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媒體在經濟不景氣中哀鴻遍野,似乎引導出一個簡單的邏輯:金融風暴、經濟不景氣,致使媒體業連帶受挫,而網際網路的出頭更是雪上加霜,剎那間報紙倒閉、媒體集團股價狂跌,為民主喉舌的新聞事業岌岌可危。資深媒體人約翰‧尼可斯(John Nichols)與羅伯特‧麥克切斯尼(Robert W. McChesney),在四月號「國家」(Nation)雜誌撰文,分析美國報業現狀,強調經濟衰退或網際網路都不是報業黃昏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媒體間產權併購、向資本主義看齊的經營辦法,早就為報業鋪下了不歸路。目前的美國報業,已經在「瓦解邊緣」,報老闆縮減成本,導致新聞品質下降、人們不願買報看報的惡性循環。面對危機,他們疾呼美國政府應該要站出來,以公共政策調配,拯救報業,重整傳媒結構,維繫新聞作為民主制度第四權的力量。
報老闆們發現新聞工作無利可圖,於是他們放棄了。如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等多家大型日報皆宣告破產,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一周虧損一百萬美元,101年歷史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停止出版紙本。醜陋的是,斷尾求生仍在進行,2009年尚未過半,美國報業已裁員16,000人,可以想見裁員潮將持續,更多報紙將會被淘汰。擁有十多家報紙的考克斯(Cox)家族,已於四月一日關閉旗下報紙在華盛頓特區的分處,許多家報紙也隨後跟進。
媒體不振 公眾知的權力萎縮
當報社裁減人員、關閉分處,無疑將淘汰調查性報導的工作,因而遮蔽了正發生於政府間的乖戾,間接促使公共領域的生活轉向黑暗。新聞事業本身也迷失在商業中,新聞媒體忽略購併醜聞、鼓動房市泡沫、服膺投機金融領域。電視台成為「利潤來源」機器;有線電視頻道滿溢「權威」,這些在過去十年來一知半解的人,卻反過來批評政府無能,使公眾「知的權力」盡付塵土。
網路(如維基百科集體創作)與部落格可以是政治與媒體民主化的滋養園地,但多數消息卻還是來自印刷媒體。訓練有素的記者,在每天的新聞事件、調查報導的更新與追蹤方面,還是無法被取代的。傳統報業企圖轉換到線上經營,也鍛羽而歸,對於ProPublica、Talking Points Memo以及Huffington Post等網路新聞媒體的發展,固然令人興奮,但它們無法取代地區報紙的地位,也不能填補報業的空缺。
回溯危機根源,可至1970年代,當報業聯合產權與合併潮剛起步之時,數十年後,向利潤看齊的結果是,必須縮減成本(裁員、關閉分處)回應股東們對利潤的期許,新聞品質劇降,莫怪人們對報業產生質疑。報紙的主要利潤來源—-廣告,在50年代電視興起後,漸略低降,但在1990年代開始,在網路尚未成為報紙廣告競爭者時,廣告收入劇烈衰退。在衰退之前,報老闆們選擇短視近利而非永續經營。1983年,傳奇記者班‧巴格迪(Ben Bagdikian)肯警告發行人,如果他們繼續稀釋新聞事業,濫竽充數,將自食惡果,並且失去年輕讀者。但是報老闆拋棄了對公民權的責任,網路時代來臨時,報紙早已日薄西山。
保障民主活力 政府應支持媒體
絕對能有所作為,但只有在認同政府干預的必要性之上。只有政府能夠置入政策與補助,提供質優新聞事業一個制度性運作框架。顯然這是極具爭議的辦法,當法國總統薩科奇(Sakozy)宣佈以七億六千五百萬援助法國報紙,自由市場商人強烈反對。自由報業創建者傾向將報業全然獨立於國家之外,以保護報業的正直清廉。但是創建者們從未想過,自由報業(free press)會專屬於那些有能力負擔報業的財閥所有。在此的新聞事業是梅鐸以及馬龍的私人財產,似乎是有錢人決定新聞到底有無利潤可取,則社會能否有報紙了。
美國前總統傑佛遜(Jefferson)與麥迪遜(Madison)強調,報業是活力民主的必要條件。從前美國政府實施郵政補貼報紙遞送等大眾報紙補貼措施,擴大了報刊的質與量,成效卓著,是公共政策的一項成果。
此外,最高法院多數意見,也認為報業是民主政治之基礎。第一修正案絕對論者,雨果‧布雷克(Hugo Black)曾言,修正案建立在多元消息來源為社稷福利之基礎,並指出政府制衡私人壟斷控制媒體的必要性與正當性。雷根信仰者,法官安東尼‧甘迺迪(Anthony Kennedy)說:「確保公眾近用資訊來源的多樣性,是政府管制的目的。」
以政府支持報業不僅只是歷史或法律的詮釋。批評政府干預的人總是忽略了,當代傳媒體制也並不完全是獨立的自由市場機制,政府收放了廣播執照、有線與衛星特許權、著作權保護與郵政補貼。但補貼使有錢有權者獲益,因此幾乎不提及積極的第四權功能性課責了,這些媒體集團一方面要求政府不要干預,但一方面又極力捍衛既存的補貼政策,期望創造沒有競爭、只有利潤的媒體企業之城。
著名傳播學者詹姆斯‧凱利(James Carey),並不是個政府權力支持者,但卻比誰都先觀察到,並於2002年寫下:「唉!報業也許必須依賴國家,創造繁榮民主報業的必要條件,使記者重回適當崗位,他們是民主文化對話的指揮家。」
媒體改革 宜多元管道防獨佔
新聞事業若是公共財,則應等同於教育及國防軍事,受政府相同待遇。以稅賦(tax)政策、信貸(credit)政策與明確補貼(explicit subsidies)政策,協助舊媒體進入新體制,並活絡媒體經濟動能。可能是免除廣告收入不到20%之週刊的郵政費用,或給予人民訂閱報刊200元的減稅額。獲補貼媒體的主要條件是「友善」:媒體所創造百分之九十的內容皆可線上免費獲取。如此觀之,補貼使公民直接受益,擴張公共主宰性;對於年輕一代,讓政府募集基金,給予每所學校充分的經費運作學生報、低頻FM廣播電台,使其成為新聞產製角色,明辨新聞好壞;美國每人在公共媒體的支出比,與其他民主國家相比過少,充分進行投資,使少數、弱勢的一群有發聲管道。
改革後所期望的體制是多元、涵蓋各種觀點的。其中必須有防止國家監察的機制,並最小化商業過度控制。數位新聞學也許補足傳統新聞學,或與之融合。這樣的混合體制是非常多變的,在農村與低收入地區,有更多的非營利與津貼型之媒體;在富裕地區則更多營利型媒體。政府干預的第一步,便是確保任何民族或地區,都能有高品質、全面的新聞事業。
或許還沒有發現所有的問題與答案,但目前面對危機的致命缺陷是,許多人企圖以烏托邦資本主義、公民捐獻等散沙式訴求應付危機。必須向公眾政策招手,需要國會成員以及學者們,拿出對應恐怖主義、金融危機及溫室效應的氣魄與迫切性,來對待新聞事業。需要一個良好組織的公民機構,使自治成為可能,建立自由報業。科技與經濟的挑戰,當然比1790年代更為嚴峻,但是答案是一樣的:民主國家,政府必須創造條件,維繫提供人民成為自我主人所需資訊的新聞事業。(記者顧佳欣摘譯)
原文出處:http://www.thenation.com/doc/20090406/nichols_mcchesney?rel=hp_p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