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科技的興起,傳統嬝奶H越來越積極參與傳媒、新聞內容產製,主流媒體也逐漸看重網路世界帶來的影響。晚近更在公民價值、民主精神的鼓舞下,興起一片公民新聞的呼聲。
在這樣背景下,一直以來被視為媒體改革運動的代表性媒體—-公視,自去年起經過多方討論和請益,亦開設國內第一個公民新聞網路平台:PeoPo,此名稱一方面是people post的簡稱,另一方面又兼具台語「撇步」的諧音,代表著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而PeoPo是一個屬於大眾的公民新聞平台。PeoPo結合了Blog及現階段最熱門的傳播影音技術,讓不具傳播專業的一般民眾也可以運用簡單的個人工具,如相機、攝影機甚至是照相手機,親身記錄下自己身邊的大小新聞故事並且傳播出去。
這樣的平台發展,似乎為台灣公民新聞發展寫下了嶄新一頁。對於長期以來不滿商業新聞的劣質媒體表現的公民來說,PeoPo公民新聞平台無疑的也成為一個窗口,得以開啟一場溫和的新聞革命。
然而究竟夾帶公民理想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目前為止做了什麼?本文特別對PeoPo的經營概況,以及公視對於公民記者的開發與未來努力方向等議題上作一個探討。
PeoPo公民新聞的建立與理想
2005年底公視開始對PeoPo概念進行蘊釀,經過諸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徵詢後,後續的兩年間公視巡迴各地,透過與社會各界進行討論及學習後,將各方意見逐一納入此公民新聞平台規劃、程式撰寫之中。在這段時間中,公視也對全國各地社團組織舉辦多場的說明會與工作坊等,最終在2007年4月30日正式推出PeoPo公民新聞平台。
在定位上,公視希望能讓該平台成為公民新聞、公民行動一個入口網站,使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記者,自主的製播新聞素材與內容,以此顯現公民賦權意義的新聞理想。在此理想中的Peopo,不僅僅是新聞製播的改革方案或者新興的新聞工具,PeoPo同時象徵著公民行動串連的一道窗口,能使分散在各地的公民透過此管道和參與,展現公民參與的精神。
最終,公視嘗試建立出Peopo的三大特色,包括「虛擬網路結合電視媒體」、「教育推廣」、「公民對話,產生行動」。公眾可以藉由身份證明、電話再確認的簡易機制,獲得公民記者的身份,而後由PeoPo提供免費的網路空間給予個別公民、團體成員來創作、經營自己的影音部落格,這些新聞資料會進一步匯集到Peopo公民新聞網專屬首頁之上,並透過社會關懷、生態環保等十項主題分類標籤呈現。
此外,不同於絕大多數附屬於傳統新聞媒體的公民新聞網,會對公民新聞進行適度修改。在Peopo平台上,每一則公民記者所上傳的新聞,基本上不會遭受平台管理者編輯、修改、刪除,所有內容悉數由公民記者彼此把關,藉此也確保了公民新聞、公民自主的基本價值。
人人是記者 公共大家談
為了降低民眾參與公民新聞的障礙,讓每個人都有能力透過文字、照片、影音進行紀錄及分享,報導自認為重要的新聞題材。Peopo設立之初,也提供了線上學習的管道,將釵h資料彙集在Peopo首頁右下角的「編採寫練弘洁v中,此區內共有包含「PeoPo公民記者123」,裡頭共有51集影音文字教案【註一】,此外還有「新手上路FAQ」、「操作介面使用入門」等平台操作的簡易說明。
另外,自2007年7月起,公視持續推動一系列的公民記者實習活動、社團講座和公民記者聚會,並且定期辦理「PeoPo公民新聞獎」,積極鼓勵更多公民加入公民記者行列。為了進一步擴大公民記者的影響力,公視也固定在每週六、日早上9:58到10:00,經由公共電視頻道播出PeoPo公民新聞報,以此鼓勵公民記者踴躍上傳自己製作的影片。在上述種種措施下,Peopo公民新聞平台截至2008年11月30日,已經吸引了18,784篇的影音文章發表,並且有超過2,350位的公民記者參與。
負責公民新聞平台的公視新媒體部余至理組長認為:「藉由Peopo平台,公民記者報導的公民新聞曝光會變得很大,五分鐘就可以在Google新聞上找到,公民記者發覺在網路上他跟一般記者是沒有差別的,我今天即時報導一則新聞出來,甚至新聞跑得比一般記者快。這樣的情況使得想要發揮影響力、傳播力的朋友,願意來使用這個平台。」
而Peopo公民新聞平台上,這些沒有經過編輯的第一手新聞資訊,不僅能夠使一般大眾輕易獲得最真實的新聞資訊,也經常促使傳統記者得以有機會重視被忽略的公共議題。
從「凝聚公共價值」到「改革媒體生態」
傳統商業媒體,經常受大眾批評呈現失衡報導、甚至真假交融、以假亂真等等問題。於是「台灣媒體如何改革」、「如何讓新聞重新歸位到公共價值之上」,幾乎已成為今日台灣的全民共識,此議題也不可避免成為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核心關懷。
長期從事媒改工作、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在個人專屬部落格中曾批評:「公廣集團『PeoPo公民新聞平台』透過網際網路實踐公民的傳播權利,提供了台灣媒體改革的另一種可能。」然而,「PeoPo仍然遭到公共性不足的批評」。因此他建議PeoPo未來可以「進一步深化議題、培力公共意識與公共議題討論,以及將關心的事務公共化的機制。」【註二】
余至理對此也特別指出:將來可以用Workshop、講堂的機制,讓每個公民新聞都做的更好。至於Peopo發展目標的設定上,「就短程來講,我們到NPO、到NGO、到學校,讓熱血的公民能夠認識這個平台;就中程來說,讓專業新聞人也來接受公民新聞,甚至他們來採用,可以讓公民的影響力更大;就長程來看,讓公民新聞跟專業新聞能夠融合在一起,讓整個台灣的媒體生態產生一個很大的質變。當然這需要時間去發酵。」
備註:
【註一】PeoPo公民記者123–目錄頁。
【註二】管中祥(2008年5月11日),〈給PeoPo的一點建議〉,取自Benla’s Blog。
參考資料:
1.胡元輝(2006)。公民,你們還能沈默嗎?公共電視全力推動公民新聞實踐計畫。發表自2006年社區大學研討會。
2.陳順孝(2006)。從公益新聞、公共新聞到公民新聞:輔大新傳系《生命力新聞》十年探索。發表自2006年社區大學研討會。
3.陳澤美(2007)。媒體的公民社會責任:台灣新聞從業人員對公共新聞學理念接受態度初探。傳播與媒體生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