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二十九日,公共電視晚間八點播出的頭條新聞,是八十九歲的知名作家柏楊病逝的消息,以當天的公視晚間新聞作為「自選日」參賽作品,與七月一日的「指定日」新聞,一起送進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的「電視媒體類」參與角逐,曾多次入圍卓越新聞獎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的公視新聞,今年終於首度獲得卓越新聞電視媒體類「每日新聞節目獎」的肯定。

  公視晚間新聞製作人余佳璋表示,公共電視從成立第五年開始製播每日新聞,他在當年進入公視新聞團隊工作,根據調查統計,晚間六至八點是民眾收視新聞的黃金時段,雖然公視晚間新聞在八點開播,但因堅持「適合全家人收視」的理念,向來要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新聞畫面要乾淨,不讓跑馬和過多的動畫特效等「配角」反客為主,反而受到觀眾的肯定。

  舉例而言,最近喧騰一時的扁案與消費券相關新聞,公共電視也未引用大量跑馬、聳動音樂或動畫,只在電視螢幕上的右上角出現一個小小的標作為提示。公視新聞只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就是臨時發生地震或是重大天災時,才會出現跑馬新聞的空間。

  2008年藍營勝選,政黨輪替之後,仍有觀眾持續批評公視的政黨傾向。余佳璋說明,「有人說你們怎麼還是那麼『綠』,或還是那麼『藍』,我們尊重不同意見與想法,針對政治議題,也儘量做到公平報導,仍以公共政策優先,並著重於環境和日常生活新聞。」

  商業台向來習慣用收視率換算廣告收入的業績,提到收視率,余佳璋說,「如果天天做收視率零點多的新聞,也對不起納稅人以及大家。」雖然過去四、五年來,公視新聞的收視維持在0.1、0.2到0.25之間,但是在今年八月奧運時,收視率反而升到0.3以上,當社會發生重大議題如:奧運、風災時,民眾的開機率增加,收視率也會變高。余佳璋強調:「我們客觀持平地提供訊息,觀眾在危機與特別時刻看我們的新聞,對公視新聞是一種鼓勵。

  在電視台人力分配方面,余佳璋分析,商業新聞台約有七成以上的人力忙著跑每日新聞,製作專題的新聞工作者比例僅剩三成,甚至更低,目前公共電視有《我們的島》、《獨立特派員》、《紀錄觀點》、《NGO論壇》等深度專題與新聞報導,工作人員比例占了公視五成以上的比例。

  北京奧運、陸客來台、江陳會,今年兩岸情勢變化大,兩岸新聞也成為引起關注的熱門新聞,海峽對岸的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傳媒大學等新聞傳播科系學生,也紛紛到公共電視參訪實習。余佳璋強調,以往獵奇式、揭簾式的新聞已不再流行,公共電視仍會堅守多元、客觀、公正並兼顧觀點的新聞與專題,在目前商業台新聞高速競爭的新聞激流中,還給觀眾兼具時效性、正確性的新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