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公共媒體,除了播節目以外,廣告也是彰顯公共價值的重要一環。所謂廣告不一定都是賣商品,而公益廣告也不一定都是要求捐款,更不見得只是為了某一機構的理念行銷。如果公共媒體能看到社會的需要,將一些促進民主的觀念或者當下民眾的需要透過廣告行銷,也未嘗不是美事一樁。荷蘭公視有這樣的例子。

  一位非洲裔女性正在掃地,另一位中東裔的女性也在掃地,兩人交談而畫面上出現同步字幕,然後兩個人忽然對對方說,在現實的情境中我們可是沒辦法一直靠字幕的,讓我們一起去學荷蘭語吧。這個廣告的目的是鼓勵移民學本地語言,雖然沒有什麼「融入本地」的學術語言,也沒有誰比較「愛荷蘭」之類的問題,但本質上就是促進大家相互接納,融入當地民眾生活。

  事實上在歐洲許多國家,由於移民很多而宗教風俗背景迥異,一再發生文化誤解問題,也有被孤立的困擾,甚至就醫時因為語言不熟悉而難以得到應有品質的診療對待。通常外來者都會以種族歧視角度解讀,但換個角度來看,當地的人也未必一生下來就嫻熟各種文化,所以鼓勵移民具備溝通能力非常重要。

  電視至今是最普遍被使用的媒體,不敢出門或者無法出門的移民常以電視為資訊和娛樂工具。政府把資源投注於製作公共媒體的廣告,用輕鬆幽默的創意來鼓勵大家學習溝通其重要性,可能不亞於開辦外籍識字班。而且這個廣告也充分反映了設計者對電視特性的了解,以及運用民眾收看電視的共同經驗作為廣告行銷的素材。這不就是最古典的傳播理論的應用嗎?

  另一個例子是收養小孩的廣告,以一位亞裔小女孩非常孤單不快樂的坐在家裡看電視為腳本。這也是對社會價值的呼應。過去大部分台灣民眾討論公視從節目內容裡面看公視,現在也許要從節目內容以外來看看公共媒體,可以看到公共媒體的價值不只一些節目,而公共價值也不只展露於節目本身而已。

  台灣現在和未來最需要行銷的公共價值還很多。可能讀者直覺想到不分藍綠之類,但不只這些。例如能不能製作一個廣告,鼓勵大家愛護外籍看護不要把他們當奴隸呢?讓大家知道講平等,不是只限於台灣某些人之間而是包括外籍看護,甚至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人。讓大眾透過媒體的涵化作用而感知到,每一個人都是應該被在乎的。還有支持工會的重要性和各種健康促進,帶有知識性的觀念行銷等等。廣告和節目不同,無法詳述一個議題,但是對於促進認知和影響觀念轉變,還是有空間。但這不是一兩句「xx部關心您」,找主管露臉這樣的設計就可以達到,那比較像為下次選舉鋪路。

  以上討論,並非期待因為有了這篇介紹所以就趕快有些移民廣告。如果那樣,就會像有些地方政府一聽說官員對成棒成績不能接受,就立刻把小學棒球隊補助,從一年四十五萬調高到三百萬。這比較不是整體提昇的辦法,而是呼應一時意見的作為。比較重要的是,當我們社會對公共價值的認知薄弱時,我們要多多思考公共媒體的公共價值到底是什麼,而且進一步討論公共媒體核心價值,怎樣在不同職務和不同平台去落實,這才是跨大步向前走,讓台灣的公共媒體發揮更多功能,讓民眾認識什麼是公共媒體,大家怎麼會沒感覺,怎麼會不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