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流行兩部大戲,受台灣閱聽眾讚嘆與瘋狂,這兩部大戲分別是在大螢光幕前的海角七號,與每日不停在電視台流轉的海角七億。
兩相比較,在新聞台不停流轉播報以及釵h談話性節目加入、不停轟炸之下,關心抑或被迫收視海角七億的觀眾或許不比海角七號號少。在這兩部大戲中,一樣都有讓人津津樂道的劇情橋段與經典台詞,海角七號不說,海角七億裡頭的男主角陳水扁的經典台詞:「阿扁難道錯了嗎?」、「這是建國基金」,以及黃睿靚的:「太超過」,都已經成為最夯的話題。
然而,對普遍的閱聽眾來說海角七億這齣在我們每日生活與新聞頻道上不斷翻演的「鬧劇」裡頭,演員不是給我們感人的演出、生活意義的啟發、仇恨的化解,卻是更多猜忌、衝突、分裂與人性的黑暗。
更值得大家憂心的是,海角七億是透過新聞頻道的演出,不像電影院開燈之後就散場了,在查緝與涉案人動作不斷的情況下,搭配新聞以滾雪球、細節化的方式持續播報,對閱聽眾而言扁家弊案儼然構成大家生活的一部份。如此,不免讓人擔心,這樣的新聞播報是否造成這個社會、閱聽眾生活甚麼樣的負面影響。
發燒新聞 讓社會也跟著發燒
從過去的傳播研究中可以發現,新聞節目對於民眾如何認識社會、瞭解外在環境具有普遍且關鍵性的影響。特別在今日電視頻道異常便利和普及,台灣擁有過多的媒體、供過於求的新聞頻道。因此,當大家每日收視這些新聞時,不免在無形中也受到新聞不同程度的影響,藉由新聞再現出的資訊以此發展出自己的對於世界、生活周遭以及彼此之間的認同和想像。
假使海角七號與海角七億可以相互對照,如果大家可以同意,之所以一致喜愛近日最夯的國片–海角七號,是因為從影片中可以看見台灣地理景色、鄉土、每個劇中人所代表的台灣小人物,美好正面的那一面,並因而為之感動、感受世界的美好的話。那麼,海角七億相對於海角七號,從某個角度來看,無疑的是一股澆熄正面的、陽光的世界觀的惡水。
進一步,必須思考的是,粗鄙、惡質、負面的新聞內容,透過新聞台不斷播送,會造成成什麼的影響?
以自殺新聞問題作為參照,過去台灣曾經發生自殺新聞事件(如藝人倪敏然),可以發現當時各家新聞台在新聞處理上,在某種程度上與海角七億如出一轍,一致的以瑣碎化、煽情、負面想像的訊息處理、形成過度的新聞播報。當時造成社會強烈的反感以及不良後果,許多傳播研究者根據不少國外研究,提醒和憂心自殺報導可能引起模仿效應,使得原本有自殺傾向的個人,將自殺新聞視為是他們真實的生活模式、提供他們模仿的途徑。對於當時廣大的閱聽眾而言因為每日過度暴露在負面的新聞報導之下,而感受到社會總是瀰漫著一股憂鬱、不快樂的氣氛,也造成了閱聽眾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最終引發觀眾反彈,各方有志之士也紛紛提出批評,惹得主管單位嘗試介入,各方壓力最終逼得新聞台提出自律公約。
為什麼新聞頻道會這樣?
雖然海角七億與自殺新聞是不同的新聞類型,然而這樣的負面訊息,在各家新聞台(顯然是)發了狂報導的情況下,不免讓人憂心,是否會逐漸造成台灣社會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諸如不相信司法、不信任政治人物,使社會喪失重要的社會機制等,似乎是一件值得關注的問題。
究竟我們的新聞出了什麼問題?而閱聽人應該從中學習到什麼?應該知道些什麼?
對此問題,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同時也擔任TVBS新聞部協理的陳依玫認為,海角七億這樣的新聞現象,體現出來的是國內「邁向公民社會的一個過程」。這次扁家弊案,各家電視台普遍可見到,以「瑣碎化、戲劇化、違反比例原則、侵犯人權,甚至是違反新聞不公開的法律原則」等等手法來製播新聞,不僅違反新聞道德甚至可能已經觸法。
然而細究各新聞台,之所以會這樣脫軌的表現,陳主委認為某種程度是體現出過去台灣新聞媒體的特殊發展,在解嚴後,新聞製播持續出現一種「矯枉過正」的現象。所謂矯枉過正,意涵著當面對弊案時,新聞媒體往往會認為打弊案有充足的正當性,因此抱持著一個心態是「只要我的目的是正當的,手法粗糙一點,也無妨」。
她進一步指出,海角七億的新聞現象,還涉及到國內傳播產業結構。她認為台灣新聞台面臨到一個結構的問題是:「收視率宰制一切,它變成遊戲規則的關鍵」,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新聞台高度依賴商業廣告維持營運,而廣告主購買廣告則完全依賴節目收視率。因此,在過度飽和的市場中,為了維持一定的收視率,使得各家新聞台在處理扁家弊案時,呈現出大相逕庭的議題操作與播報方式,如此也使得海角七億成為另一個不成熟的公民社會、過度競爭的媒體紅海市場下,所行形成的一種劣質產物,「媒體的選擇空間小,也就造成了觀眾沒得選」。
何不成為懂得選好節目的閱聽人!
在瞭解上述後,很多人或許接著產生疑問:過去國片市場、電影產業結構何嘗不是異常惡劣,為何今年的國片市場,能夠出現海角七號、囧男孩這樣叫好又叫座的優質產品,而台灣新聞台卻仍只能製造「海角七億」?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怎麼解,也許需要許多人共同來參與,包括主管新聞台、電視台營運發展的政府主管機關,主管執照發放、法規制訂及節目內容審查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媒體改革運動團體,以及各家新聞從業人員。
然而當務之急,更重要的是,如果觀眾的反應、收視率真是新聞產製的關鍵,能夠主宰著媒體產品的優劣。那麼作為閱聽眾的妳我,至少應該先捫心自問,為什麼我們要默默忍受這一切?為什麼我們不能如同面對電影海角七號一樣,懂得用行動來擁抱、來肯定優質的新聞產品,相對的也對壞的產品大聲提出譴責?
因此,從海角七號到海角七億,我們該正視的問題,或許不只是媒體該改革、誰要為媒體的劣質負責。事實上,閱聽人也應該認清自己在產業結構中位居著關鍵的角色,應該瞭解每個人都構成了好的節目或者壞的節目的可能。所以要求新聞節目好,何不學會先作個懂得要求、懂得選擇好節目的閱聽人?
參考資料:
王景平、廖學誠(2006)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中環境正義與媒體地方感之分析:以「斯土安康」影集為例。地理研究, 第44期:1-21頁。
聯合報(2008/09/17)海角七號與海角七億,網路資料取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5208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