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產業面的調查報告可以發現,若以公司作為調查單位,則各出版業者的業外經營以出版為大宗,有將近五成的比例。在各雜誌出版業的設立資金來源與比例的部份,外國企業投資佔了將近五成(49.3%);其次是本國個人投資佔32.3%。解讀這樣的數據分佈,主要原因是因為外國企業投資的雜誌出版業,都以高資本額、規模屬大型企業為主;從員工人數來看,十人以下的公司佔最大比例(42.8%),由此可以發現台灣的雜誌出版業多屬於中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企業,如果以五十人以上作為標準,較大型的業者僅佔約一成,在比例上明顯偏低;若從年齡分佈來看,20-35歲的員工佔了約七成的比例,顯示此雜誌產業工作者相當年輕化,其中學歷以大學以上居多。
業外收入不多 多角經營發展難
在營收來源部份,銷售雜誌收入最高(56.2%),其次為廣告收入(37.7%),從此數據也可以發現,雜誌產業其他業外收入不多、多角化經營的發展並不成功。當問到對未來景氣的看法時,約有五成的業者都傾向於悲觀的態度,也具體反映出市場不景氣的概況。
以單刊進行調查則可以發現,以月刊形式發行的雜誌比例最高(約七成),而零售價格普遍落在101-200元之間,佔約六至七成;購買方式部份,讀者也多以零售購買為主(約56%);在營收比例部份,各刊主要營收仍為銷售(54.6%)與廣告(42.1%)為主。許多業者都期待進軍中國市場,此次也訪問67家進軍中國經驗的業者,從調查可以發現到,與中國業者合作的模式主要以廣告發行代理為主(33.8%),其次才是內容(文稿、圖片的買賣),約佔30%。總體產值的推估部份,由於部份也者不願意透露營收數字,因此透過統計學方法估算出,此次接受調查的304家業者,總相關營收約在166.2億,這也是過去台灣相關調查中營收數字最低的一次。
中國市場 看得到吃不到
在質化調查部份,從焦點團體的訪談資料中可以發現,業者認為2007年整體雜誌受不景氣影響,營收表現呈現下跌或者持平的情況;其次,由於紙漿成本上漲,使得印刷成本成為業者沈重的負擔;第三,出現便利商店成為強勢通路的現象,使得業者較無力與其議價。第四,業者普遍認為網路瓜分了雜誌業廣告資源,因而出現了業者轉而主動向廣告主提案爭取廣告收入的情況。第五,「刊號取得(註一)」成為台灣雜誌進軍大陸市場最大的門檻,也使得中國成為看得到,卻吃不到的一塊肉。第六,也可以發現台灣雜誌業基本上不乏創意人才,然而在勞動的條件上卻明顯比其他產業都還要不佳。最後,有關政府與雜誌業者之間的關係,有業者認為政府應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例》,提升文化事務部門的層級,另外也談到政府的置入行銷,有業者認為可以提高廣告收入,有業者則認為有損媒體自由與公正性。
針對上述調查結果,座談會主持人,商業週刊余國定社長提到,國內雜誌產業發展似乎令人憂心,特別是與國外雜誌社經營相比,他們的業外收入可占到百分之五十,然而從調查數據來看,國內雜誌社則連百分之五的業外收入都不到,這方面是否突顯出未來雜誌業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對此,第一位與談人康泰納仕總經理兼發行人廖梅純,正好就旗下的VOGUE和GQ兩大雜誌在經營上的成功經驗,與會場所有來賓進行分享。廖總經理首先提到,今年該集團的公關公司業績成長約40%、雜誌部份GQ的廣告業務也成長了20%。歸納這樣耀眼的成績,主要在於該雜誌重視新媒體的轉型發展,並且積極透過品牌行銷的方式,強化讀者對於雜誌的認同。廖總經理認為,該集團因應市場變化已開始嘗試製作影音內容,每月以20至30分鐘的影音製作,播放在戶外、各通路、網站等頗受好評。
網路影音成趨勢 行銷預算大幅增
廖總經理分析,由於未來的雜誌內容發展,影音和網路是最大的趨勢,在現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每一個廣告主總行銷預算都會減少,但在新媒體和網路行銷預算會增加。而廣告主對新媒體與傳統雜誌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他們認為每年都要有新的創新,這對於傳統雜誌業者是一大挑戰。因此,她建議同業應該正視這樣的趨勢,以作為未來努力的方向,將新媒體廣告的爭取,視為爭取年度傳統預算的額外預算,以增加收入。另外雜誌社也應該重視建立品牌(Branding)的活動執行,該集團成奶完D便在於利用各種品牌合作、活動串連、整合行銷的方式,建立穩固的品牌形象。
第二位與談人原富傳媒執行長童再興,則以雜誌整合行銷及轉型為題,就歐美、大陸與香港的雜誌同業的數位雜誌發展,來探討國內未來應該走的可能方向,因此他為目前不景氣的國內雜誌出版市場提出了三個他的想像:首先是,合併的可能性,童執行長指出創造規模的經濟實力,藉由縱向的合併來減少生產成本,是否能夠壯大雜誌?是他的第一個想像;另外,傳統網路朝向數位化的發展,根據他個人的觀察,過去中國大陸在數位出版上有非常早的發展,然而現在三大數位出版平台都面臨轉型和收手的問題,因此數位出版似乎仍然需要再觀望;最後對大陸市場的想像,就童執行長的觀察,台灣已經錯失了黃金期,目前曾經嘗試進入大陸市場的幾個業者也都經營的很慘。在大陸,只要有一個類型的雜誌出現,就出現一窩瘋,立刻形成(只有)小小利基,因此這樣的市場有經營上的風險。
市場多變 雜誌本質是經營重心
第三位與談者,數位時代陳素蘭社長則利用M. Porter的五力分析架構(註二),檢視雜誌產業的處境,期望從中尋求雜誌產業可能的出路。其中,陳社長認為在雜誌產業面臨讀者流失,以及由網路所帶來的低價和免費報的衝擊;在廣告主部份,雜誌產業總廣告量連續三年衰退,而廣告量多集中在前十大雜誌出版公司(30%),剩餘的900餘家僅能瓜分剩餘的百分之七十的廣告,再加上媒體購買公司大量出現後,集中議價力使得雜誌業經營困難。
另外,出現網路分食廣告市場的情況,進一步,就2007年來看,網路接觸率已經成為第二大媒體,因而造成不容小覷的免費效應。此外,可以發現國際資金投注的雜誌社在競爭力上具有高度優勢,而既有通路商(特別是便利商店)與出版業者逐漸形成惡性競爭,如7-11自行發展幾份刊物,已經成形了。總結諸多經營現況,造成傳統雜誌產業在經營上諸多的困難、縱然問題是多樣的,陳社長仍認為雖然市場、讀者、環境在變,然而經過資訊整理的需求不變,因此她建議應該回歸雜誌本質作為經營的重心,這些本質在於:經營社群、以品牌為核心的社群經營、掌握社群、成為最專業的社群經營者、成為廣告主接觸特定族群的最佳管道組合。
解釋名詞:
註一:刊號取得
目前中國大陸在法規上,不允許自然人或者外資進入新聞出版行業,僅允許國有資產、控股資產才能夠作為法定的雜誌主辦單位,因此台灣雜誌集團業者在不具備法定的雜誌、新聞發行的主辦單位資格的情形下,無法順利取得發行和銷售雜誌的刊號。
註二:五力分析
美國知名學者M. Porter (1980)認為產業的結構會影響產業之間的競爭強度,因此便提出一套產業分析架構,用來了解產業結構與競爭的因素,並建構整體的競爭策略。影響競爭及決定獨占強度的因素歸納五種力量,即為五力分析架構這五種力量的構成元素,包括1. 新進入者的威脅、2.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3.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4. 替代品或服務的威脅、5. 現有廠商的競爭程度。資料來源取自《工業研究院,國際合作知識分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