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評人(ombudsman)可見於政府、學校、醫院及媒體等機構,負責處理公眾投訴案,用以監督、查察機構之行為、發布之消息是否得當合宜,是公眾與機構的溝通橋樑。新聞公評人接受閱聽眾對新聞報導正確、公正、平衡等意見投訴,調查後,建議媒體如何回應或採適當補救措施,代閱聽眾發聲。

  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日前就邀請加拿大萊爾森(Ryerson)大學新聞系傑出客座主任,他曾擔任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註一】七年公評人,傑弗瑞‧德佛金(Jeffrey Dvorkin)教授,於加拿大與台北、高雄三地進行視訊連線會議,以「美國新聞公評人角色」為題發表演說。前中央社董事長蘇正平、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許文宜,擔任台北場與談人;中山大學傳管所蒯光武教授、公視記者周傳久則在高雄分享意見與回應。

  德佛金教授首先指出,新聞報導最重要的就是「公信力」,而公信力繫於媒體獨立性。公評人(又譯「監察人」)除了監察、回應媒體新聞報導之正確、公正與平衡,並協助嬝必酗F解何謂「好」新聞,培育媒體素養,使媒體善盡社會責任;在閱聽眾與媒體間建立溝通管道之外,也協助媒體對抗其他影響力,確保組織之公開性、大眾化。

  美國新聞公評人的歷史,大致從越戰開始,當時大眾批判報導不公的聲浪,讓《華盛頓郵報》首先設立公評人。世界最早的報紙公評人制度,始於北歐報紙。1922年日本《朝日新聞》也設立了公評人制度。公評人的運作方式,德佛金教授舉日本《讀賣新聞》為例,依新聞類別有十二位公評人,一同參與每日早晨的編輯會議;也有機構舉行公開討論會;電視台或廣播可能有時間壓力,而使用網路回應。新聞公評人必須是對新聞報導、新聞倫理了解甚深、有經驗的新聞人為之。

新聞公評人 爭取獨立性
 
  (許文宜、蘇正平)

  許文宜教授認為,台灣的確需要新聞公評人,但不是意願問題,而是自制力問題。台灣媒體在市場導向下重視收視率,主管機關NCC相對疲弱,新聞公評人如何行動?此外,公評人的薪水如由媒體機關給付,如何維繫獨立性?德佛金教授指出,公評人創造了閱聽眾與媒體不同的關係,假使媒體老闆體認到如此好處,便可能設立。對於公評人獨立性,德佛金教授強調,如NPR付給他薪水,是因為NPR了解公評人是在媒體本身成熟的原則下,用以提高媒體公信力,公評人做好工作對媒體有莫大的助益,薪水從何而來是其次。

  此外,公評人協助新聞組織建立的倫理準則,必須公開,讓大眾知曉。德佛金教授並強調,公評人如何在組織內部利益迴避、溝通非常重要。

  公評人應成為新聞媒體內部倫理的啟動者。身為媒體組織中揭露同事錯誤的烏鴉,德佛金教授笑說,他也會擔心遭同事記恨,但是若能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專業立場出發,新聞工作者就能了解公評人的價值,「這不是一個在指認誰是壞人的工作,而是建議故事如何報導會更好…‧NPR的同事都同意我的作為,對新聞本身、電台都是好的,他們也能夠減少來自閱聽眾的抱怨」如果記者是對的,德佛金教授也會與閱聽眾進行溝通。盡量和記者、員工面對面,上節目、參加市民會議,在理性對話下親身了解多方訊息。

  蒯光武教授則提供另一種想法,八卦小報如何應用公評人?議題處理的優先順序又怎麼評斷?德佛金教授認為,八卦小報帶來樂趣,但八卦小報不太需要公評人,因為它基本上不是真的新聞。議題優先部分取決於社會大眾重視程度,如政策、醫療及教育等。

  周傳久先生則思考電視置入性行銷問題。平面媒體利用版面回應,電視面臨此種問題應當如何處理?「這就是公評人應當指出之處,因為置入性行銷等同於欺騙行為,有損公信力,新聞人是在報導新聞不是在作廣告。」德佛金教授表示,美國公視有規定節目贊助商必須要一個以上,如果受閱聽人投訴,電視台就應當道歉。

網路新聞正確性 公評人新挑戰

  蒯光武教授談及網路媒體沒有一定的編輯程序,速度快,公評人應如何面對?且部落格多樣化的聲音,對於傳統新聞媒體又帶來何種影響?德佛金教授認為,網路媒體最重要的是正確性,查證的功夫必須要確實;而許多部落客也成為傳統新聞組織的另類公評人,其意見也益加受到重視,對新聞組織內的公評人也是挑戰之一。

  就台灣複雜的政治脈絡與媒體的關係,台灣的公評人應該如何處之?德佛金教授表示他雖然對台灣歷史、政治文化認識不深,但是,他強調:「公評人不是在解決政治爭端,而是處理新聞報導是否公正,要報導事實不偏頗,如此觀之,就不是在政治上選擇立場了,新聞適當報導後,讓大眾自行公評……真相也陷N是落在兩造之間,報導應該中立,而非在兩個極端互相指責。」德佛金教授指出,北美報紙能有政治立場,但僅限於社論,新聞報導本身還是中立的,公評人正是捍衛這道中立的防線。

  蘇正平先生提及所謂強制性公評人制度可行性,指出此方式公評人容易被架空,失去意義。德佛金教授認為,能開始作就是好,不斷運作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歡迎台灣公評人加入ONO組織(Organization of News Ombudsmen, www.newsombudsmen.org/)與世界各地公評人交流,一同協助台灣發展公評人制度。

【註一】: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原本百分之35經費由國會提撥,至1994年停止。目前是完全靠小額捐款(一方面也因為廣播成本較低)維持營運的民間非營利性組織機構,其公信力調查表現上甚至超越紐約時報。(來自德佛金教授演講)

會議全程影音檔可參見AIT網站

延伸閱讀

媒體訂自主公約 設公評人

如何提升新聞的正確性

美國新聞公評人制度的歷史與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