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雲:今天“文彙講堂”舉辦有關動漫的討論,我認為很有意義。

  剛才“文彙講堂”短片中介紹了黃玉郎先生創業的艱辛,他14歲就被迫下海,向父親借了1000元,創業至今成為漫畫大家,讓我感到有點悲壯。天曉為中國動畫進入國際市場做了很多努力。我長期從事中國電影創作策劃和理論研究,熟悉中國美術電影發展。我們三個分別處在“動漫遊模”(動畫、漫畫、遊戲、玩具)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共同來探討中國動漫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看法,希望對在座的學生和產業鏈上的同行有所啟發。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動漫

  這幾年,中國動漫發展在加速,政府為此做了很多努力。2006年,國家十部門共同制定了《關於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包括財政部、教育部、商務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如此多的部門共同為支持動漫發展制定政策,這是第一次。為什麼呢?這個時代,我們太需要動漫了。

  我曾說過,一個時代的發展,它的物質環境和精神需求是對應的。比如,現在是生物工程的年代,資訊豐富多彩、常變常新,它會影響人類對生命長短和質量的追求,對娛樂和創新的嚮往。這時動漫就會被啟動,作為創意產業的一種,動漫發展的興旺與否也代表著民族的文化和想像力。

黃玉郎:

  中國動漫的發展速度很驚人。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動漫業產值占GDP的0.5%,而2004年時僅0.07%;以後幾年還將高速增長,5至10年內動漫業產值占GDP比例會增加到1%。

  這些數字讓人很興奮,也很樂觀。我國14歲以下的兒童有3億多,超過美國總人口,動漫消費市場龐大。儘管目前動漫在國內文化市場上的產業滲透率還不高,包括我的作品銷售得很好的也不多,價格都比較便宜。但如果這個狀況得到改善,形成“漫畫-動畫-衍生產品-消費者”的有效產業鏈,動漫發展空間就會很大。當然,講起來容易,要做好並不容易。

(本文摘自2008.11.19文匯報詳細全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