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辭:必要的修鍊
陳世敏(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傳媒—-大眾傳播媒介的簡稱—-是社會的亂源。這句話在台灣幾乎是不證自明的社會話語,一般人這麼說,連傳媒人自己也這麼說。

  伴隨著「傳媒是社會亂源」這句話,分析起來,其實包含了我們對傳媒社會角色的不同期待和想像。

  有些人期待/想像傳媒是教育家,希望報章雜誌多刊登在他們心目中屬於「正面」、「有教育價值」的素材。

  有些人期待/想像傳媒是道德家,希望媒體教忠教孝,不要刊登誨淫誨盜的東西。

  有些人期待/想像傳媒要做個慈善家,不要登廣告,不要收費。

  有期待和想像,就有幻夢成空。傳媒不但對它的衣食父母饗以充滿裸體和屍體的所謂「兩體」照片,還派遣狗仔晝夜埋伏,侵犯名人隱私;至於浮報銷數或收視率向廣告主騙取超額廣告費,更是家常便飯。現實世界的傳媒,向世人示範了所有的可能罪惡。所以傳媒是社會的亂源。

  問題是:我們不能沒有傳媒。我們不但出門看天氣要靠傳媒,買股票做生意要靠傳媒,連遊戲、休閒、上館子也要靠傳媒刊載的資訊。傳媒無所不在,是現代人的環境,就像空氣、日光、水,既無處不在,我們又無時無刻不能沒有它。它出自生它、養它、育它的那個社會,卻又回過頭來,在相當程度的範圍內反映了那個社會,成為生活或文化的一部份。傳媒不僅是環境,它還是文化。

  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所謂「傳媒是社會的亂源」這句話,我們不免在感嘆之餘,多了一分警惕:原來有怎麼樣的社會,就有怎麼樣的傳媒;民眾要什麼,媒體就給什麼!這是自由社會之下的媒體經營鐵律。原來你我才是真正的亂源。

  不死心塌地承認這一點,就不算是真正懂得傳媒。

  其實,傳媒是一個社會體制,不是什麼慈善家。傳媒的本質和運作邏輯,有一定的規律存在。大學裡的大眾傳播學系、新聞學系,研究的,就是這些規律。這些規律,隨著時代、科技、社會條件的轉變而轉變。

  一般民眾不需要去接觸上述專業的東西,他們關心傳媒,大約跟關心空氣、日光、水是出於同一心裡。知道空氣是否乾淨,只需要足夠的知識就夠了,不需要因此去念個大氣學博士什麼的。

  傳媒既然對個人那麼重要,現代人總得學一點傳媒知識,來防身保命,免得被媒體牽著鼻子走。這一份「傳媒與教育」新聞信,目的就是以通俗的手法來介紹有關傳媒的知識,希望幫助你在資訊爆炸時代裡,面對紛至沓來的五花八門資訊,能夠趨吉避凶,作資訊的主人。

  我們的主要對象是中小學老師、家長、媒體工作者。當代兒童從小接觸傳媒,視一切為當然,甚至可能把凡是存在的都視為合理(這是學理上傳媒最可怕的「潛移默化效果」)。不可否認,媒體帶來了知識,也帶來釵h假象,需要中小學老師、家長助他們一臂之力,學做耳聰目明的現代公民。

  更重要的是:報章雜誌裡,有許多素材可以用作中小學學生上課的補充教材,這件事學校忽略了,連媒體自己也忽略了。前面我們批評「傳媒是社會亂源」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報章雜誌這些年逐漸向專業化轉變,已經為社會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資訊或知識。一般教師只注意到教科書,而沒有注意到傳媒的教育價值,這是很可惜的。一個人讀教科書不過九年、十二年,傳媒卻是當代人一輩子的教科書—-就看你能否善用它。用得好,傳媒可以是最棒的現代教育家。

  傳媒就是學習環境,就是文化。認識傳媒,其實是現代人無法迴避的共同修鍊。在「媒體素養」(或「讀報教育」)這條路上,卓新會出版的這一份「傳媒與教育」電子週刊,願意陪伴你一同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