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楊少強、尤子彥、呂國禎、王文靜

  「一九九一年起,中國對台招商,釋出便宜的土地租金、優惠的稅率、便宜的人工,吸引了三萬多家台商湧向大陸,設立一個個經濟特區」,商業周刊資深撰述呂國禎表示,台商前往大陸設廠,檯面上享有各種優惠,檯面下則繳交每個月數萬元人民幣不等「規費」,在「法規」與「潛規則」的雙軌制下的經濟發展下,不論是中國當局或台商,都皆大歡喜。

  二零零八年,商業周刊著手報導台商回流潮,當年耗資興建的輝煌廠房成了廢棄工寮,失業民工在此棲身,接著水龍頭的水源洗澡。嗅到這股台商逃亡的氣味的商業周刊,從今年農曆年後,開始著手規劃「中國變了,台商大逃亡」專題報導,從二月到四月期間,四名記者組成的採訪團隊,分別深入中國大陸、越南、台灣等台商工作現場,深入採訪報導正準備歇業或以停業逃回台灣的台商,呂國禎說,光是他一個人的出差採訪費用,就花掉台幣近十萬元。

  提及今年甫獲第七屆卓越新聞採訪報導獎的「中國變了,台商大逃亡」作品,負責採訪撰寫報導的記者之一呂國禎不諱言地說,為了考慮市場銷售量,這個標題下得比較引人注目,有人說這是「媒體操作」,但也有讀者反應熱烈,引起正反兩面不同的討論與批評。

  採訪台商新聞四年,平均每年往返兩岸十次的呂國禎說,中國人民不能一直活在低薪、污染,沒有退休金保障的工作環境,我們當然都知道這是不對的。有鑒於此,有些台商們開始注重到「你工作得快樂嗎?你在這裡工作得有前途嗎?」等員工福利,但也有些台商在追求利潤的同時,確實忽略了員工福利與環保的問題,「有人說台商像打不死的蟑螂,但不能永遠躲在垃圾堆裡,像蟑螂般生存。」

  在此次深入台商廢棄廠房採訪經驗中,一位曾經擔任深圳台商會副會長吳先生的故事,讓呂國禎印象深刻,他指出,當這位吳姓台商決定結束製造塑膠鞋皮的生意回台灣,依法發給大陸員工資遣費,並清理房產與地產責任之後,手邊還剩下一點錢之後,回到台灣找尋與技術和環保有關的產業,甚至樂意讓記者寫出自己的故事,希望台商不再因為不重視研發,而迷失在衝量、衝價格的商業市場中。

  「中國變了,不論是中國或台灣的民眾或媒體工作者,對兩岸的了解都不夠」,呂國禎最後強調,台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體驗到,「中國不是你想像的那樣」,日後我們大家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彼此的想法。

  「現在『八卦媒體』勢力當道,也已經不再是『傳聲筒』的時代了,我們不能只是一個商業化的媒體,讀者願意花錢買報導,自己就要更努力產出有價值、有智慧的文章,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地方。」呂國禎表示,儘管當前媒體工作大環境不佳,獲得卓越新聞採訪報導獎,只是一個開端,台商不能再像游牧民族般,繼續享有當地政府的優惠與特權,而是要認真檢討並務實地面對創意與研發的問題,找出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何在,日後商業周刊也將持續報導台商的轉型與致勝之道,在兼顧廣告收益與發行量的情況下,傳遞讀者需要的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