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新聞局長史亞平正式發布就任駐新加坡代表,告別短暫的政府發言人角色。就台灣最近兩次政黨輪替的新政而言,都看到一個新聞局的宿命,就是首長更替頻繁,無法延續性施政。而兩新政首任的新聞局局長,皆是女性同時任期不超過半年度期,真是一種宿命。但是台灣廣電影視產業的未來,不應當與其宿命共浮共沈!
新聞局真只有政府發言人與宣傳的角色嗎?已上任的新局長蘇俊賓,過去曾針對民進黨政府前新聞局長謝志偉戮力從公、到處宣揚「入聯公投」,在談話性節目上公開給予評論,他說:「新聞局長真正關心當是台灣數位媒體產業之未來」。此一語道盡了所有業界人士的心聲,如今政逢其位,我們希望看見不同的新聞局新政。
根據目前通訊傳播基本法第三條規範,通傳整體資源之規劃及產業之輔導、獎勵,皆由行政院所屬機關辦理,在大眾媒體部分就是新聞局。值此金融海嘯與苦民所苦的交相煎迫,媒體產業的就業未來與人民需求的每日媒體服務,新聞局可以使力之處,特別加上數位時代的雙重挑戰下,還相當繁多與重要,茲舉數項如下:
一、新聞局的數位共同傳輸平台計畫,捐助公共電視建構全國無線視訊 (電視) 網路,目前已達全國人口覆輔v78.81% (1,788萬人),而且這是免費收視的 (free-to-air) 服務架構;對於今日經濟蕭條的環境,真是能從「苦民所苦」角度開發全民共享的多媒體服務廣傳平台;這比NCC協商有線電視費率調降,更為全面、有效抒解人民生活壓力;
二、新聞局委託公共電視執行的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數位電視發展」,如持續執行,將可轉變目前廣電產業作業邁向無帶化與網路化,結合未來網際網路與行動視訊市場,當是一個轉型的教育訓練示範平台;
三、以上兩個計畫結合發揮綜效,能以最低之門檻,建置接收視訊裝備,享受高畫質電視頻道或其他數位互動服務,能符合現階段社會景氣與產業提升兩相斥的衝擊,而滿足社會需求發展的最適組合;
四、目前媒體在金融與科技海嘯衝擊下,印刷部分之雜誌與報紙,接續面臨生死存亡之地步,政府本於輔導政策即應召開產業會議,瞭解景況,提出轉型發展上之輔導與教育訓練措施;
除此之外,新聞局在締造媒體新局,讓台灣成為國際間媒體民主化之模範上,還有諸多大局可待完成,比如:
一、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十六條第六款規定,公共化無線電視事業 (就是華視) 在收購非公股之股份時,如有不足額處當於該法公布後三年內由政府編列預算補足之;如今三年期已盡,新局長上任當利用這一局勢,臨門一腳完成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最後一步,編列預算收購讓公共廣電集團成立;
二、總統馬英九上任曾提出重返國際組織以”Chinese Taipei”創造局面,日昨中國國家主席胡景濤也以不製造兩個中國前提下,重啟國際參與問題的談判;就此台灣媒體產業的活力與素養,如能在主管機關的積極破冰下,重返國際媒體組織,將使台灣經驗更有效與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對話與切磋;
綜此,新聞局長的職務在政府化妝師之外,其實更能適當地扮演媒體轉型提升的工程師角色,不但有助規劃未來媒體就業市場發展,同時能將台灣媒體民主化成果帶到國際社會分享,有如此重任發揮,局長就不應隨政府宣傳佈局而日換星移,終究美麗與年輕之外,還要恆久才是完美。
本文原始出處: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