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喻德基曾說,新聞的處理過程就是「採採採、寫寫寫、改改改」。新聞採訪即使到手,編輯成新聞一直到播出前,都是還脫離不了「改」的動作。記者在截稿的壓力下,錯誤實在難以難免。有的是筆誤,有的則是口誤。雖都是無心之過,但播出後,新聞品質仍倍受關注。例如多年前某電視台主播的一時口誤,至今仍是她揮之不去的痛(「飛機在空中盤旋一周後離去」,口語化後誤播為「飛機在空中盤旋一個星期後離去」)。其實除了她之外,廣播新聞中,也因播報新聞時間短、新聞播出前沒有嚴格的審定標準,且通常是集「編、採、訪、寫」同一人的情況下,錯誤更是無法避免。因此,藉此機會來談談廣播中最常被誤用的口語新聞用法。

譴詞與語意的用法

1.一「位」通緝犯:「位」多用於尊稱,如這位老先生。「名」用於一般人。故用「位」形容通緝犯就不適合了。
2.有「一致性的」共識:「一致性」是贅詞,有共識即可。
3.檢察官率法醫「勘驗」屍體:「勘驗」指到現場查看,應更正為「相驗」。
4.消滅吸菸「毒害」:吸菸及吸食安非他命性質不同,不能同列為毒害,只能說「菸害」(香菸並未列為毒品),例菸害防制法上路,98年1月11日起公共場合全面禁菸。
5.環保局裁處「罰金」20元:除法院判處「罰金」外,其他行政機關裁處均用「罰鍰」。
6.高速公路南上200公里處發生車禍:建議應改為明確的「苗栗縣三義段南下車道」。
7.竊嫌「誤觸」防盜器,被保全人員逮個正著:竊賊就是歹徒,不宜說「誤觸」,應改為「觸動」。
8.某黨提名的十員大將,「絕對大意不得」:「絕對大意不得」容易被誤解為替某政黨擔心選情。
9.調查局查獲,某男子向商人按月索取「規費」:應改為「勒索」或「地盤費」、「清潔費」等詞,就是不宜用「規費」。因為「規費」乃為法定費用,如司法規費、行政規費等。
10.某刑事組破案率「百分百」:究竟破了多少案?由於沒有交代清楚,難免會讓嬝奶H感覺到不可思議的破案率外,也過度誇張神化了。
11.「因案在逃的」通緝犯:「因案在逃的」五個字是多餘的,因為通緝犯當然是因案在逃。
12.「歹徒持槍挾持一名人質,如果警方處理不慎,歹徒可能會先殺人質再與警方火拼....」:這種新聞的處理寫法等於是誘導歹徒犯案,對社會也有負面影響。
13.法律名稱和法律名詞不能寫錯,尤其記者在參考警方移送書時,移送書也可能會出現用字錯誤的時候。故不可照抄,以免原文照抄後,以訛傳訛。尤其是「管理」、「管制」有別,不能混為一談。例:「麻醉藥品管理條例」,不能寫成「麻醉藥品管理法」、「社會秩序維護法不宜寫成「社會秩序法或社會維護法」、「槍礮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不是「管理條例」等。
14. 用詞儘量不要畫蛇添足:警方查獲李姓「未成年」少年。「少年」就是未成年,無需贅言。此一情形最多發生在live新聞連線或專訪的時候。
15. 下列贅詞可以刪減:「加以」打擊、「進行」調查、「予以」抨擊、「表示」否認、「展開」研究、「形成」混亂局面、「有」場面混亂「的情形」、「發生」爆炸等。

  對新聞記者而言,寫作能力很重要,成左滌O者都是少不了一枝行雲將筆。但是記者的職責是報導社會大眾關切的事情真相;如果是沒有好新聞,再好的文筆都是徒然。

  新聞記者需要知識素養,專業知識更是重要的一部份。過去,記者多半屬「通才」;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社會上的分工越來越細,新聞記者面對的專業問題也越發刁鑽。專業知識及新聞素養尤為重要。

  如何在新聞的切入角度確切及精準,除了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外,重視語意的精確性更為重要。以「實用新聞編採寫作」一書,作者沈征郎所提出的寫作要點分享之:

一、新聞記者報導事實真相,必須用精確的語意表達。基於語意精確原則,全稱性和臆  測性的語句都不適用。例:政府假釋了一些受刑人。某家報社的社論用詞為:「國人咸表欣慰」。這種全稱性的說法,就不具事實的真相。

二、新聞應要嚴防出錯是重要課題。

三、不要濫用冷僻辭字及難解的成語。例:「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常常在報紙中交迭出現;都是被當作「越來越差」的意思解讀。很多聽眾都不知道那一種用法才是正確,頗受困擾也常遭誤用。

  古書上的記載,「每下愈況」【註1】原意是「愈往下探索,愈容易研究出它的道理來」。跟「越來越差」的意思是亳無關聯。過去,有很多的記者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用冷僻
的字和辭就表示有學問。記者的工作其實就單純的只是「忠實記實」而已,無關乎賣弄文筆吧!

四、「事事有根據,語語有來歷」:下筆之前勤查證,不僅要有事實根據,還要有法律的根據和道德。千萬不要傷及無辜,草率下筆。

備註:

【註1】:

  很多人都以為「每下愈況」跟「每況愈下」是同義詞,就是越來越糟糕的意思。其實「每下愈況」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游》,篇中記述戰國時的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東郭子問莊子:「你所說的道,到底在哪裏呢?」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請莊子說得具體一點,莊子就舉例說螞蟻、草、磚瓦甚至大小便,都是道所在的地方。 郭子見莊子愈說愈低下,便不想聽下去。莊子於是向他解釋:「愈從低微的事物去推求,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實情況。就像市場上的豬販用腳踏豬來估量豬的肥瘦一樣,愈往下踏在豬的小腿處,就更加明白豬的肥瘦,這叫做『每下愈況』。」因為豬的小腿是最難肥的部位,如果往下一直踏到豬的小腿上,豬肉仍是結實肥美的,那就是肥美的豬了。

  原文為:「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因此,成語「每下愈況」在《莊子》原文中,含有由比照而顯明的意思。愈,更加況,由對照而顯明,由上可知,「每下愈況」是用來比喻「從愈低微處推求,就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實情況。」不過,一般人若是沒讀過《莊子》原文,實在很難瞭解這個成語真正的意義,而常會直接從字面去推測其義,甚至還更改字面為「每況愈下」,從一些古文可以發現在宋代就已出現「每況愈下」,用以表示「情況愈來愈壞」的意思,此用法雖屬訛用,但卻已成俗,變成了另一句不同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