在災難時候,閱聽眾往往更依賴新聞媒體,希望能藉此獲取有關災情、救災進度、政府舉措等等資訊,特別在危機感上升時,災難新聞的資訊較平時更容易刺激社會大眾產生特定的集體行為,例如危機時的逃難、捐款送愛心到災區等等。對於災民來說,透過媒體感受到外界的關懷以及政府官員對於救災的態度,更容易觸動其敏感神經。
國外勘災 政治人深諳門道
因此,從過往的例子中可見,在災難時期嫌熟政治公關的政治人物,往往會積極表現出其對災情的關注,甚至勤跑災區。諸如,在九月間同樣面臨颶風的美國,當好遇上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按照往例,黨代表大會原本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重要的競選宣傳大會,此次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肯卻選擇與美國總統布希共同前往災區作鎮;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同樣呼籲民主黨人放下選舉,齊心救災。兩人都獲得美國媒體的肯定,麥肯更因此獲得高度評價。顯見政治人物深諳,民眾期待政治人物應有的表現為何。
其次,災害期間總統或行政院長,在傳媒面前究竟應該扮演何種角色,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災害期間,理所當然中央和地方機構的各級官員都應該對防颱、防災進行官僚體系的領導指揮。此外,在民主的時代,民眾習慣獲得充分的資訊,理所當然希望瞭解政府的相關防颱工作。如此,媒體自然成為政府與公眾之間一個重要的溝通中介,政治人物要能夠將防颱行為決策以及對防颱、救災的高度重視給展現出來,才能符合民眾的期待,否則自然容易遭致批評。
然而,關鍵在於政府與媒體之間應該如何進行良好的互動,這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同樣以美國為例,即便在2005年的卡崔娜風災期間飽受批評,然而可以看見,在911恐怖攻擊期間,美國總統小布希成功透過密集與媒體配合,進入災區視察,站在災後的廢墟之上,感謝救災人員的辛勞,並經由媒體的密集報導,成功向全美及全球展現美國政府上下一心的形象。另外不久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國總理溫家寶與國家主席胡景濤同樣前往災區,展現對救災高度的重視。兩個例子,都是符合民意以及嬝奶H的期待。
落實行政工作 媒體表現待修
反觀,此次馬政府在風災時的媒體應對,或許是忽視了民眾對風災新聞的依賴,以及忽略了政府對媒體進行政治公關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因而使得中央政府與新聞媒體和地方民眾的關係,呈現經營不良的窘況。
尤其是身為元首的馬總統,過去凡是力求在媒體有良好的形象展現,在此次救災防颱上,雖然不見得有什麼施政上的大缺失,卻因為在災難期間忘了自身在政治公關上應有的作為,而落得媒體嚴厲抨擊、民意再往下探,在這門必修的颱風政治學之上,確實大嘗了苦果。
也許是誠如傳播學者胡幼偉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傳播研究所)所言:「不要誤會,以為講究政治公關,就是搞虛偽造假。行政工作的落實,是政府的本份。在民主國家,行政部門做不好,難逃民意機構的監督和選民的唾棄。但國家的平順運作,除依靠法治外,還有賴國家領導人滿足民眾在精神層面的需求。」
參考資料:
3.陳洛薇(08/09/22)總統府:總統不希望擾民 救災為先。
4.于法治(08/09/02)颶風政治學 美國掀巨浪,台灣醒報第四版。
5.胡幼偉(01/09/19)阿扁 是總統?是風紀股長?國政評論。
6.管淑平編譯(08/09/01)颶風政治學 麥肯改扮防災英雄,自由時報。
7.唐佩君(2008-09-15)劉揆忙勘災 要求交通部提后豐橋斷裂報告,中央社。
8.曾偉文(2008)國土安全體系下反恐與災害防救的整合,國土安全電子季刊,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