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者的閱讀與消費調查的部份,首先主持人俞國定(商業周刊社長)強調:過去國內並沒有做過相關的大調查,這是首次,也呈現出此份報告的可貴之處。從2007讀者調查部份,可以發現有幾個重點,首先是目前讀者之所以閱讀雜誌,主要的動機在於「聚集知識、增進自我成長』。因此,在各類型雜誌中,可以發現讀者對財金行銷雜誌不論是閱讀(37.2%)、訂閱(49.8%)、購買(35.3%)都是第一名,這部份也或許意味著,由於2007年市場金融表現不佳,使得讀者更希望透過雜誌達到自我成長的需求。

  在閱讀方式上,就調查來看,選擇性閱讀、從目錄讀起者佔有高比例。而訂閱者與熟齡者則是雜誌最為主要的讀者群。就付費與否和閱讀比例來看,相較於以其他方式取得雜誌內容的讀者,付費、訂閱的讀者在閱讀深度、量上都相對要高。以年齡與職業類型來看,介於40至49的年齡區間以及商業、軍公教為職業的讀者類型,成為訂閱雜誌最主要的讀者類型。至於淺閱讀者,在閱讀習慣上多喜歡在週末閱讀,閱讀場所則多以公共場所為主,包括:餐飲店、圖書館、美容美髮店等,約佔50%的比例。

多媒體整合 雜誌報導有新貌

  針對上述調查,第一位與談者、天下雜誌群副總兼行銷總監葉雲認為,讀者調查報告的內容,正好可以提供業者一個經營讀者的機會。首先,葉副總認為從報告中可以瞭解:讀者有資訊取得的焦慮感,因此當瞭解到這點時,雜誌社在經營上就應該能給予讀者快速有品質的服務;其次,必須業者必須努力經營讀者的忠誠度,透過增加接觸機會,提供多元的閱讀方式使讀者能夠對雜誌社產生信賴;最後是擴大接觸平台和工具。

  葉副總便透過天下雜誌過去成功經營的例子,說明天下雜誌如何經營成功經營讀者。其中一個例子是,天下雜誌近期因應王永慶先生逝世事件,如何成功利用線上加實體雜誌出版的虛實整合,增進發行量與讀者滿意度。在這個案例中,天下雜誌首先在接獲訊息的一個小時內,在天下雜誌網站上提供王先生逝世消息,並且在往後五天逐步藉由過往的採訪資料整理出相關資訊、提供給讀者,最終在五天內完成完整的出版和內容製作,以此例說明內容提供者假使能快速提供資訊和維持高品質的資訊內容,便能夠有效獲得讀者迴響。

媒體分眾市場 閱讀質研究顯重要

  第二位與談者,尼爾森媒體研究總監滕青芬則指出了,尼爾森媒體研究早年逐漸發展不同類型媒體的閱讀質研究,主要在於隨著媒體分眾市場的形成,更需要瞭解讀者群實際上對於雜誌內容和雜誌內的廣告,在注意力、閱讀時間以及對廣告資訊的涉入度和信賴度等。因此,滕總監便以男性時尚雜誌的讀者調查做為例子說明,雖然這類讀者人數佔的比例不高,但是從閱讀質的研究來看,可以發現這類讀者對於雜誌內容的涉入和商品資訊以及購買力,都高於其他類型雜誌的讀者,這便是凸顯閱讀質研究在未來的重要性。

  第三位與談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他開場便對閱讀質的概念表示肯定,他認為這個概念能更為貼近實際讀者的面貌。隨後,劉老師特別以「Prosumer讀者時代的來臨」作為講題,指出以海角七號以及美國大聯盟洋基球隊為代表的運動產業做為例子,可以發現最近興盛的消費現象多數是跟感動、心動、幸福、快樂、樂活、慢活有關。由此可以瞭解,讀者真的改變了,他們不再只是要資訊,他們還要要感受力,因為現代的消費者需要的是追求原真性(Althenticity)。從諸多現象的觀察,也可以發現讀者不只是閱讀行為的改變,現在的消費者變成了Prosumer(生產性消費者),這個字意思是閱聽人既是製作者(producer)也是消費者(consumer)。

內容創造價值 媒體、讀者有新關係

  劉副教授從一份研究報告,嘗試幫助與會者瞭解這種所謂的生產性的消費者,所具有的特質,包括以下12項:1.創造自己的風格、2.不接受束縛、3.作聰明的選擇、4.擁抱變遷與創新、5.熱愛活在當下、6.喜歡連結與互動、7.自我評價高、8.喜歡DIY、9.重視健康、10.作自己想要作的工作、11.是品牌的權威人士、12.想要學習How。

  從這個概念內容與這類型閱聽人的出現,可以發現,現在媒體內容不再是最終產品,就海角七號這個例子便可以瞭解到,只要內容能夠讓閱聽人感動,那麼他們(prosumer)便會幫你進一步製作內容、製造口碑、創造品牌價值。如此,雜誌的內容本身便成為只是一個觸媒,使得閱聽人進一步不斷開發相關的內容和價值。就劉副教授個人的研究,他認為:這群人將會主導將來的消費市場,過去閱讀率的經營是量的,而越來越重要的是,從消費者改變的趨勢,應該從質的角度來聚焦、強調如何經營具有影響力的讀者。因此,讀者不再只是讀者,這群Prosumer將是雜誌的內容創造者、口碑行銷人員、品牌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