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第七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邀請到現任國泰人壽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前監察院長錢復以「新聞作為一種志業」為題演講,鼓勵在場媒體工作者以及未來有志從事新聞的學子。錢復除讚揚卓越新聞獎能與美國的普立茲獎齊名,並期盼獲獎者能夠在新聞事業上更百尺竿頭,帶領台灣新聞事業一同邁向品質優良的道路。

  錢復指出美國報業裁員超過一萬人,敲響新聞事業衰退的警鐘,對於大環境的經濟衰退、通貨緊縮壓力不能等閒視之,但是徒然懷憂喪志,也並無幫助,還是應該從積極的一方面來看。台灣自報禁解除以來,傳媒蓬勃發展,數字驚人。整體來說,媒體與新聞自由仍受到國際肯定,法國新聞記者無疆界組織,評比台灣新聞自由是全亞洲第一;美國的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比去年台灣新聞自由是全世界第33位,亞洲第一位,固然值得驕傲與欣慰。但另一方面,傳媒面對的是嚴酷的競爭、經營與公信力問題。

  錢復說,以經營面觀之,大環境不佳使媒體經營困難;公信力方面,專門作公眾信任度的艾德蒙公司,指出去年台灣民眾對於媒體的信任度只有百分之一,在所有亞洲國家敬陪末座,值得警惕。錢復說:「公信力問題,與老闆無關、大環境無關,是新聞從業人員自己必須思考,讓大眾對新聞報導、評論有所信賴。」另外,他也指出,最近網路發達,釵h媒體發行電子報,對於讀者來說是一大福音,不管身在何地,只要連上電腦,就能知天下事,但對平面媒體卻構成挑戰。又如亞馬遜網站推出了「kindle」工具,目前為止已有二十八家重要報紙、十八家重要雜誌及二十多萬本書加入,kindle在手,消息盡其在我,對媒體經營也產生衝擊。

  錢復提及,拜讀今年初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出版的《關鍵力量的沉淪》一書,其中收集二十一篇論文,對報禁開放二十年來作出反省,對媒體有相當程度批評,但書中建議,錢復先生認為深具意義及中肯。第一,呼籲國家趕緊成立傳播基準法,減少惡性競爭。第二,每一個新聞媒體內部應該設立監察人,來檢齒U種媒體的新聞報導正確性等。第三,所有世界上最好的媒體—質報,都勇於認錯,而國內更正的情況甚低。錢復也建議,未來基金會可能可以考慮對於勇於認錯的媒體頒發鼓勵獎。第四,新聞事業應當尊重資深新聞人,新聞從業人員的經驗,對於深度報導、評論具有非常大的水準貢獻。第五,新聞人要嚴謹地對報導加以查證、忠實引述、平衡報導,體認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錢復強調,新聞事業不僅是文化資產,還是社會教育最重要的工具。台灣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專院校,半數設有新聞相關科系,畢業生不一定會加入新聞界,但許多有志之士必會走向新聞事業,「我誠心期盼所有有志之士能夠將新聞事業當作一個「志業」,即『志願』與『德業』。有志業者,就能奉獻終身,而非僅為謀生糊口的工作。要自詡作最認真、最優秀的媒體人,對報導要力求公正、客觀與平衡。」

  最後,錢復提到,年輕的新聞從業員在與政、學、產業界領導人物平起平坐之時,會迷失自己,如何不迷惘、不被虛榮心征服,錢復指出,新聞從業人員應該要一本初衷、秉持良能、良知,善盡忠實傳播的使命。「現代自由民主國家,新聞媒體是最重要的第四權,與國會與司法是相等的。重要性如此之高,新聞工作者,要真正的熱愛新聞事業,以及有獻身的決心與毅力」。(顧佳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