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將死的人,無法眼不見為淨,面對美國報業,深感惋惜。絕大多數的報紙終於體認這次衰退不是循環,而是致命,只是沒有人瞭解為什麼,大家又急於尋找原因。有人怪罪廣告主,突然把經費從印刷轉為網路,這只是一個藉口,對三十年來報紙發行與嬝玨v的持續下降,視而不見。又有人把衰退歸咎於沒能儘早移植上網,這又是藉口,無視於報業多年來不斷的移植,結果現在網路版的嬝玨v,反而不及印刷版。
   
  這一段話,出自「蛻變中的美國報業」(Tranforming American Newspapers) 的引言,由 Digital Deliverance 負責人 Vin Crosbie 所撰,他目睹美國報業長期衰退,簡述美國報業的現狀,詳細分析衰退的真正原因。他說報老闆與廣告主的看法正好相反,報老闆把廣告主視為主要顧客,廣告主卻認為讀者才是報紙的主要顧客,廣告需要顧客的支援,讀者日益減少,廣告自然逐漸離開。
    
  報紙為了阻止讀者的流失,開處釵h偏方,把焦點放在消費人群、訂費優惠、用個性化字體、精簡報導。為了增加報紙網站的點噙v,更開處了止痛劑,讓記者寫部落格、加入影視、讓讀者自己報導、採用 Web 2.0。這些投資與努力,並未阻止持續惡化,因為報業真正衰退的原因只有兩個,一是基本經濟學原理,新聞與資訊的供應遠大於需求,二是因此而偏離了價值的根源。
    
  微觀經濟學 (Microeconomics) 是經濟學的一支,研究個人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來買賣商品與勞務,這些行為又如何影響商品與勞務的供需,而決定價格,相反的,價格又如何決定供需。新聞與資訊的消費,是微觀經濟的個人行為,報業忽視了供需失調,使得價值下降,走向衰退。
    
  1605 年,全球第一份報紙在歐洲出現,時間是古騰堡發明印刷機之後 164 年,從那時候起連續四百年,都是利用古騰堡的技術概念,把同一篇文字作大量的複製,但也限制了報業的發展,迫使編輯選擇報導。選擇的標準有兩個:一是編輯認為必須告知大眾的新聞,二是大眾都可能產生興趣的新聞,依據這兩項標準製作的新聞,正是消費大眾嬝玟灝滬鴞]。
    
  但是這樣嗎?也閉O的,因為報紙是唯一的、稀有的、高價值的資訊的來源,消費者無從選擇,直到二十世紀後五十年代。電視、電腦、多媒體,尤其是近十五年的網路,新技術一波波接踵而來,新聞與資訊的管道突然大幅度增加,從稀少轉為多餘,消費者原有的各個不同興趣,也逐一獲得滿足,而這時的報紙,仍然在有限的空間,秉持兩項製作的標準,古騰堡式的大量印製相同的資訊給消費者。依微觀經濟的供需原則,報紙的價值必然稀釋。
    
  新聞從稀少轉為多餘之後,控制權不再由報社主導,轉為與讀者分享。稀少的新聞與資訊,高品質是競爭的武器,數量增多之後,費時製作高品質,就無法在市場競爭,只能以「次好」來替代完美。與完美相關的是完整性,次好的新聞與資訊,只能以片段替代完整。稀少,可以創造優良品牌,網路的充斥,藉廉價的建構與無遠弗屆的觸角,可以擊敗優質的品牌。這些都是供大於需連帶產生的價值偏差,報業幾乎無招架之力。

  Crosbie 預測,2020 年以前,美國的 1400 餘家日報將有半數不復存在,沒有印刷版、網路版、電子紙版。全國性幾家大報,將會萎縮,僅以網路與電子紙存在,不再印刷出刊。第一批停刊的是地域性的日報,現在已經有症狀出現。一些小型日報,發行量穩定下滑,最後到達不經濟的臨界點,也只有停刊。裁減人力在所難免,唯不同於古老的放血治療醫術,裁員仍無法恢復報業的健康。
    
  在印刷版消失之後,一些新興的高度地方性 (Hyperlocal) 新聞機構,會以網路提供服務,替代一部份小型日報。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美國的新聞業將進入灰色年代,釵h當地與區域的新聞,將看不到曙光。美國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全球已開發國家的報業,至少也會受此風暴的邊緣所波及。( 本文於2008年12月31日發表於ePublishing 電子出版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