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學習時代,搜尋和經營的硬體不斷發展,希望建構有效的經營模式。然而內容一直被認為是真正影響消費意願的重點,或可視為一種資產。豐富影音內容的擁有者如何結合不斷發展的硬體,使更多想要使用的人能便利的取得,並以符合市場的價格銷售獲利,成為內容擁有者面對的課題。

  電視台的片庫是豐富的影音素材擁有者之一。動輒數萬小時甚至百萬小時的影音素材,都是曾經投資無數心血累積而來。讓這些播出過或者未播出過的內容有新的運用機會,至少可以彌補維持成本,或許能覓得更多保存的價值。但是在講求螢光幕前表現的電視媒體圈,通常主管們以及第一線的內容生產者常常比較容易把心思聚焦於螢光幕前的績效表現,相對忽視播出過的內容的經營管理與行銷。尤其以新聞和紀錄片的片庫更明顯。因為原則上除非這些內容能重製成完整的節目,否則再賣價值比戲劇綜藝節目要低很多。而戲劇綜藝節目通常原製作者為求其創作能完整展現和確保市場價值最大化,通常在版權部份會要求不得切割使用,這也使一般人想要轉作他用的可能性降低。

  以筆者在一家電視媒體主管八萬小時片庫行銷管理的經驗來看,片庫裡的戲劇約佔影音資料銷售營收的八成,因為快速發展的國內有線電視和海外媒體需要內容填充,綜藝佔兩成,而新聞資料片約一成以下。這已經是一個台灣最豐富的片庫。針對新聞資料片,究其原因,建置搜尋機制與行銷專業不足都是原因。通常片庫價值與資料的保存方式、編碼方式、呈現方式和行銷方式有關。但對於一些每天早上一開門就要消耗動輒百萬的商業台來說,無法直接獲得暴利還要消耗人力成本的片,庫實在很難讓主管下決心以很高的成本投資。因此,商業媒體實際上大都以有限的和明確的業者市場為主(B to B)。

龐大影音資料 公視加值再創價值

  公共電視的片庫與前述一般電視媒體的片庫有相同的挑戰,但也有不同的利基與使命。所謂相同是指戲劇綜藝節目可能也基於原創作者的堅持和當時版權簽署方式,而導致很難切割使用,但並非絕對如此。而新聞與紀錄片部份,若以公共服務為經營導向,通常留下的影音資料比低成本經營而高競爭壓力的商業新聞台留下的資料的再用可能稍高。因為低成本商業台聚焦血腥八卦素材,甚至一天為同主題報導花大量時段製播,能留下的有價值素材實在有限。

  芬蘭和荷蘭的公共電視都是建台五十年以上的國家級媒體。所謂國家級媒體就是以全體納稅人支付和電視執照費等方式取得經營資源,存在的使用與公共服務的責任相當明確,許多社會重要發展軌跡都曾被呈現也被保存,加上重視電視的教育和公共論壇功能,留下的影音資料相當可觀,而且包含廣播、電視和影片。以荷蘭為例,約有八十萬小時。兩國又都是數位科技大國,故其公共電視也一直在思考新的加值服務模式,越近百年的資料片能發揮更大的公共服務價值。當然這無可避免的要考慮到,怎樣讓電視台網址與資料片庫在前端結合並呈現給一般大眾。

  芬蘭公視(YLE)2007年規劃新的片庫加值計畫。在規劃時先凝聚共識找出新的經營觀念,活用的資料成為主要概念(Living archive)。提供一般人從電視台網址得到的服務包括設立專屬點選 區Areena,凡是播過的節目立刻可以這個網址點選收看。轉檔已經自動化、即時化,換言之,不需要製作者側錄出光碟再轉檔上傳。表面看是科技的轉變更新,實際上還是始於考量服務的需求。因為很多人無法配合主頻播出時間,也並不是所有人家裡都有能儲存大量節目的預錄設備,而且預錄設備還要花時間設定。所以設置專屬點選區可以方便任何人在任何非節目播出後立刻收看,也不必很辛苦的在電視台的網址東找西找。同時,YLE基於服務考量,與外購片原片所屬公司簽版權的時候,就決定凡是在YLE播過的外片,可以於播出後一個月內置於Areena,供點選收視。Areena成立第一年共有四百小時隨選播出的節目,平均一週有四十萬次點選次數。

重視學習 片庫成經驗寶藏

  另外,將新聞資料片檢索上網,並將原片段的最前面一兩分鐘片段公佈上網,讓大眾點閱,由YLE記者補充影片背景知識資料,再賦予相關歷史事件連結以便查閱和了解故事。這項服務需要新媒體部人員、新聞部記者、片庫人員的協同合作。芬蘭是一個非常重視學習的國家,YLE發展這種服務可以理解。根據YLE年報的解釋,這種服務的目的是希望讓每一代的國民發現自己的歷史和感受。片庫被視為累積社會經驗的寶藏,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看與聽,甚至可以提出要求取得相關資料。目前有限度的開放學校老師下載使用。很多人被歷史上發生過的大事的資料片所震撼,勾起許多回憶。也有的民眾想看以前的兒童節目,或者芬蘭戰後重建的景象。YLE還在網路辦票選,讓民眾評論哪些新聞是重要的,哪些事件是影響芬蘭發展的等等。民眾票選並可用類似部落格的各式接續表示意見。這是媒體作為公共論壇的一種對話形式,而對話的主題有新的,但也包括以前的。Living Archive建置第一年時有將近七千五百小時的片段檢索以及六百小時節目和九百小時廣播。

  Living Archive曾獲芬蘭國內重要發明獎,一方面因為提供大量節目的知識背景資料,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硬體設計的親和力與實用性。事實上在YLE的發展概念中,網路被視為電視和廣報之外的第三頻道,也就是與前兩者平行的媒體。這個第三媒體不但彌補前兩者的侷限來服務,而且有更大的潛力讓使用者一起來創造內容。它包含以往的資料重複運用,但不限於此,也不斷創造新的內容。Living Archive真名符其實 的Living Archive。

片庫博物館 現代活潑經營

  和芬蘭重視學習和世代經驗相較,荷蘭在硬體發展不遺餘力,但更重視將片庫推向市場。芬蘭將資料上網主要為提供民眾更多管道、更彈性的方式獲取資訊,但基本上YLE片庫仍為其內部辦公室的一個部門。荷蘭則在公共電視的媒體園區大門口,建置一個龐大的片庫博物館。為了讓這個博物館非常醒目,全建築以七彩玻璃帷幕設計,目的是希望想來的人一眼看到。事實上這個園區近鄰火車幹道,所有過路旅客都很醒目的看到這棟建築。

  和芬蘭的Living Archive概念相較,荷蘭片庫的訴求為Beed en Geluid就是影與音。從實際規劃來看,讓不同需要的人有多通路各取所需,是展現出的精神。外觀在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有不同的色彩變化,內部則有體驗各種聲音變化的裝潢。

  博物館大致可分兩區,第一區是民眾活動區,一樓有影音商店,內有各年代的事件影片光碟以及歷史紀錄片故事與照片,如重要運動明星等等。還有一個大斜坡階梯的餐廳,來玩順便用餐,大斜坡對出外牆正是一片水上景觀。二樓三樓四樓則是影音體驗博物館,有各種從紀錄片和新聞影像發展而來的活動。透過聲光效果的數位媒體,體驗不同年代的生活情境。每位遊客買票帶感應戒指四處遊玩,離開時戒指是禮物。這一部份的經營自負盈虧,與片庫不在同一預算系統下。另一區塊是片庫服務儲藏區,內有七十萬小時的影音資料,,還有一百萬張傳統照片。據說是歐洲最大的單一片庫(BBC片庫也很大,但BBC在全英各地共有三十七個圖書館也負責保存工作,這是1995年筆者在BBC實習印象最深的事之一,也可見公共媒體的公共服務實不只作節目)。

  荷蘭的片庫以地下二十公尺之深的空間逐層擺設儲存。原因是影音資料放在地下深處溫度低比較適合保存。但安全設施同步考量的非常仔細,包含火警排煙巨型風扇、便於員工在十七秒內能脫離的動線,還有避免大雨灌入的外包裝保護建築殼。電線管路夾藏與厚厚的扇門之間,為的是隔離溫度與確保消防安全。一部份空間是全空間庫房,一部份是選片間。儲藏的資料目前還在繼續數位化中,已達一萬多小時。有的影片因較為老舊,為求資料安全,由工作人員代客戶操作來看片選片,每使用一次最少四歐元的行政費。另有數位點選空間,則將近年播出的資料直接轉檔(播出就直接傳檔案了),這類資料可以像電視台剪接一樣,直接標示要的片段,標示好了再到櫃台付錢下載。這是一個內部選看網路,如果不在這棟建築,一般民眾可以透過網路看到文字部份。

開放供學生練習 片庫進學校

  為了讓片庫發揮更大效用,這裡預備攝影機和剪接機讓全荷蘭各級學校來這裡練習採訪和製作教學節目,所以不時可見一些學生一組一組的在博物館內工作。學校可以選取低解析度影片使用,價錢非常低,這些影片並不因為外流而打上浮水印,工作人員告訴我,選取購買和使用影片靠誠信,而低解析度嚴格說來也並不適合放在專業的電視節目中,因為畫質不理想(但這點在台灣是不是電視台和節目生產者都一樣在乎似乎很難說)。

  目前這個片庫的組織系統分為國際業務、學校業務、硬體業務和行政業務等。照建置說明的說法,資料片是荷蘭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而不是只是剪接節目的素材而已,所以荷蘭花如此的資源投注經營。雖然獲得民眾熱烈迴響,成為觀光和學習的景點,但其實對於彌補荷蘭公共電視的支出來說,微乎其微。也就是說,基於公共服務的精神,這個片庫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想要靠這個片庫來挹注節目製作,則很不實際。

  從芬蘭荷蘭兩個公共電視的片庫經營來看,因為對文化歷史的重視,以及數位科技之賜,還有對公共媒體服務的認知,片庫的運用甚為活潑而富創造性。這使在片庫系統服務的人也不僅以倉庫管理人員自居。